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后淋巴结失败患者的预后分析261-265

摘要:目的分析Ⅰ-Ⅱ期原发上呼吸消化道NK/T细胞淋巴瘤(UADT—NKTCL)治疗后淋巴结失败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方法1988年4月至2012年12月40例Ⅰ-Ⅱ期UADT—NKTCL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随访中出现了淋巴结失败,对失败后的生存和预后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40例患者中,8例单纯区域淋巴结失败,26例单纯远处淋巴结失败,6例同时合并区域和远处淋巴结失败。57.1%(8/14)的患者区域淋巴结失败合并局部复发,71.9%(23/32)的患者远处淋巴结失败合并远处器官失败。全组患者淋巴结失败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7个月,2年总生存率29.8%。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失败时患者B症状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是预后因素。有B症状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6个月,而无B症状的患者为16.3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ECOG评分0~1分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ECOG评分1〉2分的患者,分别为31.6个月和4.1个月(P〈0.001)。综合治疗的预后显著优于单纯化疗,2年生存率分别为68.6%和15.0%(P〈0.001)。结论早期UADT-NKTCL治疗后出现淋巴结失败的患者总体预后差,挽救性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唑类抗真菌药联合多柔比星逆转白血病细胞株耐药性研究266-269

摘要:目的探讨三唑类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氟康唑联合多柔比星逆转白血病细胞株耐药的作用。方法伊曲康唑、氟康唑或PSC833(阳性对照)分别联合多柔比星与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耐多柔比星细胞株K562/ADR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K562/ADR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ADR细胞内多柔比星平均荧光强度,蛋白印迹法检测K562/ADR细胞7H2AX的表达。结果1μg/ml伊曲康唑及0.5μg/mlPSC833可将K562/ADR对多柔比星的J岛从38.30μg/ml降至8.59μg/ml和24.64μg/ml,且呈剂量依赖性。1Ng/ml伊曲康唑或0.5μg/mlPSC833联合多柔比星作用K562/ADR细胞3h和6h后,细胞内多柔比星平均荧光强度相对单加多柔比星组增加了1.54倍(3h)、1.50倍(6h)或5.97倍(3h)、5.83倍(6h)。伊曲康唑或PSC833联合多柔比星可显著增加K562/ADR细胞7H2AX的表达。结论伊曲康唑通过提高细胞内多柔比星浓度及协同增强细胞DNA的损伤,恢复K562/ADR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而氟康唑则无作用。

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9例临床病理分析270-273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表型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40例原发淋巴结DLBCL进行比较。结果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4—91岁),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常见(19例,27.5%),其次为腮腺、齿龈、腭等。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为64.2%(43/67),bcl-2、c—myc及EBV—EBER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23.4%(11/47)及5.3%(3/57),Ki-67高表达(t〉70%)者占71.0%(49/69)。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时间1—8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65岁、Ki-67高表达者预后差,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及放疗组。与同期诊断为原发淋巴结DLBCL相比,除了肿瘤细胞的起源分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DLBCL最常见于舌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淋巴结DLBCL相似。年龄≥65岁和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提示因素。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

嘌呤类似物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的Meta分析274-28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嘌呤类似物联合环磷酰胺与单用嘌呤类似物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ISI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OVID数据库嘌呤类似物联合环磷酰胺、单用嘌呤类似物治疗CLL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c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采用Revman4.3.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3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嘌呤类似物联合环磷酰胺与单用嘌呤类似物比较,严重白细胞减少(Ⅲ-Ⅳ级)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7,95%置信区间(CI)1.10—1.98,P=0.011;严重贫血(Ⅲ—Ⅳ级)(RR=1.03,95%C10.74—1.43,P=0.87)、血小板减少(Ⅲ~Ⅳ级)(RR=1.28,95%CIO.99~1.65,P=0.06)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用嘌呤类似物治疗CLL比较,嘌呤类似物联合环磷酰胺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严重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增加,临床使用时应引起重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残余淋巴结性质分析281-283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残余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病理、影像及超声学改变,评价淋巴结性质及其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分析50例经足疗程(R-CHOP方案6-8个疗程)化疗后有残余淋巴结存在的DLBCL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行超声引导下的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部分患者残余淋巴结与PET—CT结合,分析残余淋巴结性质。结果50例DLBCL的患者足疗程化疗后,彩色超声共发现64枚淋巴结。其中42例患者53枚残余淋巴结未见动脉血流,病理活组织检查HE染色符合临床完全缓解标准。另8例患者11枚淋巴结超声提示淋巴结周边型血流;同时PET-CT显示这些淋巴结的标准摄取值较高,提示组织处于高代谢状态,与超声动力学状态相符合;选取残余淋巴结再行活组织检查HE染色,可见淋巴结残余病灶组织,未见肿瘤组织。4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残余淋巴结为治疗后炎性反应或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经足疗程化疗后的患者淋巴结可持续存在,超声与PET.CT检查对恶性淋巴瘤残余病变的诊断有较好的准确性,化疗后4周复查彩色超声示淋巴结长径〉1.5om、血流信号呈中心型血流或者周边型,可行PET,CT检查作为评价肿瘤残余性质的参考指标。

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42例284-286

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的Hyper-CVAD/MA强化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2例用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的初治或复治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9例(45.3%)患者达完全缓解(CR),13例(31.0%)达部分缓解(PR),有效率为76.2%(32/42)。1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2%和83.7%,3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65.3%和64.2%。CR率与有无B症状、结外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AnnArbor分期、既往治疗有相关性。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造血功能受抑、感染、黏膜炎、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毒性等。结论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可以控制。

