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杂志

当代小说是济南市文联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当代小说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力作家文本、新都市小说、民间格调、当代小说四季评_聚焦:大时代镜头中的“小人物”

当代小说 2009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灯光温暖——读高艳国散文集《昨夜的灯光》印象2-2

摘要:早就认识高艳国,但不是很熟。早就知道他是文人,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地看过他的文字,对于文学界朋友溢美他的言辞,总是不以为然。也许我心里还残存

鲁迅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女性观3-4

摘要:被誉为"批判国民性国手"的鲁迅,一生致力于以"立人"为核心的国民性批判研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经开始对"立人"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是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开始思索改造国民性问题的,那时鲁迅就常和他谈起这样三个互

浅论聂华苓小说创作中的常与变4-5

摘要:聂华苓的小说创作有很强烈的家国意识,这一意识一直贯穿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其次,聂华苓小说还试图探讨人类生存困境,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漂泊者,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聂华苓小说还有很强烈的女性意识。以上均是聂华苓小说中的常。聂华苓小说的变在于写作方法不断变换,后期写作意境更加开阔,反应的社会层面更加广阔。

凌叔华小说中的女童形象的悲剧意义6-7

摘要:凌叔华作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的第一批女性作家和同时期的许多女作家一样,善于捕捉儿童和妇女生活和心理变化进行描写。但是不同于其他女作家的是:她的小说中许多篇幅着眼于女童形象做深入的分析。凌叔华不仅描写女童们天真的本性,更能够站在她们角度去描写她们生活的困境,她们的心理变化,并为这类女童形象发展为未来的新闺秀奠定了基础。

光与影——解析《遥远的落日》7-8

摘要:《遥远的落日》主人公英世有复杂丰富性格。它包括优点和缺陷,构成了其生前的辉煌和死后的黯淡,对其性格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世这一谜样人物,也有助于揭示渡边淳一对其命运的深思。

论《乞立马扎罗山的雪》死亡意识的绵延9-9

摘要:本文试图从酒神精神、非英雄化、存在主义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主人公弥留之际对死亡意识的内省和感悟的过程,探索作者对生命自弃和死亡绵延的心理轨迹,开启死亡哲学层面的新一轮思考。

从叙述视角到视角叙述——贾平凹《秦腔》叙述艺术片论10-10

摘要:小说要叙述,叙述就有叙述视角。《秦腔》正是借助一个"疯子"引生来观察、体会、感受、评判清风街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开篇就说:"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引生的视角一直聚焦在白雪身上,无数次对白雪想入非非。故事情节在引生的不断穿插中一步步推进。他以亲历者或亲闻者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与“意外”11-11

摘要:评论家谢有顺曾经称迟子建的写作"忧伤而不绝望"。的确,她在早期作品中把生活中的悲剧事件写得充满了美丽的伤感。她塑造了很多独居的老人形象,也不断地在作品中把破碎的家庭重新排列组合,再造温情的炉火,给读者以温暖和爱的阳光。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她小说中残酷的一面——凶杀死亡和意外事件。她比较偏爱的长篇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仆形象12-12

摘要: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过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女仆形象亦屡次出现在张爱玲小说中。根据个体生命在现世生存中面对"被吃"命运的反应状态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张爱玲笔下的女仆群像划分为三类,在对女仆命运的思考和把握之中,张爱玲创造出足以代表城市最底层人生写真的女仆形象世界。

论普希金叙事诗中的悲剧意识13-13

摘要:"俄罗斯文学鼻祖"普希金所创作的叙事诗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意识,并将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将讽刺反动政府与高声赞扬革命英雄结合起来。本文所概括的普希金的叙事诗艺术包含两种悲剧意识:一是爱情悲剧意识,另一个是人性悲剧意识。普希金的叙事诗总体上表现的是一种无言的悲剧,一种对悲剧美的深化扩展。

欲望时代的生命沉思——70后女作家魏微小说叙事的个案分析14-14

摘要:魏微,这位女性作家极易被文学批评家认定为"70后写作的新新人类女作家"。这种认定,实是对魏微小说叙事的失语。作家独特的社会认知诠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主题和风格,是不能够从作家出生的年代硬性归类的。因此,一些批评家就魏微出生在1970年而武断地将魏微认定是"70后写作"的作家,实是一种不严谨的治学态

浅谈“吉林三杰”的文学造诣15-15

摘要: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推行了"新政"。受此影响,吉林地方当局在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时期,吉林三杰取得了巨大成就,彰显了吉林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成为近代中国文坛上的闪光点。

来自加勒比海的声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奈保尔的加勒比性研究16-16

摘要:一、加勒比海文学的文化内质进入20世纪下半叶,来自加勒比地区的英语作家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一股充满生机的力量,加勒比文学也日益成为后殖民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20世纪以前,加勒比地区的文学成就一直被殖民地宗主国的光芒所掩盖,殖民者以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弹丸之地生产的文化成果,20

绿叶对根的思念——试论於梨华与留学生文学17-18

摘要: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的於梨华在几十年创作期间一直从事留学生的题材书写,本文将主要通过她前、中、后期的三部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三人行》和《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来分析於梨华对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於梨华早期留学生题材创作中主题较为单一,直到中、后期的创作阶段,关注面变得广泛。

《橡皮》的阅读困境——浅议《橡皮》的情节设置18-19

摘要:《橡皮》是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新小说的典范之作。《橡皮》情节设置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俄狄浦斯悲剧的迭合,情节的重复与陡转,时空的集中与凌乱。恰恰是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阅读困境。

啼笑皆非的爱情——《啼笑因缘》樊沈爱情现代意义上的再解读19-20

摘要:本文通过对《啼笑因缘》文本的细读,探究樊家树、沈凤喜交往的全过程以及金钱在他们感情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以现代意义上的爱情作标准,重新审视樊沈之间的爱情实质,进一步得出樊沈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有着深层次理解的爱情,而只是虚有其表的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施惠者与受惠者的关系。

女人的两种可能——司猗纹和王葡萄形象比较21-22

摘要:本文以铁凝《玫瑰门》中的司猗纹和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作对比研究,从自我意识,情爱观,形象的复杂性和意义及作家态度等方面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

苦难与荒诞的背后——评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22-23

摘要:阎连科在2004年推出的《受活》在苦难主题表达和苦难意蕴的开掘上伴随着极为荒诞的情境。在苦难与荒诞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三个意蕴层次:全面描写乡村政治体制造成的深重苦难的政治意蕴层,蕴含意识形态解构性因素的颠覆意蕴层以及揭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文化整合意蕴层。

期刊推荐 投稿经验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