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草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rataculturalScience

  • 62-1069/S 国内刊号
  • 1001-0629 国际刊号
  • 1.9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草业科学是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草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草业琐谈、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业界信息、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

草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业科学杂志前植物生产层
牛心朴子的光谱差异特征参量分析2165-2172

摘要: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是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的主要毒害草之一。近年来,牛心朴子快速蔓延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产力的影响日益严重。采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典型样区内牛心朴子和其它沙地植物的野外实测光谱,通过叶片光谱、冠层光谱及群落样方光谱的对比分析,探讨牛心朴子与其它沙地植物的光谱差异性。结果表明,在350-2 500nm波段,牛心朴子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高于花的反射率,花的反射光谱未出现明显的蓝谷和绿峰。沙地背景对牛心朴子冠层光谱的影响强烈,冠层光谱是沙地与牛心朴子叶片光谱的综合表征。最大的红边斜率以及800-1 300nm明显的高反射率是牛心朴子与其它沙地植物冠层光谱的主要差异特征。根据不同盖度牛心朴子群落样方光谱的变化规律,选取4个特征参量与群落盖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利用红边斜率进行群落盖度反演的效果最好,R^2为0.781 5。本研究可为牛心朴子分布遥感监测及其盖度定量反演提供科学依据。

牛心朴子的光谱差异特征参量分析简2165-2172

摘要: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是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的主要毒害草之一。近年来,牛心朴子快速蔓延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产力的影响日益严重。采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典型样区内牛心朴子和其它沙地植物的野外实测光谱,通过叶片光谱、冠层光谱及群落样方光谱的对比分析,探讨牛心朴子与其它沙地植物的光谱差异性。结果表明,在350-2 500nm波段,牛心朴子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高于花的反射率,花的反射光谱未出现明显的蓝谷和绿峰。沙地背景对牛心朴子冠层光谱的影响强烈,冠层光谱是沙地与牛心朴子叶片光谱的综合表征。最大的红边斜率以及800-1 300nm明显的高反射率是牛心朴子与其它沙地植物冠层光谱的主要差异特征。根据不同盖度牛心朴子群落样方光谱的变化规律,选取4个特征参量与群落盖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利用红边斜率进行群落盖度反演的效果最好,R~2为0.781 5。本研究可为牛心朴子分布遥感监测及其盖度定量反演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MaxEnt下梭梭潜在地理分布对水热条件的响应2173-2179

摘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梭梭已知地理分布坐标和20个高分辨率环境因子图层,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水热条件对梭梭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梭梭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为新疆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南、甘肃中部以北、宁夏西北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间地带以及西藏西南部。其中最佳适生区为准噶尔盆地大部分地区、博罗科努山西南、哈尔他乌山东南,吐鲁番和库尔勒有零星分布,阿拉善左旗、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的东南部,武威东北部、张掖大部分地区,格尔木以东以及乌兰县和都兰县西北零星分布。以上面积合计为2.95×105 km~2。2)年降水量(贡献率27.5%)、最湿季节降水量(贡献率20.3%)、年均气温(贡献率14.2%)和最干季节平均温度(贡献率10.1%)是影响梭梭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3)各主要影响因子的阈值分别为年降水量15.0-114.5mm;最湿季节降水量8.0-59.5mm;年均气温-12.7-29.2℃;最干季节平均温度-33.3-35.9℃。上述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梭梭适生区的种植区和保护区区划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

基于MaxEnt下梭梭潜在地理分布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简2173-2179

摘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梭梭已知地理分布坐标和20个高分辨率环境因子图层,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水热条件对梭梭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梭梭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为新疆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南、甘肃中部以北、宁夏西北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间地带以及西藏西南部。其中最佳适生区为准噶尔盆地大部分地区、博罗科努山西南、哈尔他乌山东南,吐鲁番和库尔勒有零星分布,阿拉善左旗、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的东南部,武威东北部、张掖大部分地区,格尔木以东以及乌兰县和都兰县西北零星分布。以上面积合计为2.95×105 km~2。2)年降水量(贡献率27.5%)、最湿季节降水量(贡献率20.3%)、年均气温(贡献率14.2%)和最干季节平均温度(贡献率10.1%)是影响梭梭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3)各主要影响因子的阈值分别为年降水量15.0-114.5mm;最湿季节降水量8.0-59.5mm;年均气温-12.7-29.2℃;最干季节平均温度-33.3-35.9℃。上述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梭梭适生区的种植区和保护区区划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

贵州喀斯特近30年植被生长特征分析2180-2188

摘要:贵州省地处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其生物学过程严重影响到环境变化。植物做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先进型分辨率辐射仪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 GIMMS NDVI 3g数据集作为一种有效的植被状况监测工具,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资料。本研究使用该数据分析贵州省植被变化状况,发现近30年来贵州省的植被整体上趋于生长增加的情形,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增长率为0.002 1。不过,也存在两个植被突变点(turing point,TP),分别出现在1985年和1993年。在月NDVI数据中,各月整体变化率和TP与贵州省全省植被、栽培植物、草地和林地的NDVI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贵州省植被增长速度呈明显的东南地区变化速率优于西北地区,全球变暖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同时,降水分布状况也和植被变化状况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贵州喀斯特近30年植被生长特征分析简2180-2188

