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题综论
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449-451

摘要:第14届国际淋巴瘤大会(ICML)于2017年6月14日至17日在瑞士卢加诺隆重召开.3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淋巴瘤领域专家、学者参会.特别是由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和ICML共同举办的UCLI-ICML联合论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淋巴瘤领域的学术地位.笔者在联合论坛中分享了中国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的经验.文章就大会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miRNA-181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452-456

摘要:目的 探讨miRNA-181a(miR-181a)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MM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筛选的方法分离并纯化25例初治、复发难治MM患者及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CD138+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81a表达情况.同时检测RPMI 8226、H929及U266三种MM细胞株中miR-181a的表达.应用miR-181a抑制剂及激动剂观察下调和上调miR-181a表达对MM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对miR-181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 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相比,MM患者CD138+细胞中miR-181a表达上调.对MM细胞株的观察发现,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CD138+细胞相比,RPMI 8226及U266细胞株miR-181a高表达,而H929细胞株则低表达.相比对照组,应用100 nmol/L miR-181a抑制剂下调miR-181a后,U266细胞的增殖活力在24、48及72 h分别为(50.5±4.1)%、(52.3±2.2)%和(69.5±4.3)%,低于对照组的(67.1±3.3)%、(71.5±3.6)%和(78.1±5.4)%(均P〈0.05),提示细胞增殖受抑.而应用100 nmol/L miR-181a激动剂上调miR-181a后,H929细胞在24、48 h时的增殖活力分别为(38.5±3.6)%和(82.2±6.9)%,高于对照组的(21.2±2.4)%和(61.3±5.4)%(均P〈0.01),提示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周期分析提示,miR-181a抑制剂使U266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多柔比星、紫杉醇及5-氟尿嘧啶作用后,与药物单独处理的细胞相比,miR-181a抑制剂下调U266细胞miR-181a表达的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在48 h和72 h的吸光度(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实验显示,miR-181a抑制剂下调miR-181a能抑制U266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组细胞的迁移比例为(62±10)%,低于对照组的(89±12)%(P〈0.05),而miR-181a激动剂则能提高H929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组细胞的迁移比例[(242±9)%]高于对照组的(98±8)%(P〈0.01).结论 MM细胞高表达miR-181a.miR-181a的高表�

神经节苷脂GM3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457-460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3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各试验组分别加入20、40、80、160μmol/L GM3,同时设置不加GM3的空白对照组.培养U266细胞48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碘化丙啶(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GM3可以抑制U266细胞增殖,并且随着GM3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GM3组(20、40、80、160μmol/L)中U266细胞增殖抑制率依次为(13±4)%、(26±4)%、(47±6)%、(55±10)%,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63,P〈0.05).GM3处理48 h后,U266细胞中S期细胞比例增高,由(22.6±3.7)%上升到(71.5±3.8)%(P〈0.01);G2/M期细胞比例降低,由(42.6±2.5)%降为(0.8±0.6)%(P〈0.05);而G0/G1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GM3可以阻滞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于S期,抑制其增殖.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基因突变及合并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461-464

摘要:目的 探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34例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观察组,81例未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7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水平与4种突变均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5,P=0.005;F=3.405,P=0.039);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脾大发生率高于4种突变均阴性组(χ2=16.902,P=0.0002;χ2=12.658;P=0.001).观察组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男性≥160 g/L,女性≥150 g/L)、合并高血压、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585,P=0.025;χ2=4.909,P=0.043;χ2=8.891,P=0.004;χ2=15.933,P=0.023).结论 检测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阴性MPN患者的诊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高血压、高龄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465-471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SEBV+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重排技术,分析11例CSEBV+T-L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特征: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3岁(3~19岁),中位病程6个月(3~25个月).其中4例诊断为淋巴瘤,男女各2例,中位年龄15岁,中位病程4.5个月.11例患者主要症状有反复持续发热(10例)、多发淋巴结肿大(10例)、脾大(7例)、肝大(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4例淋巴瘤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片状或弥漫性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7例良性病变者增生细胞较混杂,增生淋巴细胞散在其中,体积中等偏大或大.免疫表型:全部患者增生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均强弱不等地表达CD3ε.2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中CD8单阳性,4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有T细胞抗原丢失.全部患者EBV-EBER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检测:3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检测到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淋巴瘤患者均为A3级,良性病变者1例为A2级、6例为A1级.结论 CSEBV+T-LPD是一系列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疾病谱,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EBER原位杂交及TCR基因检测等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 弥漫或片状,CD8单阳性,T细胞抗原丢失尤其CD5、EBV-EBER高表达,TCR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为A3级等因素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可能有重要提示意义.