含高三尖杉酯碱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46例效果和生存分析287-290

摘要:目的探讨以高三尖杉酯碱(HHT)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缓解率,评价AML不同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对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初治AML患者用随机信封法分为HAA、HDA、DA、IA方案治疗组,比较各组诱导完全缓解(CR)率,并将AML患者分为染色体核型“好、中、差”三组,分别比较OS、EFS。结合患者是否表达预后较差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与基因型两者总体评价OS、EFS。结果用含有HHT方案治疗初治AML46例,总CR率78.3%(36/46),高于DA方案组总CR率66.7%(10/15)及IA方案组的63.2%(12/19),三种方案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染色体核型对于生存具有较大影响,染色体核型“差”者OS、EFS较染色体核型“好”或“中”者下降程度显著。结合染色体和基因型分组对于显示预后总体OS、EFS的下降趋势更明显。结论含HHT的治疗方案CR率与传统DA、IA方案相似,提示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的有效性。不同染色体及基因突变对于AML预后具有较大影响。

依托泊苷联合泼尼松持续口服治疗老年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291-293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口服依托泊苷联合泼尼松(Et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老年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23例经病理确诊的老年PTCL—U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EtoP组(12例)与CHOP组(11例),采用Log.rank检验和x2检验对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EtoP组总有效率(RR)为66.67%(8/12),CHOP组为63.64%(7/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3,P=0.879)。EtoP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55个月,总生存期(OS)为.15.02个月;CHOP组PFS为4.38个月,0S为12.26个月,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00,P=0.011),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85,P=0.597)。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其中EtoP组无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CHOP组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36.36%,Ⅲ-Ⅳ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27.27%。结论对于老年人PTCL—U,EtoP方案疗效略优于CHOP方案,木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HOP方案,耐受性良好,应用方便且费用低,值得推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调查报告
哈尔滨地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布特点294-297

摘要:目的分析各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在哈尔滨地区的分布特点。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地区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了血细胞分析、骨髓穿刺涂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M的诊断分类依据FAB标准。分析各类HM在本地区各年龄组和不同性别患者间的分布差异。结果2214例诊断为HM,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最为流行,分别占33.5%、29.9%。742例AML患者中,以地最为常见。随着患者年龄增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比例逐渐增高,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比例逐渐减低。与41—60岁的患者比较,60岁以上患者中,一些慢性HM如CL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MM的比例逐渐增高,而其他HM则呈下降趋势。ALL、M0与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在0~20岁患者中常见。饮酒史超过10年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相关[OR=1.53(95%C11.05—2.23)],是否吸烟及吸烟时间与急慢性白血病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20、0.48)。结论HM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流行分布以AML最常见,其次为MDS;CLL与MM在60岁以上人群中与年龄呈正相关;饮酒10年以上可能易患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急性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三例298-3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3例ATL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ATLS并非少见,其危险因素有肿瘤负荷重、血尿酸水平高、血乳酸脱氢酶水平高、存在脱水和酸性尿等。若能及时诊断、合理治疗,ATLS常能治愈。结论应提高对ATLS的认识,及时发现、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304-307

摘要:目的对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分析1例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脾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可见毛细胞样的淋巴细胞,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流式细胞学等检测,诊断为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给予患者干扰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治疗反应较好。结论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发病率低,目前国内报告例数有限,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其鉴别诊断异常重要,相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308-311

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R—S细胞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炎症细胞背景中。HL发病率约占淋巴瘤总数的10%,是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愈率可达80%~90%。但仍有约10%的HL患者难治或复发,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HL分子生物学及放化疗、靶向药物等治疗新技术的应用,HL的发病机制、预后标志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311-314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唯一可能治愈多发性骨髓瘤(MM)的方法,但较高的移植相关死亡(TRM)率限制了其应用。尽管减低强度预处理(RIC)的allo-HSCT降低了TRM率,但其疗效仍不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降低移植毒性和促进移植物抗骨髓瘤(GVM)效应的新策略,以便使RIC allo-HSCT更加安全有效。文章对目前allo—HSCT在MM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及预后研究进展314-317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从形态学角度,2008年WHO分类将DLBCL定义为弥漫生长的大B细胞淋巴瘤,其细胞核等大或大于正常巨噬细胞核。近几年,研究着重于将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基因表达谱融合到DLBCL的分类中,通过基因表达谱来对DLBCL进行分类。文章从DLBCL基因表达谱分类、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其对预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病例报告
EB病毒相关成年人T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一例318-319

摘要:患者男性,26岁,以反复发热10d余入院。体温波动在37.0℃-39.8℃,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查体:急性病容,皮肤黏膜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稍大,约米粒大小,活动度尚可,无压痛,B型超声检查肝脾稍大。入院后查体:白细胞计数(WBC)3.71×109/L,血红蛋白(Hb)113g/L,血小板计数(Plt)69×109/L。EB病毒(EBV)IgG阳性,IgM阴性,

培门冬酶引起的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319-320

摘要:患者男性,10岁7个月,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年余,返院化疗,于2013年2月入院。患儿于2009年9月诊断ALL(高危组),治疗参照儿童ALL诊疗建议高危组化疗方案,多次复查骨髓象均提示缓解状态。但患者治疗不规范,多次推迟或取消巩固治疗,故此次入院行VDLDex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地塞米松]强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