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707-711

摘要:目的 研究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存活、凋亡以及白血病细胞对成骨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ETO9a-Rac1细胞与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比例;Annexin Ⅴ/PI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血病细胞内的凋亡相关信号分子的活化水平;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成骨细胞内细胞因子TPO、N-cadherin、OPN、Ang1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AML1-ETO9a-Rac1细胞的GFP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AML1-ETO9a-Rac1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AML1-ETO9a-Rac1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4d的AML1-ETO9a-Rac1细胞,且共培养的AML1-ETO9a-Rac1细胞的PARP活化水平比单独培养的AML1-ETO9a-Rac1细胞明显偏低.AML1-ETO9a-Rac1白血病小鼠的原代成骨细胞的N-cadherin转录水平显著升高,Ang1、OPN两类因子的转录水平则显著下降,TPO的转录水平较正常小鼠的升高.结论 成骨细胞能够支持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同时,白血病细胞也能反作用于成骨细胞,使其产生的微环境相关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伴有SIL-TAL1融合基因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研究712-716

摘要:目的 探讨SIL-TAL1基因重排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意义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发T-ALL患者资料,反转录PCR检测SIL-TAL1基因情况,其中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15例.比较伴或不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发病时的一般状况、免疫表型、肿瘤浸润程度、治疗反应以及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 与不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的患者相比,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P=0.029),白血病细胞多数表现为皮质T细胞表型(P=0.028),且容易伴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P<0.001)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0.001),早期死亡率较高[26.7%(4/15)比4.3%(2/47),P=0.011].与不伴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相比,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RFS及OS较短(RFS:2个月比12个月,P=0.007;OS:4个月比25个月,P=0.002).结论 SIL-TAL1基因重排是T-AL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需积极治疗,有条件者应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愈性治疗措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15例临床分析717-720

摘要: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探讨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急性白血病,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EBT);8例为亲缘供者,7例为非亲缘供者;11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例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例为HLA配型全相合,9例为HLA配型不全相合.结果 15例患儿中生存7例,生存期为5个月~6年;5例因复发或重症感染放弃治疗;3例死亡.6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包括Ⅰ度3例,Ⅱ、Ⅲ、Ⅳ度各1例,其中发生Ⅳ度急性GVHD患儿死亡.2例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其中1例死亡,另1例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结论 allo-HSC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其并发症多、风险大,在防治并发症的同时,应严格把握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适应证.

混合谱系白血病-AF6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八例临床特点与预后721-724

摘要:目的 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6融合基因[t(6;11) (q27;q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初治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8例,利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动态变化,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患者首次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率、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住院患者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患者472例,其中AML患者285例,包括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8例,占AL的1.69%(8/472),占AML的2.80%(8/285).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按WHO分型:M11例,M22例,M42例,M53例,以M4/M5为主(5例).8例AML患者首次化疗后CR 5例,总体生存4例.4例单纯化疗患者中,有2例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转阴,且1例获得了血液学CR并已生存26个月,1例初诊后6个月复发,后经治疗后死亡;2例患者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1例转为弱阳性,1例仍为阳性),均未获得血液学CR且死亡.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转阴,均无复发,仍生存,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1例患者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弱阳性),移植后复发死亡.结论 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在AML-M4/M5中发生率高,发病时常伴有高白细胞、器官浸润,且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患者预后.

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对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725-728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综合性凝血指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采集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每次治疗运转2.523.0倍总血量,采集20%~25%总血容量的白细胞悬液,对39例患者共进行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结果 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 min,运转血量(12 268.77±1 978.25)m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91.04±185.06)m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m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51.05×109/L(396.76×109/L,756.45 × 109/L),单次治疗减除白细胞总数为491.52×109(341.53×109,754.51×109);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3.30×109/L(163.62×109/L,367.05×109/L)、167.34×109/L(94.40×109/L.260.06×109/L) (s=765,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5.69±2.82)s、(15.81 ±2.71)s(t=1.25,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39.22±8.15)s、(39.87±7.97)s(t=1.96,P>0.05),凝血酶时间(TT)分别为(17.35±1.73)s、(17.48±1.57)s(t=1.77,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bg)分别为(2.91±1.00)g/L、(2.61±0.81)g/L(t=7.49,P< 0.001).结论 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高量(20%~25%总血容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可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负荷,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浆Fbg,但降低值在机体维持正常止血功能的代偿范围内,对反映患者内、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

18F-FDG PET-CT显像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729-732

摘要:目的 探讨化疗中期及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组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44例PTCL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27例患者在化疗中期(3个周期化疗)、35例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行PET-CT检查,应用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体生存(OS)期作为评价指标,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化疗中期18F-FDG PET-CT显像结果阳性者16例,阴性者1 1例,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8个月和30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18.8%(3/16)和90.9%(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92,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14个月和39个月,3年OS率分别为12.5%(2/16)和63.6%(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386,P=0.007).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阳性患者14例,阴性患者21例,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0个月和26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7.1%(1/14)和76.2%(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5.574,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22个月和38个月,3年OS率分别为14.3%(2/14)和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5,P=0.012).结论 化疗中期及治疗后PET-CT检查结果对PTCL患者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白血病的效果观察733-736

