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草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rataculturalScience

  • 62-1069/S 国内刊号
  • 1001-0629 国际刊号
  • 1.9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草业科学是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草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草业琐谈、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业界信息、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

草业科学 2008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业科学杂志草地资源与利用
秦岭亚高山草甸30种草本植物的碳、氮分布研究1-5

摘要:以秦岭佛坪部级自然保护区内亚高山草甸30种草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碳、氮在亚高山草甸植物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碳、氮在植物组织中总的分布趋势为叶〉茎〉根。碳/氮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为茎〉根〉叶,方差分析显示碳、氮及碳/氮在植物根、茎、叶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在单个植物的根、茎、叶中,碳、氮及碳/氮的分布具有种的特异性。在以其光合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4个聚类组群中,碳、氮及碳/氮在每个组群根、茎、叶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退化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6-9

摘要: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沙质草地沙生植被的多样性指数很低,从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降低;0~10cm表层土壤各因子对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这几种土壤肥力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和pH值与多样性指数也无显著相关关系。

围栏封育对新疆伊犁绢蒿草地的影响10-14

摘要:2005年,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草地设置围栏内外草地植被和土壤对比,分析封育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封育后,伊犁绢蒿个体植株高度增高.地上生物量上升。丛幅增大。封育后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处于围封中的土壤容重较放牧利用中的土壤容重小,水分含量升高,尤其是5~10cm土层变化显著。围封3年内,草地植物组成成分无明显变化,但优良牧草产量比例增加。总体表明:围栏封育改善了草地植被生长状态,提高了草地质量。

川西北退牧还草工程区围栏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15-19

摘要:通过对川西北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围栏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经围栏禁牧和休牧后,由于有效消除了放牧干扰,草地得到休养生息,开始不断改善和恢复,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物种多样性提高,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大小表现为:休牧〉禁牧〉对照;围栏样地地上生物量增加明显,平均比对照高出50.36%~88.77%;草群高度也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高出36.79%~76.98%;草地总盖度变大,禁牧和休牧草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49%~17.28%。同时,草地质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开始增多,而毒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减少。综合评价,各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区内草地植被生态恢复效果良好。

秦王川灌区不同绿色覆盖方式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效应研究20-24

摘要:因灌溉不当和土壤裸露而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成为西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研究裸地、单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春小麦/毛苕子Vicia villosa 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盐分时空动态,分析和对比了它们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收获期,3种种植方式对0~20cm土层均具有明显的抑盐效应。含盐量下降幅度达16.4%~30.5%,其中单作春小麦与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差异显著,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差异不显著;单作小麦使0~80cm土层积盐14.2%,而春小麦/毛苕子和红豆草使0~80cm土层脱盐19.7%和23.0%;单作春小麦地土壤含盐量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层高(20~60cm)、上下层(0~20cm和60cm以下)低,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表现为上层(0~20cm)低、下层(20cm以下)高的特征。春小麦收获后,单作眷小麦地土壤表层快速积盐,其舍盐量甚至高于裸地,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地表层盐分变化较小。秦王川灌区若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预防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还能多生产36018kg/hm^2的牧草。

草业科学杂志业界信息
《中国主要优良栽培草种图鉴》征订启事24-24

草业科学杂志牧草研究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25-28

摘要:研究了定西市安家沟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阳坡土壤水分均小于阴坡土壤水分,紫花苜蓿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其顺序为阴坡台地〉阴坡坡地〉阳坡台地〉阳坡坡地。不同立地类型各土壤层次的月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阴坡台地和阴坡坡地第1茬(4—6月)的土壤水分极显著高于阳坡台地和阳坡坡地的土壤水分,二者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7月后,阴坡台地极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不同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每层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整个垂直剖面上都在降低。40~100cm土层土壤水分降低最多。

紫花苜蓿耐羟脯氨酸变异体的筛选及抗性研究29-33

摘要: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敖汉苜蓿和龙牧801苜蓿)种子为材料,培养无菌幼苗。以无菌苗的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用叠氮化钠(NaN3)200mg/L对愈伤组织进行诱变。以脯氨酸类似物L-羟脯氨酸(L—Hyp)作为选择压力,通过在含半致死浓度的L-Hyp(8mmol/L)选择培养基及无L-Hyp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分离出抗L—Hyp的愈伤组织变异体。该变异体以高脯氨酸含量为特征,其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原型高2.84倍(敖汉)和3.17倍(龙牧801),同时进一步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变异体的可溶性糖含量是对照的1.56(敖汉)倍和1.76倍(龙牧80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原型相比差异极显著。分别对2种苜蓿愈伤组织进行聚乙二醇(PEG)(敖汉)和低温(龙牧801)胁迫处理,结果显示,变异体具有更强的抗逆性(抗旱、抗寒)。能更好的适应恶劣(干旱、寒冷)的生长环境。

草业科学杂志业界信息
草原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召开33-33

摘要:为了做好草原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于2008年9月17—1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草原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

草业科学杂志牧草研究
盐胁迫对NHC牧草Na^+、K^+、Pro、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影响34-38

摘要:为了改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NaCl型盐碱地,研究了引进美国的NewHy Crested Wheatgrass(NHC)盐胁迫下的渗透调节物质变化及其部分耐盐机理。以1/2 Hoagland培养液培养NHC。3周后对幼苗进行NaCl和土壤盐胁迫处理。结果在100、200mmol/LNaCl盐及土壤盐处理条件下,除根K^+/叶K^+值及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变化外,其他各生理指标均极显著增加。在300mmol/LNaCI处理条件下.各项指标均极显著波动,在300mmol/L土壤盐处理条件下,7d后死亡。试验结果表明,NHC牧草通过增加根Na^+/叶Na^+值.增加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耐盐胁迫能力。NHC最大耐受盐浓度分别为土壤盐浓度200mmol/L,NaCl浓度300mmol/L。

