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3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会议速递
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霍奇金淋巴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385-386

摘要: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的HRS细胞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的LP细胞均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研究提示HL的发病机制包括NF-κB和JAK/STAT等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和调控因子活性失调、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的遗传学改变以及肿瘤细胞与其他浸润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等.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387-388

摘要:近年来,在对霍奇金淋巴瘤(HL)的研究中,PET-CT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HL分期、疗效监测与评估的最准确工具.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监测治疗期间的疗效,准确区分受累淋巴结和组织,评估预后,已成为淋巴瘤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种较新的影像技术,PET-CT的全部作用或优缺点还没有被完全研究清楚.文章从2012年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和PET-CT在临床上的应用经验,来探讨其优缺点.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题论坛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392-394

摘要:病毒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由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识别病毒表面抗原,且具有HLA限制性,近来T细胞免疫治疗被用于防治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AdV)等感染.文章就CTL治疗allo-HSCT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现状395-398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起源于体内少量存在的白血病干细胞(LSC),由于LSC对化疗耐药导致疾病难治、复发,研究靶向LSC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甚至可治愈疾病.随着对LSC生物学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针对LSC的靶向治疗研究相继展开,这些靶向治疗主要包括靶向LSC表面分子、信号转导通路及LSC的微环境等.文章对AML的LSC靶向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困惑与希望398-400

摘要:以树突状细胞(DC)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因具有恢复免疫平衡和消灭肿瘤干细胞的潜在优势,有望在治愈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DC疫苗已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但是,大部分DC疫苗虽然体外及动物实验结果良好,但临床疗效欠佳、异质性大.就DC免疫治疗的优势、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作一介绍.

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进展400-405

摘要:使用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骨髓作为干细胞源用于异基因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加或不加化疗是最常用的干细胞动员方案.一些供者或患者,特别是动员前经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用这一方案不能动员到干细胞目标值.新动员剂和新疗法的产生能够改进造血干细胞的动员.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外周血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406-409

摘要:目的 探讨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对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名健康人BMSC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传代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L-17;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 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IL-17表达水平为(292.32±37.25) 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中的IL-17水平[(169.64±17.47)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LL患者的BMSC与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的IL-17表达水平为(159.89±23.71)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ALL和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体系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0.13±2.19)%、(13.77±4.04)%、(21.53±5.05)%,AM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BMSC促进外周血CD4+T细胞分化产生Th17细胞,AML患者BMSC可能在免疫抑制调节中发挥作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409-409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11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包括血液肿瘤生物学和靶向治疗、干细胞和造血调控、血栓和血管生物学、血液免疫学等。本次大会采用特邀报告、大会发言和分会讨论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血液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血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与移植供受体性别差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应用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关410-414

摘要: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发生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9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41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1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与LOHC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中,43例进行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移植,49例进行无关供者移植,其中25例在移植后中位时间第35天(第20天至第65天)发生出血性膀胱炎(HC).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以下因素与HC相关:无关供体移植、供受体性别不同(女供男)、含白消安的预处理方案、含吗替麦考酚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应用、aGVHD的发生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仅提示三种独立因素可以提高HC的发生率,即供受体性别差异(P=0.001)、ATG的应用(P< 0.001)、aGVHD的发生(P=0.007).综合此三项因素,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具有不同HC发病风险的4组,HC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依次提高,分别为(7.7±4.6)%、(22.9±7.1)%、(48.2±10.5)%、100.0%.结论 移植供受体性别的差异、ATG的应用以及aGVHD的发生三项因素为预测LOHC的独立预后因子,结合这些指标能够指导HC的危险预后分层.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第十八期“血液病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及MDS研究新进展”学习班通知414-414

摘要:2013年6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被正式批准成为MDSFoundation组织的优秀MDS中心,系该组织认证的中国大陆地区仅有的两家优秀中心之一。经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第18期“血液病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及MDS研究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3—04—017),定于2013年10月11日-10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学习结束后,授予部级I类学分10分。计划招收学员30名,以报名先后安排。本学习班学费1000元/人(包括材料及证书费),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人白细胞抗原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415-418

摘要: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不合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对7例SAA患者进行了8次移植,其中女3例,男4例,中位年龄14.5岁(1.4~29.0岁);从确诊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3个月(5.5 ~87.0个月);移植前均接受过1种以上的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CsA)等]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完全依赖输血生存.移植前仅有2例无感染并发症,其余5例均有1个以上感染部位.预处理方案:第1例首次非血缘移植时采用环磷酰胺(CTX)加200 cGy的全身放疗,另有1例非血缘患者及1例半相合患者均采用CTX+ATG的预处理方案,其他5例(次)患者均采用CTX+氟达拉滨(Flu)+ ATG方案.造血干细胞来源:非血缘全合外周血供者2例,HLA8/10相合供者1例,均来自中华骨髓库;HLA半相合供者5例(来自母亲供者3例、父亲及胞兄各1例),均为3/6位点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自预处理开始即加用CsA及吗替麦考酚酯(MMF);移植后短暂应用甲氨蝶呤(MTX).结果 3例非血缘移植的患者中,1例稳定植入,2例被完全排斥,其中1例在排斥后半个月(+50天)再次由其母亲提供髓血混合干细胞进行移植,稳定植入,已随访11个月余,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嵌合体检查100%供者型造血.半相合移植母供子患者中,1例白细胞和血小板稳定植入,但于+52天死于颅内真菌感染,另有1例+3天死于肺部感染.父供子的患者+11天死于败血症.胞兄供妹的患者到+30天时血象无改进,2次骨髓穿刺检查均无植入倾向,家长选择放弃治疗.GVHD发生情况:植入成功者均有Ⅰ~Ⅱ度皮肤排异,但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无理想供者、免疫抑制治疗失败的SAA患者,采用CTX+Flu+ATG预处理方案行HLA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选择,值得进一步�

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419-422

摘要:目的 分析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MICM)分型、脾脏病理、PET-CT及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等,患者明确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Ⅳ期B组,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均为中高危组.经过一线治疗,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予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后,中枢病灶消失.结论 脾边缘区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十分罕见.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本例患者是安全的,且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423-427

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allo-HSCT共治疗7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8~ 48岁,平均年龄33.7岁.原发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L)1例,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N)1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1例,伯基特淋巴瘤(BL)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混合细胞型.首次复发4例,2次及以上复发2例,原发难治1例;自体移植后复发2例(均为2次及以上复发者);移植时有3例缓解,4例未取得缓解.供受者HLA全相合3例,HLA不全相合4例,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预处理均采用氟达拉滨替代环磷酰胺(Cy)的改良白消安(Bu)+Cy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经典环孢素(CsA)和甲氨蝶呤(MTX),移植后观察患者并发症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 6例患者能较好耐受预处理方案,均获造血重建,植入证据检测证实100%为完全供者造血,1例预处理后死亡.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9.6个月(1~70个月).共5例发生急性GVHD,4例发生慢性GVHD;死亡2例(因感染死亡1例、复发死亡1例),其余5例患者无病生存,无病生存率为71.4%,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70个月.结论 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安全有效,可作为挽救治疗的关键技术,可在临床广泛开展.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危险分层及预后因素分析431-435

摘要:目的 联合检测t(8;21)染色体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为t(8;21)AML危险分层提供临床依据,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培养、G显带技术分析22例初发t(8; 21)AML骨髓染色体核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骨髓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根据核型特征,分为单纯t(8;21)组及伴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随访4~ 68个月(中位30个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2例t(8;21) AML患者中,单纯t(8;21)核型13例(59.1%),伴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9例(40.9%)(其中伴性染色体缺失3例,复杂变异型易位2例,伴10q-、9q-、-18、+10各1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未见明显差异.伴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组总体生存(OS)较单纯t(8;21)组差(P=0.0176).预后因素分析示:t(8;21)染色体核型、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治疗方式(是否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预后有影响.结论t(8;21)AML常合并附加染色体异常.伴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较单纯t(8; 21)AML预后差,可作为危险分层的重要依据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有益于改善患者OS.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436-438

摘要: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的初治NHL患者62例,采集静脉血经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有无B症状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NHL组外周血CD3、CD4、NK细胞比例[(64.13±19.83)%、(27.10±8.20)%、(13.51±10.59)%]低于健康对照组[(65.78±10.69)%、(31.95±12.74)%、(18.76±7.36)%](P<0.05);CD8、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32.15±13.83)%、(10.44±3.00)%]高于健康对照组[(29.25±12.35)%、(7.51±4.36)%](P<0.05).NHL患者≤60岁组CD3、NKT细胞比例[(67.06±19.24)%、(4.91±3.69)%]明显高于>60岁组[(59.18±20.33)%、(4.89±3.05)%](P<0.05),T细胞NHL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细胞NHL组[(8.17±6.41)%比(7.11±2.53)%](P<0.05).NHL患者外周血CD3、CD4、NK、NKT细胞比例与临床分期相关(均P< 0.05);CD8细胞比例与IPI相关(P=0.000);Treg细胞比例与IPI、B症状相关(均P< 0.05).结论 NH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亚型之间存在不同,与临床分期、IPI、有无B症状等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KLF13的表达及其意义439-443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KLF13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对56例行CHOP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随访4~6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KLF13的表达水平,分析KLF13表达与DLBCL患者生存率、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LBCL细胞株Pfeiffer、LY8中KLF13表达水平.应用siRNA阻断DLBCL细胞内KLF13表达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DLBCL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 32例(57.1%) DLBCL患者KLF13高表达,24例(42.9%)低表达.KLF13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46.5%)低于低表达组(75.0%)(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LF13蛋白表达水平、血清LDH水平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 0.05).KLF13表达高低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直径相关;阻断DLBCL细胞KLF13表达后,细胞增殖水平降低.结论 KLF13可作为DLBCL的预后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四例并文献复习444-447

摘要: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移植后PTL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4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至PTLD诊断时间为5~ 112个月,平均34个月.病理组织学类型:2例早期病变(浆细胞增生和传染型单核细胞增生样PTLD各1例),1例多形性PTLD,1例单一型PTLD.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后均予免疫抑制剂减量,或辅以利妥昔单抗和化疗.单一型PTLD患者在短期内死亡,余患者均生存.结论 PTLD是发生在器官移植后具有独特形态和临床特征的淋巴组织增生异常;治疗上以免疫抑制剂减量、生物治疗和化疗为主;单一型PTLD预后差.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2013海峡两岸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全国血液肿瘤诊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第一轮通知447-447

摘要:为深入探讨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机制,提高我国血液肿瘤的防治水平,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全国血液肿瘤诊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拟于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会议将邀请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就自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血液系统肿瘤目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并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