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近期疗效分析472-474

摘要:目的 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2例初发老年AML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方案治疗,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者6例,部分缓解(PR)者5例,未缓解(NR)者1例.6例CR患者中1例在第6个疗程后复发,其余在随访中仍CR;5例PR患者中2例经2个疗程化疗后达CR,1例在第2个疗程化疗后复发,2例在第3个疗程化疗后复发.1例患者经2个疗程化疗后NR,因肺部感染死亡.4例复杂核型患者中3例疗效差,1例达CR,但最终仍复发;其余8例+8、-X或正常核型患者中7例短期达CR.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方案治疗初发老年人AML近期疗效好,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475-477

摘要:目的 观察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P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15例儿童肠道P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bcl-2、MUM-1和ERCC1表达,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结果 15例肠道PL中伯基特淋巴瘤(BL)13例,患者CD10、bcl-6、bcl-2、MUM-1和ERCC1阳性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0、7.7%(1/13)和15.4%(2/13),EBER阳性7例(53.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BL/DLBCL)各1例.13例BL患儿临床分期:Ⅱ期11例(84.6%),Ⅲ期和Ⅳ期各1例(7.7%);DLBCL和BL/DLBCL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术后化疗的14例PL患儿均无瘤生存,随访时间24~120个月,1例术后未化疗的Ⅳ期BL患儿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儿童肠道PL以BL多见,临床分期较低,术后积极化疗预后好.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肠道感染临床分析478-482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3例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例患者共进行364个周期化疗,其中59个化疗周期中发生66例次(18.13%)肠道感染,包括7例次在同一个疗程出现2次肠道感染.未完全缓解(CR)组肠道感染发生率27.48%(36/131),CR组9.87%(23/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个化疗周期中重复肠道感染发生率达46.67%.同一化疗周期,对于在化疗期间出现肠道感染的患者,化疗后再次肠道感染发生率为化疗期间未发生肠道感染者的3.7倍.初次诱导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比急性髓系白血病高(P=0.019).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9.89%(36/364),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8.24%(30/3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化疗后肠道感染患者部分发生急腹症,死亡率高.结论 AL患者在化疗期间及骨髓抑制期均会出现肠道感染,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血流感染及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CLAAG-M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483-485

摘要:目的 观察CLAAG-M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RR-AML患者(M22例,M47例,M52例)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CLAAG-M方案(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维甲酸、米托蒽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1~2个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3例,总有效率72.7%(8/11).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可耐受.2例经CLAAG-M方案治疗后获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结论 CLAAG-M方案治疗RR-AML有较好的效果及安全性,患者耐受良好.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485-487

摘要:目的 探讨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患者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B细胞型,WT1阳性),给予诱导化疗、强化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后原发病复发,再次完全缓解(CR2)后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先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PES,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恢复,影像学表现迅速改善.结论 RPE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由多种病因产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预后较好,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488-490

摘要:目的 探讨IgE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例以及文献报道的6例IgE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MM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52.4±6.0)岁;临床表现:贫血5例,肾损害3例,感染2例,高钙血症2例,骨骼疼痛5例,均呈溶骨性破坏,4例伴有病理性骨折;Durie-Salmon分期:ⅡA期4例,ⅢB期3例;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E-κ型3例,IgE-λ型4例;治疗效果:6例接受联合化疗和(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其中3例接受硼替佐米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均获完全缓解.结论 IgE型MM非常罕见,准确分型依赖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基于硼替佐米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良好.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491-493

摘要: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诊断及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的认识,并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转化的关系.方法 报道1例PMF患者1.5年后转化为AML-M7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PMF诊断明确,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确诊转化为AML-M7.结论 PMF转化为AML-M7病例较为罕见,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PMF的急变无关,JAK2 V617F基因阴性的PMF患者也可以转化为AML-M7.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一例并文献复习493-495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亢)所致的骨质异常与浆细胞性骨髓瘤(MM)引起的骨质异常的病理形态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甲旁亢误诊为M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支持甲状旁腺腺瘤伴发甲旁亢引起的骨质异常,而非MM.结论 甲旁亢的诊断不仅需要内分泌、影像学的相关检查,更需要与MM的病理活组织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相鉴别,以明确诊断.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病例报告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及骨髓坏死一例496-497

摘要:患者 男性,69岁,2016年6月因不明原因骨痛、 间断发热、咳嗽入我院,病程中不伴有咳痰、胸痛及肢体活动障碍. 既往有胆囊息肉、前列腺增生、肺气肿,病情基本稳定.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40 ℃,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位于左侧颈部(约2 cm×2 cm),质中等,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咽部充血.

本刊关于论著类文稿摘要撰写的要求497-497

摘要:摘要是对论著清楚、精确的概括。为了便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本刊论著类文稿所附的中英文摘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式摘要。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现将各部分的撰写要求分述如下。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移植后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研究进展498-502

摘要: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一种罕见且可能致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咽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由于allo-HSCT技术在治疗复杂难治血液病方面日渐成熟,因此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而加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得PT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PTLD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减停、局部手术切除以及传统的化疗外,单克隆抗体、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就allo-HSCT后EBV-PTLD治疗方面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断进展与治疗规范502-505

摘要: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后因免疫缺陷发生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往往预后很差.发病的主要机制与EB病毒(EBV)相关,可以理解为免疫缺陷状态下的免疫监控缺失,导致感染EBV的B细胞异常增生以及转化.临床上有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非特异性表现,辅助检查多有EBV血症,确诊需取得组织病理.PTLD病理分类包括早期病变、多形性病变、单形性病变和霍奇金淋巴瘤4大类,体现了病理上渐进性的发展过程.移植后EBV感染及EBV相关PTLD的分级管理包括EBV活化的预防、抢先治疗和目标治疗.利妥昔单抗作为B细胞靶向药物在PTLD的防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新药时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505-508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线治疗方案.早期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已成为年轻初发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在新药时代,新型制剂在HSCT前及HSCT后的巩固维持治疗中可提高HSCT疗效.对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新药对HSCT的地位构成挑战.文章将总结近期HSCT在新药时代的临床研究,旨在明确新药时代HSCT在MM治疗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