摘要:贵州省地处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其生物学过程严重影响到环境变化。植物做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先进型分辨率辐射仪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 GIMMS NDVI 3g数据集作为一种有效的植被状况监测工具,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资料。本研究使用该数据分析贵州省植被变化状况,发现近30年来贵州省的植被整体上趋于生长增加的情形,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增长率为0.002 1。不过,也存在两个植被突变点(turing point,TP),分别出现在1985年和1993年。在月NDVI数据中,各月整体变化率和TP与贵州省全省植被、栽培植物、草地和林地的NDVI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贵州省植被增长速度呈明显的东南地区变化速率优于西北地区,全球变暖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同时,降水分布状况也和植被变化状况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室内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高氨氮废水的净化作用2189-2195

摘要:本研究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系统为对象,分析绿狐尾藻湿地系统中NH4^+-N的去除规律及氮质量平衡。结果表明,试验第28天,在200和400mg·L^-1 NH4^+-N两个处理中,水体全氮(TN)去除率分别为86.1%和77.7%,NH4^+-N去除率分别为89.8%和78.8%。根据氮质量平衡得出,在200和400mg·L^-1 NH4^+-N两个处理中分别有14.7%和30.2%的外源NH4^+-N直接被底泥吸附,25.3%和11.0%转化成底泥NO3^--N,29.7%和12.7%被绿狐尾藻直接吸收利用,14.0%和23.3%残留在水体,剩余16.3%和22.8%可能被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对氨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为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室内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高氨氮废水的净化作用简2189-2195

摘要:本研究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系统为对象,分析绿狐尾藻湿地系统中NH4+-N的去除规律及氮质量平衡。结果表明,试验第28天,在200和400mg·L-1 NH4+-N两个处理中,水体全氮(TN)去除率分别为86.1%和77.7%,NH4+-N去除率分别为89.8%和78.8%。根据氮质量平衡得出,在200和400mg·L-1 NH4+-N两个处理中分别有14.7%和30.2%的外源NH4+-N直接被底泥吸附,25.3%和11.0%转化成底泥NO3--N,29.7%和12.7%被绿狐尾藻直接吸收利用,14.0%和23.3%残留在水体,剩余16.3%和22.8%可能被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对氨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为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2196-2201

摘要:对甘肃省天祝县4个退化梯度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盖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降低(P〈0.05),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显著升高(P〈0.05)。草地植物群落发生明显退化演替,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优势种地位被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所替代,物种数由未退化样地的19种减少到重度退化样地的7种,退化指示类毒杂草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由9.77%上升到62.93%。草地的退化程度会影响草地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应根据不同退化阶段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策略。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简2196-2201

基于灌木林碳储量估算的植被含碳率取值2202-2208

摘要:利用内蒙古东部3种灌木各器官含碳率的实测数据,探讨评估灌木林碳储量的含碳率取值问题。结果表明,1)各灌木林叶、枝和根的生物量分别占树种生物量的10%~20%、40%~60%和30%~40%,表明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1/2左右,而根系生物量占1/3左右。2)天然山杏(Prunus sibirica)、人工山杏、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虎榛子(Ostryopsis decne)的叶、枝、根含碳率的范围分别为0.428 7~0.456 7、0.445 9~0.462 8、0.397 3~0.431 3g C·g^-1,根的含碳率均与地上器官含碳率差异较大,叶和枝含碳率之间的差异较小。3)当天然山杏、人工山杏、虎榛子和人工柠条的地上部分和根系含碳率分别取值0.45和0.42时,其地上碳密度分别为1.370 7、1.167 7、198.873 0和2.157 3t·hm^-2,根系碳密度分别为0.941 6、0.401 5、100.908 8和0.721 1t·hm^-2,与实测碳密度相比,其相对误差均在6%以内。

基于灌木林碳储量估算的植被含碳率取值简2202-2208

摘要:利用内蒙古东部3种灌木各器官含碳率的实测数据,探讨评估灌木林碳储量的含碳率取值问题。结果表明,1)各灌木林叶、枝和根的生物量分别占树种生物量的10%20%、40%60%和30%40%,表明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1/2左右,而根系生物量占1/3左右。2)天然山杏(Prunus sibirica)、人工山杏、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虎榛子(Ostryopsis decne)的叶、枝、根含碳率的范围分别为0.428 70.456 7、0.445 90.462 8、0.397 30.431 3g C·g-1,根的含碳率均与地上器官含碳率差异较大,叶和枝含碳率之间的差异较小。3)当天然山杏、人工山杏、虎榛子和人工柠条的地上部分和根系含碳率分别取值0.45和0.42时,其地上碳密度分别为1.370 7、1.167 7、198.873 0和2.157 3t·hm-2,根系碳密度分别为0.941 6、0.401 5、100.908 8和0.721 1t·hm-2,与实测碳密度相比,其相对误差均在6%以内。

