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1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本期推荐

鲁迅著作在台出版及传播研究

摘要:以1925年《台湾民报》转载《鸭的喜剧》为起点,鲁迅作品开始了它的台湾之旅。之后大致历经日本殖民者禁绝汉文期跨越国界的“左翼”传播路径,战后初期的鲁迅小说出版风潮。“戒严”期地下传阅与翻印,及1987年“解严”以来新一轮的鲁迅出版热潮。这一过程曲折、坎坷却始终未曾中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环境、内在精神世界与鲁迅著作的密切联系。
1-5

从大众媒介时代到新媒介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

摘要: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进入大众媒介时代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介的关系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公共知识分子越来越服从于大众媒介主导的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日益成为大众媒介的附庸。新媒介时代既蕴含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新契机,也埋藏着诸多陷阱,对此,公共知识分子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须积极尝试,更须审慎研判。
6-9

网络发言人机制的公众认知和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本土的信息公开机制的试睑一“网络发言人”现象。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通过对现有网络发言人平台/网络问政平台的信息公开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现有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特征;通过对其满意度调查,掌握现有信息公开试验的认知度、满意度和公众期待;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政府角度归纳影响政府开展信息公开的因素;探究“网络发言人机制”存在的基础、运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中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路径。
13-16

“禁播”的背后:电视购物节目利益链分析

摘要:近年来,各种水准参差不齐的电视购物节目泛滥电视机屏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索这些节目“禁播”背后复杂的利益链,对电视购物节目“禁播”背后显隐性利益主体关系逐对剖析。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类探讨,我们会发现我国在惩治违规电视购物节目问题上所暴露的行政权力赢弱和法律权力缺失等诸多病弊。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电视购物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在管理上重视对利益链中隐性利益主体关系的把握。
17-20

欧洲公共服务广播的新热点:基于英、德、挪“公共价值测试”的比较分析

摘要:近年来,西欧公共服务广播公共价值测试(PVT)的实践日益成为传播学界“媒介治理”(mediagover—nance)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英国、德国、挪威的公共服务广播价值测试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欧的价值测试呈现出“多层次”的治理结构,政府机构、独立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与公民组织对新服务的申请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公共价值测试的多元主体的平衡模型体现了较为典型的“媒介治理”路径。三国的新服务申请都遵循了欧洲委员会(EC)的共同政策框架即《欧盟2009年广播通讯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国公共服务治理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实施过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新兴媒介治理机制并未取代传统的监管机构,而是对现行制度的一种修改和补充。
21-24
东南传播杂志主题专栏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今发表在学术期刊、学报的修辞与传播结合的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方面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25-28

媒介权力与霸权建构——以《监控危机》为例

摘要:媒介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甚至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成为国家实施霸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伯明翰学派重要的媒介研究之作《监控危机》,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在《监控危机》中,霍尔等人通过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媒介是如何迎合国家统治的需要,国家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运作而赢得大众同意,并进而重新获得霸权,顺利实施其加强对社会控制的目的的。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国家——媒介——大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29-31

试析视频网站对新型受众的建构

摘要: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受众视角,重点探讨了视频网站这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对于新型受众的建构:在视频网站上,传统电视传播模式下的训示型受众已然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咨询型、对话型与注册型的受众。
32-34

中国热门网站名称探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发现,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处理速度和应用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家用电脑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引入千家万户,使网民们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上冲浪不可避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网站,而网站的名称是最先出现在页面上、最醒目的一部分,它是网站得以区分的基础,与网站域名关系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民对网站的接受程度。因此.网站的命名对网站建设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通过对各种网站命名方式的比较和用户的反馈,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试图从网站命名构词特征、网站名称与域名的关系、网站名称与网民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原因。
35-37

业务模式创新: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电媒体要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就要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数字互动电视业务、IPTV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和网络电视业务是广电媒体已经开展并证明卓有成效的业务创新模式。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业务模式。
38-41

台湾微博的发展特点及对两岸新闻交流的启示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样式,微博已风靡海峡两岸,成为两岸网民尤其是青年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成为当前开展两岸新闻交流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台湾地区的微博发展与其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着参与度高、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竞争激烈等鲜明特点,这些都为我们借助网络媒体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启示。
42-44

数字《纽约时报》对我国媒体网站的启示

摘要:《纽约时报》较早地进行了报纸数字化的探索历程,作为全美知名的网站,《纽约时报》网站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在分析该网站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媒体网站实际状况,探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发展的转型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45-46

群体性暴力事件报道的框架解析——以乌鲁木齐“7·5”事件新闻报道为例

摘要: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探析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报道周期.媒体的报道主题和报道态度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不同的消息来源来争夺新闻框架,恰恰相反,不同角色的消息来源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建构近乎一致的新闻框架,以模式化的报道向公众展现群体性事件的整个过程。
47-51

论电视法治新闻报道的失衡问题——以央视对李启铭与药家鑫案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近年来电视法治新闻收视率较高,案件报道引起的关注和争议突出,舆论影响很大,其中出现的偏颇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央视“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案和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两起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报道为例,对法治新闻电视报道的失衡问题初步探究。
52-55

试论电视对农法制节目的普法宗旨

摘要:依法治国的背景、空前繁荣的法制新闻报道、庞大的农村受众群、党和国家对农村法治建设和农村普法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因素的推动,目前中国电视对农法制节目也随着法制新闻报道整体的兴盛发展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本文主要从目标价值系统构建的角度,探讨电视对农法制节目的目标宗旨及有效性问题。
56-59

魔弹效应:从受众视角出发的新解读与再思考——以“伪养生大师”现象为例

摘要:传播效果的“魔弹论”早在70年前即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笼统和天真的,传播学者包括施拉姆、克拉珀在内均以“盖棺定论”之态度将其否定。然而,对于每一种传播效果理论,我们都不宜用单纯的“是”或“非”进行评判。“张悟本现象”、“马悦凌现象”的出现却仿佛预示着“魔弹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本文将通过分析“伪养生大师”现象中受众加工信息的AMO三要素,从受众视角出发,对“魔弹效应”在当下的产生作全新的解读和思考。
60-63

残缺的影像——传媒再现医疗行业状况研究

摘要:媒体所建构的医院与医生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大众对该行业的认同和接纳。通过对大连地区报纸中有关医院和医生的报道的检视发现,大量负面报道易于导致对医疗行业的负面印象,从而影响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64-65

从网络语言暴力看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天涯社区“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

摘要:本文以天涯社区“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反映出的当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和公共领域内的网民的心理扭曲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