摘要: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A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难治复发AML患者19例及MDS转化AML患者4例,所有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进行治疗,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14例(60.9%)完全缓解,2例(8.7%)部分缓解,7例(30.4%)无效,总有效率69.6%,不同染色体核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Ⅲ~Ⅳ级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13 d;Ⅲ~Ⅳ级贫血23例;Ⅲ~Ⅳ级血小板减少23例,血小板减少中位时间16d.Ⅰ~Ⅱ级出血20例,Ⅲ~Ⅳ级3例.Ⅰ~Ⅱ级胃肠道反应1例.Ⅰ~Ⅱ级肝功能异常1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14年3月31日,生存20例,死亡3例,中位总生存期3.1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86%.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AML及MDS转化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染色体核型可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其临床意义737-739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0例初诊B-NHL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中位表达水平为5.00%,初诊B-NHL患者为7.2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男性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CD 127low Treg细胞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1),乳酸脱氢酶(LDH)增高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高于LDH正常患者(P<0.01),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 D25high CD 127low Treg细胞水平较Ⅰ~Ⅱ期患者增高(P<0.01),有B症状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高于无B症状患者(P<0.01).而不同年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有无大包块患者之间外周血CD4+ CD25high CD 127low Treg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NHL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在男性、LDH增高、有B症状及晚期患者中CD4+ 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明显增高.检测其水平对于判断B-NHL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740-742

摘要:目的 探讨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为30岁男性,左颈淋巴结肿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结内瘤细胞呈片巢状,核圆而淡染,中位大核仁,胞质丰富,嗜双色性,呈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分化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肿瘤细胞CD138+、ALK+、CD45RO+、CD4+、Perforin+、CD117+、Kappa+、CD3-、CD20-、CD30-、CD38-、CD79a-、EMA-.FISH检测发现存在ALK基因的易位.患者手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4个周期,4个月后病情进展,仍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罕见亚型,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并发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749-751

摘要: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化疗过程中并发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CLL患者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冲击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第11天发生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以发热、呼吸困难、双肺弥漫性毛玻璃样变为主要表现,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是利妥昔单抗应用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当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时需警惕该病.

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序贯放射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751-753

摘要:目的 分析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经4~6个周期化疗序贯放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完成4~6个周期化疗序贯放射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的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全组共43例患者在完成4~6个周期化疗后总有效率为60.5%,其中完全缓解为25.6%(11例),部分缓解15例(34.9%).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主要为放疗时间有无延长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论 4~6个周期化疗序贯放射治疗对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总生存率较现有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尤其对Ⅰ~Ⅱ期患者可能存在更大的受益.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急性白血病中核仁磷酸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进展754-757

摘要:核仁磷酸蛋白(NPM)是一种在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广泛表达的多功能蛋白质.NPM基因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的恶性增殖,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NPM的基因表达异常主要有过表达、基因重排、基因突变三种情况.NPM高表达于增殖活跃的细胞中,参与实体瘤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NPM还可与其他基因(RARα、MLF1、ALK)形成致癌性的融合蛋白,促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病(M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淋巴瘤的发生.NPM1突变是导致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分子事件之一,可以累及AML的多种亚型,影响AML的预后.文章就急性白血病NPM基因表达异常的进展作一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B细胞性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757-760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CAR)转染的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可高效杀伤靶抗原阳性的肿瘤细胞,且不受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近年欧美多个癌症中心的临床试验表明,CD19靶向的CAR-T细胞输注不仅可使复发状态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达完全缓解,且分子水平的微小残留病(MRD)也可转阴.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相信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必将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760-764

摘要: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是一群体外诱导的以CD3+ CD56+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具有效应CD8+T细胞的T细胞受体特异性和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的特点.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CIK细胞对恶性淋巴瘤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且有很好的耐受性.提示CIK细胞治疗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病例报告
伴T315I突变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767-767

摘要:患者 女,64岁.2013年2月19日因反复发热半月余,尿频、尿急10d入院.行骨髓穿刺检查分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815;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流式细胞术分析异常细胞表达CD34、HLA-DR、CD10、CD19、CD33、CD38、CD123、TdT、cCD79a、CD22,弱表达CD20,不表达MPO、cIgM、sTgM;染色体核型为46,XX,t(9;22)(q34;q11)[10];MLL基因重排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90.4%,定量检测bcr-abl p 190121.52%;FLT-ITD及TKD突变阴性.

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稿约I0001-I0001

摘要:l《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主要反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国际进展速递、专家讲坛、论著、短篇论著、综述、讲座、调查报告、标准与规范、病例报告等。读者对象为从事血液病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中、高级医务人员。编委会由国内外著名血液学专家、学者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