温室环境下适宜草坪草种的筛选评价2209-22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温室环境生长的草坪草种或品种,将结缕草属(Zoysia)、狗牙根属(Cynodon)、蜈蚣草属(Eremochloa)等属的8种成坪草坪草种以盆栽形式移植入温室,从外观质量、使用质量和生态质量三方面进行科学的定量筛选,并进一步对草坪草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含量、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OD)基因表达等生理和分子指标进行耐热、耐阴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温室环境下沟叶结缕草(Z.matrellia)和杂交狗牙根(C.dactylon×C.transvadlensis)品种综合评价指数较高,可作为温室使用首选草种,日本结缕草(Z.japonica)、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假俭草(E.ophiuroides)、岩垂草(Lippia nodiflora)、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百喜草(P.Notation)不宜在温室环境中利用。2)综合评估4项生理指标和2项分子指标,并使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评价草坪的抗逆性,其结果与草坪群体综合质量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沟叶结缕草和杂交狗牙根品种适应性最强。3)同时证明了抗逆标记基因PP2A和GAPDH的表达可以有效地反映草坪草在温室环境下的适应性,其结果与外观形态质量评价和生理指标评价结果相吻合,完善了温室环境下草坪草适应性的定量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温室环境下适宜草坪草种的筛选评价简2209-22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温室环境生长的草坪草种或品种,将结缕草属(Zoysia)、狗牙根属(Cynodon)、蜈蚣草属(Eremochloa)等属的8种成坪草坪草种以盆栽形式移植入温室,从外观质量、使用质量和生态质量三方面进行科学的定量筛选,并进一步对草坪草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含量、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OD)基因表达等生理和分子指标进行耐热、耐阴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温室环境下沟叶结缕草(Z.matrellia)和杂交狗牙根(C.dactylon×C.transvadlensis)品种综合评价指数较高,可作为温室使用首选草种,日本结缕草(Z.japonica)、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假俭草(E.ophiuroides)、岩垂草(Lippia nodiflora)、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百喜草(P.Notation)不宜在温室环境中利用。2)综合评估4项生理指标和2项分子指标,并使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评价草坪的抗逆性,其结果与草坪群体综合质量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沟叶结缕草和杂交狗牙根品种适应性最强。3)同时证明了抗逆标记基因PP2A和GAPDH的表达可以有效地反映草坪草在温室环境下的适应性,其结果与外观形态质量评价和生理指标评价结果相吻合,完善了温室环境下草坪草适应性的定量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草业科学杂志植物生产层
种子生态学研究现状2221-2236

摘要:从种子经历的生命历程——发育、传播、捕食、种子库、休眠与萌发和种子性状6个方面综述种子生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一些新结果。对重要的专业术语给出定义及英文注释,涵盖了一些领域内核心的假说、理论和有争议的研究问题,旨在让读者了解种子生态学的主体内容和研究近况。针对研究现状和气候变化背景,建议今后广泛深入开展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母本效应及种子多功能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种子生态学研究现状简2221-2236

摘要:从种子经历的生命历程——发育、传播、捕食、种子库、休眠与萌发和种子性状6个方面综述种子生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一些新结果。对重要的专业术语给出定义及英文注释,涵盖了一些领域内核心的假说、理论和有争议的研究问题,旨在让读者了解种子生态学的主体内容和研究近况。针对研究现状和气候变化背景,建议今后广泛深入开展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母本效应及种子多功能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中的可转移性与应用2237-2247

摘要:为鉴定山蚂蝗(Desmodium)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选取92对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EST-SSR标记和来自8个种的16份山蚂蝗材料,分析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中的通用性,并对8种山蚂蝗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柱花草EST-SSR标记在8种山蚂蝗种的可转移率为63.04%~73.91%,其中50对可在全部8种山蚂蝗中进行有效扩增。16对多态性EST-SSR标记在16份山蚂蝗种质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个,平均2.19个。聚类分析表明,16份山蚂蝗种质可分为5类,与形态学划分结果相似。可见,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上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可应用于山蚂蝗种质资源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

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中的可转移性与应用简2237-2247

摘要:为鉴定山蚂蝗(Desmodium)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选取92对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EST-SSR标记和来自8个种的16份山蚂蝗材料,分析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中的通用性,并对8种山蚂蝗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柱花草EST-SSR标记在8种山蚂蝗种的可转移率为63.04%~73.91%,其中50对可在全部8种山蚂蝗中进行有效扩增。16对多态性EST-SSR标记在16份山蚂蝗种质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个,平均2.19个。聚类分析表明,16份山蚂蝗种质可分为5类,与形态学划分结果相似。可见,柱花草EST-SSR标记在山蚂蝗上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可应用于山蚂蝗种质资源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