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本期推荐

论“导向之导向”的有效把握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许多新闻传播类的理论期刊也随之发展起来。与新闻媒体一样,新闻传播类的理论期刊也具有重要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期刊要把握好舆论导向。需要从以下三种途径做起:其一,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始终把好理论研究期刊的政治导向;其二,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确保期刊出版质量;其三,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刊理念;带动和促进传媒业人员学习新闻传播理论,提升新闻传播队伍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导向之导向”的有效把握。
1-3

试论台语电影的民俗文化呈现——以民间文艺为例

摘要:台语电影展现了台湾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阐述台语电影中呈现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谣两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展示台语电影的文化内涵,并借此推进台湾民俗文化的研究。
4-6

我国广电媒体的政府管制探析——以2010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法规为例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机构,其职能与作用的重要性已是不容置疑。媒介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大众媒介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十分根本性的问题,不同时期对此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媒介体制。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机构的加速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职能已从单一的政治宣传工具向信息传播机构方向转移,到如今不断提出的媒介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其间涉及到的媒介与政府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7-8

电子网络空间中陌生人互动现象探析——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

摘要:电子网络空间中陌生人互动表现许多不同现实人际互动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特殊的人际互动现象?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出许多对于人际互动现象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切入对网络陌生人互动的解释,从互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角色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程度与限度。
9-12
东南传播杂志主题专栏

西方气候变化传播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西方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探讨正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可获得文献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学者罗伯特.考克斯对"环境传播"的定义,从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媒介对气候变化报道,科学界、政界、媒体界以及公众等各领域有关气候变化的话语结构三个方面展开了梳理和分析。
13-16

全媒体数字报体育报道的声画策略

摘要:全媒体是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这一语境加速了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报业由于不具备电视、互联网在音、视频方面的优势,因而对实现全媒体的目标更为迫切。报业网站迅速打造自己的全媒体新传播平台,充分挖掘网站在声、画传播上的巨大效应,在报业面临多重危难的时刻寻求发展机遇,大型体育报道将为报业战略转型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第16届亚运会又在我国隆重举行,全运会也不断将全民体育健身热潮推向新阶段,报网体育报道唯有不断突破,才能为报业发展争取新的生存空间。
17-18

媒体融合下的广告文化产业效益探讨

摘要:媒体融合是当今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多种媒体的融合效应日益凸显。广告传播也不例外,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中,如何协同多种媒体传播广告,有效整合各媒体的特长,获取更大的广告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论述了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了媒体融合进程中广告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媒体融合中如何提高广告传播效应,以提升广告文化产业效益。
19-21

三网融合下广电媒体的机遇与挑战探析

摘要:本文从业务层面对三网融合下三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相关探讨,对广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以及在三网融合下广电所面临的媒体变局及所采取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22-24

对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昆明大学城建筑工地为个案

摘要:本文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能力(媒介消费态度与行为、媒介信息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媒介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媒介信息接触趋向多元化,娱乐信息受到青睐;媒介接触经验与生活经验共同影响着农民工对信息环境的感知与理解;硬件条件与时间精力制约着农民工使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25-28

群体性事件中信息的人际传播分析——以瓮安事件和石首事件为例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危机高发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中,现场信息主要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从突发性事件凸现到群体性事件爆发,信息的传播依次经历了传言四起、谣言流串、从舆论转化为行动三个阶段。期间,群体的聚合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的流动亦呈现不同的传播流程,且均受制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及传受双方的心理机制,显示了人际传播的独特性。
29-31

论互联网上的公权力和私权利——关于人肉搜索事件的法理思考

摘要:如今网络环境中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人们就网络环境中法律秩序的激烈争论,并进一步激化了互联网是否应该立法实行实名制的论战。对于互联网人肉搜索事件很多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然而就目前来看还未有人从"群己权界"的角度明晰人肉搜索实践中相关的公权力和私权利边界,并以之作为网络立法的参考。本文就力图就这一方面做一点探讨。
32-33

网络舆论的司法治理:理念与策略

摘要:伴随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下媒介传播的变化,社会问题的被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司法领域的监督。其中的监督不乏非理性的成分,已有大量的文章关注了网络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影响,本文从相反的角度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网络舆论的特性,我国司法部门应该采取何种理念、应用何种策略与行动来打造、净化与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以及消除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舆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4-35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假新闻的问题探析

摘要:网络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快速的通道,但同时也为假信息提供了温床,而随着微博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的产生,使得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在网民数量日益庞大的今天,网络和群体性事件也产生了交集,本文从网络中越来越多的假新闻入手,结合这些假新闻所引起的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解释此类事件在网络中的生成传播机制。
36-37

底线伦理还是境遇伦理——以“万峰开骂”事件为例

摘要:在破解媒介伦理困境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底线伦理原则。境遇伦理由于兼具原则性和变通性,故比底线伦理更具有合理性。例如,对"万峰开骂"事件的道德评价,以底线伦理和境遇伦理为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然而显然后者更为合理。
38-40

舆论:民意的晴雨表——读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

摘要:了解与掌握舆论与民意的关系关乎民意的兴衰与舆论的引导作用的发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社会舆论原理》主要阐述了舆论及其与舆论有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通过民意测验和舆论分析揭示了一些社会难题,对于了解和研究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改革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公众舆论的作用日渐增强,而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舆论与民意的关系有进一步研究、阐释的必要。
41-42

传播学与品牌学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广告解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国家形象广告,从一则完整的广告构成要素解读国家形象广告构成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在借鉴他国国家形象广告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几大板块的构成内容。国家形象广告对国家品牌的塑造与提升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本文解读了运用广告塑造产品品牌与国家品牌的关系,这对缓解目前制约我国产品的国际困境有根本性的辅助作用。
43-44

框架分析下《澳大利亚人》对力拓案审判的报道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澳洲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在力拓案审判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该报在对力拓案审判报道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关联性报道,在议题的选择上主要以经济为主,媒体主要关注的是在华外资企业的经营,负面报道较多地集中于政府对司法、经济以及媒体的干预行为,而在政治领域的关联议题中,传统的"中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已不再是关注的重点问题。
45-48

从互文性看西方媒体涉藏报道语义隐含——以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为例

摘要: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特性。本文以西方主流媒体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为例,依据互文性理论,揭示西方主流媒体网站在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中的语义隐含现象。提供了一条认识西方媒体在涉藏报道中隐藏意识形态偏见的新思路。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