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缩写词汇4-4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72例的HLA基因和单倍型分析9-11

摘要:目的研究HLA—A、B、DRB1基因和单倍型与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疾病相关性。方法应用最大似然性方法分别计算南方汉族ALL患者组572例和5645名南方汉族健康供者HLA—A、B、DRB1基因和单倍型频率,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其分布差异。结果ALL组HLA—A33、B58和DRB1^*17基因频率均低于对照组[HLA—A33(7.15%比93%,OR=0.73,P〈0.05)、B58(5.93%比8.75%,OR=0.64,P〈0.05)和DRB1^*17(5.15%比6.30%,OR=0.82,P〈0.05)];A3、B51和DRB^*12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A3(2.1%比1.26%,OR=1.7,P〈0.05),B51(7.25%比5.78%,OR=1.3,P〈0.05)和DRB^*12(16.13%比12.99%,OR=1.35,P〈0.05)];HLA—A33-B58-DRB1^*17单倍型频率低于对照组(2.46%比4.14%,OR=0.35,P〈0.05),A2-B51-DRB1^*12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1.24%比0.89%,OR=1.66,P〈0.05)。结论携带有A33-B58-DRB1^*17单倍型个体可能与降低ALL的发病风险有相关性,A3基因和A2-B51-DRB1^*12可能与增加ALL发病风险有弱相关性。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细胞受体ξ链基因表达特点15-17

摘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细胞受体(TCR)ξ链基因表达水平,了解患者T细胞活化过程的相关变化情况。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相对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24例MM患者和24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TCRξ链基因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照,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Ω×100%)分别计算TCRξ链基因表达量。结果MM患者外周血TCRξ链基因表达水平为(1.83±1.72)%,低于健康人的(3.46±2.75)%(P=0.019)。TCRξ链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r=0.151,P=0.525)。结论首先报道MM患者TCRξ链表达的变化特点,TCRξ链基因表达水平以降低为主,可能与T细胞免疫缺陷有关。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18-20

摘要:目的探讨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例散发性BL病例进行了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散发性BL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9岁。光镜下部分典型的BL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增生浸润,见较明显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的“星天现象”。部分病例形态学需鉴别其他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CD20和CD10不同程度地表达CD79a、bcl-6、MUM-1等,大于95%的瘤细胞Ki-67阳性;EBV原位杂交显示EBER 1/2阴性;间期FISH有c—myc基因异常。结论散发性BL属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需要与多种其他肿瘤鉴别,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地进行高强度治疗。基于分子水平及蛋白水平多项标志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并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DICE方案治疗复发或耐药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32-34

摘要:目的观察DICE方案治疗复发或耐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50例复发或耐药侵袭性NHL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种化疗方案的治疗,中位方案数为2(1~4)种,中位疗程数6(2~12)个。DICE方案:异环磷酰胺(IFO)1.5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3天;巯乙磺酸钠(商品名:美斯钠)400mg加入生理盐水30ml,分别于IFO的同时及之后4h和8h静脉注射,第1天至第3天;顺铂(DDP)20mg/m^2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依托泊苷(VP16)50mg/m^2口服,第1天至第5天。地塞米松(DEX)20mg/m^2第1天至第7天,每3周为1个疗程:化疗2.6个疗程(中位疗程数4个)。结果5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总有效率46.0%(23例),完全缓解率16.0%(8例)。B细胞来源淋巴瘤(26例)有效率53.84%,T细胞来源淋巴瘤(24例)有效率29.2%。全组1年生存率34.0%,2年生存率8.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8.0%(19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4.0%(7例);1例患者出现Ⅲ度肝功能损害。结论DICE方案为复发或耐药侵袭性NHL患者经济、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但缓解时间较短,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并发多器官衰竭一例并文献复习35-37

摘要: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及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罕见ANKL的诊断、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经骨髓、免疫表型等检查确诊ANKL,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并发MOF(肝、肾、心、肺等)、代谢性酸中毒、肿瘤溶解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予VP方案化疗和相应对症治疗曾一度好转,但很快死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结论ANKL易发生髓外浸润,并发MOF,病情凶险,预后差。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经验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Mylotarg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38-39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后复发的新方法。方法报道1例auto—PBSCT联合抗CD33单抗(Mylotarg)治疗的AML患者,并通过长期随访了解治疗效果。结果该患者无瘤生存3年。结论auto—PBSCT联合Mylotarg可能为auto—PBSCT后减少白血病复发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为Mylotarg的临床应用提供新途径。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微循环学观察39-41