Mo、Co微肥配施对盆栽紫花苜蓿效应研究39-42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Mo、Co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生长发育、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Mo、Co微肥配施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草产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磷、钙等营养指标含量的提高,Cu、Mo、B、Zn、Co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降低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而适当Mo、Co微肥配施能增加紫花苜蓿Mn含量,显著提高其株高、鲜草量及粗蛋白、P、Ca、Fe、Cu、Mo、Zn、Co的含量,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征研究43-47

摘要: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种一结荚期需用的光照、热量资源都高于建植2年的植株;结荚期以后,建植1年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时间缩短,需用的气象资源接近或少于建植2年的植株。根系的伸长速度与地上枝叶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地上枝叶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冬、秋季节.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到刈割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生物量与10cm地温≥0℃积温呈非线性关系,在积温≥3500℃后生物量开始迅速增长;根系的含水量在10cm土层地温≥0℃积温达到1580~1815℃及5344~5941℃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远强于粮食作物,其100cm土层内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40cm,持续的时间比麦田长约120d。

氮、钾不同配比施肥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48-53

摘要:以白燕7号燕麦Avena sativa CV.Baiyan No.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氮(N)肥和钾(K)肥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施钾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和施钾与种子和秸秆产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862,P〈0.05;R^2=0.838,P〈0.05);N75K105水平下,燕麦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90×10^3和9.86×10^3kg/hm^2;燕麦籽粒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随着施肥量的不同有规律性的变化。

野生大豆栽培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特性54-59

摘要:野生大豆Glysinesoja为栽培大豆G.max的祖先种.籽粒和茎叶均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试验以栽培大豆为对照.用来自3个生态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一年生野生大豆主茎长度2年平均比栽培大豆长73cm、叶片和茎的产量分别比栽培大豆高54.3%和86.1%,比栽培大豆具有更高的饲草生产潜力。但一年生野生大豆荚产量远低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荚产量是野生大豆的6.4倍。来自不同生态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特性差异显著。引自低纬度地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全株草产量、叶片和茎产量显著高于引自高纬度地区和当地的一年生野生大豆;但荚产量呈相反趋向。

德国黑麦草在四川的生长适应性比较60-65

摘要:连续2年种植29个德国引进黑麦草Lolium spp.品种.以Tetragold和野生黑麦草为对照,综合评比各黑麦草品种的分蘖力、株高、植株鲜质量、抽穗期和成熟期等生长性状,筛选性状优良、在四川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黑麦草品种。结果表明:Taurus、Barfort、Gemini、Fastyl 4个黑麦草品种表现出优良的综合生长性状.在四川地区适应性强,可用于引进品种推广应用研究;Licarno、Bartissimo、Alamo拔节速度快,抽穗前植株较高,Tosca、Zarastro、Remy分蘖力强.Lolita植株鲜质量产量高,Defo、Prestyl、Pomerol花期迟,生育期、供草期长.可作为选育当家品种的远缘优良亲本材料。

草业科学杂志业界信息
草原虫灾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65-65

摘要:2008年全国草原虫灾呈现偏重发生态势。为做好防治工作,减低灾害损失,促进牧区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农业部与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早谋划,制定切实措施,保证防治虫灾工作,组织指挥到位、信息传递到位、物资准备到位和督查指导到位,现已完成草原虫灾防治483.4万hm^2,较去年同期增加17%,有效遏制了草原虫灾蔓延的趋势。按平均较少鲜草损失450kg/hm^2,鲜草0.2元/kg计算,仅减少牧草损失一项,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5亿元。

草业科学杂志牧草研究
微量元素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66-69

摘要:在N、P、K肥料的基础上,采用Fe、Cu、Zn、Mn、B、Mo6种微肥对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用量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喷施Fe 0.05%、Cu 0.07%、Zn 0.40%、Mn 0.10%、B 0.60%和Mo 0.20%与对照组相比增产差异显著(P〈0.05)。适度的Fe、Cu、Mn、B和Mo能提高黑麦草的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粗蛋白提高3.72%~6.67%.无氮浸出物含量呈降低趋势.喷施Zn肥降低了粗蛋白含量,喷施B肥提高了粗脂肪含量。黑麦草中Cu、B、Mo的含量随喷肥量的提高而增加,喷施Cu0.1%、B1%和Mo0.3%时,黑麦草中的含量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喷施Zn0.40%、Mn0.1%、Fe0.05%时牧草中相应的微量元素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封育方式下伊犁绢蒿可塑性贮藏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70-74

摘要:2006年5-11月,在新疆阿什里乡对不同封育方式下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粗蛋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封育方式下伊犁绢篙根中贮藏物质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呈“单峰”特征,多年封育地、禁牧后放牧地、连续放牧地最高可达53.43、36.77和32.63mg/g,而淀粉呈倒“V”特征;粗蛋白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特征,且峰值出现时间及持续期上存在差异;3种封育方式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及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上多年封育地〉禁牧后放牧地〉连续放牧地。淀粉含量上为多年封育地〉连续放牧地〉禁牧后放牧地,而粗蛋白含量上则以连续放牧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