摘要:目的研究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HLCML)的微循环学特点及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TLP)对HLCML微循环学的影响。方法检测64例HLCML微循环学参数,行TLP并重复检查。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LP前HLCML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WBC重度增高HLCML(sHLCML)组各项积分值高于普通HLCML(nHLCML)组(P〈0.05)。TLP后HLCML各项积分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sHLCML及nHLCML组积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P前HLCML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及聚集指数较对照组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sHLCML较nHLCML组异常程度增加(P〈0.05)。TLP后异常指标好转(P〈0.05),但高于对照组(P〈0.05),sHLCML及nHLCM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增高的白血病细胞是HLCML微循环学异常的病理基础。TLP可在快速清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纠正微循环异常,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41-42

摘要: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的TA方案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的VTLP方案;对照组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或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治疗组94例,对照组79例。结果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78.72%)明显高于对照组(50.63%)(P〈0.01),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小剂量IA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43-44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和阿糖胞苷(Ara—C)组成的IA化疗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IDA 5mg/d,第1天至第3天静脉滴注,Ara~C100mg/d,第1天至第7天静脉滴注,间隔21-28d再行第2个疗程化疗。结果20例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5例,未缓解(NR)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75%。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期感染、出血发生率高,是治疗相关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小剂量IA方案对不能耐受强化治疗的老年AML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既可减少较大剂量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混合性白血病一例44-44

摘要:患者男,45岁,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部超声示巨脾。第1次确诊时间为2006年3月。血象:WBC 85×10^9/L,Pit 65×10^9/L,RBC 3.5×10^9/L,Hb 108g/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阴性。骨髓象:骨髓增生呈极度活跃,细胞分类原始粒细胞0.20,早幼粒细胞0.04,中幼粒细胞0.20,晚幼粒细胞0.28,中性杆状核0.30,中性分叶核0.08,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3。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阳性。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修订方案解读
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分类和分期的修订方案——国际皮肤淋巴瘤学会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特别工作组的建议(续完)48-50

摘要:4淋巴结N分类的修订 4.1外周淋巴结肿大的界定 很久就意识到淋巴结肿大对MF患者生存具有负面影响。在MFCG分类中,“N”只代表外周淋巴结。虽然对肿大的淋巴结大小还没有相应的定义,但是在所有患者(甚至无可触及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中将淋巴结活检作为评价分期的一个项目已不是问题,因为每个N级别分期是基于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评估的。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51-54

摘要: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发现AMKL存在诸多细胞遗传学改变;GATA1、p53、RUNX1等基因异常在AMKL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AMKL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

光动力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54-56

摘要:随着光动力疗法(PDT)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PDT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已成为医学研究的新课题。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是血液学领域迄今未能解决的难题,目前有关PDT在淋巴瘤中应用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白血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57-59

摘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早期细胞生长因子,属趋化因子亚家族成员之一。其受体是CXCR4、SDF-1、CXCR4配体受体系统在血细胞的生成、干细胞归巢、血管新生以及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CXCR4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浸润的关系,对丰富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MIC)诊断分型的免疫学指标,为防治白血病浸润、复发而采取相关分子靶向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恶性血液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60-63

摘要:蛋白酶体是一种多酶复合物,能够降解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而这些被降解的蛋白控制着细胞周期的进程和细胞凋亡。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体内外实验均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具促凋亡的生物活性,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蛋白酶体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急性髓系白血病自发缓解一例64-64

摘要:患者女,58岁,于1993年11月感冒后头痛、双下肢无力、活动后心悸、气短,曾于居住地附近诊所静脉滴注复方丹参、维脑路通无明显好转。入院20d前头痛、头晕、乏力加重、四肢出现出血点、低热。于1994年1月28日入我院。患者既往健康、无结核病、肝炎及其他病史,个人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