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 34-1067/R 国内刊号
  • 1000-2200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是蚌埠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蚌埠医学院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和间苯二甲酸构筑的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421-425

摘要:目的:研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探讨具有抗菌性质新型苯并咪唑类配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方法:溶剂热条件下,硝酸钴、硝酸镍与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bbmb)和间苯二甲酸(IPA)的自组装生成2个新型配合物{[Co(bbmb)(IPA)]·(H2O)3}n(1)和{[Ni(bbmb)(IPA)(H2O)]·H2O}n(2),并对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固体紫外等表征。结果: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具有含S形链的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具有含之字形链和直链的二维层状结构,且2种配合物都具有很强的固体紫外吸收。结论:由具有抗菌性的苯并咪唑衍生物与不同金属离子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的2种新型配合物,为新型抗菌性配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参考。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鼠伤寒沙门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426-430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鼠伤寒沙门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ALDI-TOF MS对分离于广州市的44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型,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进行比较,并分析主要质谱型的质谱图。结果:对PFGE结果聚类分析可以将44株鼠伤寒沙门菌分为15型。在聚类相似度为80%时,44株鼠伤寒沙门菌被分为8个MALDI-TOF MS型,与PFGE分型较一致。其中MS1型(52.3%)为主要的质谱型,MS1型包含多个PFGE型。结论:MALDI-TOF MS方法分型结果显示了广州市鼠伤寒沙门菌相对集中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简便、快速、高通量的方法。

脂多糖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及细胞内活性氧产生的影响431-433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的作用。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和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标本,各13例;取二者肝素抗凝血100μL,荧光探针DHR123或抗人anti-TLR4-PE荧光素标记抗体,全血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分析二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细胞内ROS产生水平;再取二者抗凝血100μL于96孔培养板中,按如下分组进行处理:健康志愿者抗凝血为A组,结核病患者抗凝血为B组,结核病患者抗凝血+LPS 100 ng/m L为C组,每组6孔,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细胞内ROS产生水平。结果: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阳性表达率为(17.6±3.6)%,较健康志愿者的(30.0±2.4)%显著降低(P〈0.01);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内ROS水平(74.8±11.4)较健康志愿者(109.6±13.2)显著降低(P〈0.01)。LPS刺激24 h后,C组单核细胞胞内ROS水平(182.1±11.3)与B组(127.6±1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单核细胞TLR4阳性表达率为(62.1±3.3)%,与B组的(4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S可促进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细胞内ROS产生水平。

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434-437

摘要:目的:测量颞骨岩部重要骨性结构,探讨小脑幕裂孔侧血管、神经位置的关系,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颅骨标本上,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基点测量其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在10例(20侧)成人尸体头部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测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幕间的关系。结果:弓状隆起最高点距破裂孔外缘(34.98±1.67)mm,距面神经管裂孔(14.67±1.74)mm,距内耳孔后缘(15.31±1.78)mm;Labbe静脉入横窦处距STP(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24.60±5.82)mm;滑车神经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后床突后外方(15.50±3.85)mm。结论:测量弓状隆起最高点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及观测小脑幕裂孔侧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走行有利于提高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438-44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C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于Medline(检索平台Pub Med)、Embase(检索平台Ovild)、Central(检索平台Ovild)、维普、万方、知网等数据库所有关于CHB患者外周血TC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由2位评价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CHB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人群(P〈0.01),而CH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健康人群(P〈0.01)。HBe Ag阳性组与HBe Ag阴性组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比较,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均显著降低(P〈0.01),而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HBV-DNA定量高拷贝组与HBV-DNA定量低拷贝组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显著降低(P〈0.01),而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2组CD3~+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可导致人体外周血TC细胞亚群的改变,其变化与HBV-DNA含量呈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论文实验分组的方法(二)447-447

摘要:2小样本分组法小样本时人为加随机的分组法。主要有:2.1配对法是把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或在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相似的对象配成对子或配成仨,而后再按随机化原则把各个"对"中的两对象一入实验组,一入对照组,如为"仨",则将每三个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分到三个组中去。2.2分层(stratify)法就是按非被试因素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层次,如性别、病情等)先将对象分为若干群。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SUT型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疗效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448-450

摘要:目的:探讨SUT型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疗效。方法:选取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120例接受SUT型超声扫描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及LDL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性质趋于稳定、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LDL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和LD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UT型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可使颈动脉斑块稳定和缩小,有效地降低LDL。

1990-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分析451-454

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的4 582例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病因构成,并比较南北地区的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题词,对1990-201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 360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1篇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 582例患者。按照文献报道地域分南、北方,按文献报道时期分为1990-2003年(早期)和2004-2013年(后期),并进行比较。结果:4 582例患者确诊率为90.9%;病因构成依次为感染性疾病54.4%,以结核(16.2%)多见;风湿免疫病15.5%,以成人Still病(5.6%)多见;肿瘤13.2%,以淋巴瘤(4.5%)多见;其他病因7.8%,以药物热(3.1%)多见;不明原因9.1%。南方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构成比均高于北方(P〈0.01和P〈0.05),风湿免疫病、药物热、其他病因及不明原因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北方(P〈0.01)。早期感染性疾病、药物热和其他疾病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后期(P〈0.01),而恶性肿瘤和不明原因发热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后期(P〈0.01)。结论:我国FUO病因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南、北方病因构成存在一定差异,随时间推移病因构成亦有所变化。

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浆百草枯浓度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455-45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在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55例APP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浆百草枯质量浓度分为低浓度组(〈0.5μg/m L)15例、中浓度组(0.5~2.0μg/m L 15例,高浓度组(〉2.0μg/m L)25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血尿素、血肌酐最高水平。结果:高、中浓度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1);高、中浓度组血尿素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1),而中浓度组血尿素显著高于高浓度组(P〈0.01);高浓度组病死率均高于中、低浓度组(P〈0.05和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可以作为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458-461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磁敏感加权成像早期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脑血容量的相关性分析462-463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上"突出的血管"(prominent vein,PV)现象与临床预后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的关系,分析PV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完善头部相关影像学检查,根据皮层软脑膜吻合支血管显影分级法,对SWI上的PV进行影像学分级,选取病灶处PV明显的2个层面作为ROI区,以ROI区病灶中心及周围的3个点作为测量对象,同时测量病灶镜像区相应的3个点,并记录相应的CBV值,再由相应的软件计算出患侧及健侧参数的平均值。并分别于入院时、发病14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于发病90 d后根据Rankin修订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电话随访进行评分。结果:PV分级与患者侧CBV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PV分级与发病时、发病14 d NIHSS评分与90 d后mRS评分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SWI可通过PV现象及其分级反映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侧CBV变化。

高通量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效果评价464-466

摘要: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高通量透析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血液透析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常规透析治疗的总有效率70.0%(P〈0.01)。2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甲状旁腺素(PTH)均较各自透析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透析后的BUN、β2-MG和PTH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Scr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透析后体质量增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骨关节痛、疲乏、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能提高治疗效果,对血液中的大、中、小分子毒素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能改善透析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在心律失常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467-469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安置心脏起搏器联合超声刀行LC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C。其中,1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术中突然出现心率和血压下降,经及时有效的处理后心率很快恢复正常,并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痛、黄疸、心慌、胸闷等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胆囊结石合并心律失常患者LC术前安置心脏起搏器,可有效地保护心脏功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在逾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470-472

摘要:目的:探讨更有效的促宫颈成熟的方法,为逾期妊娠计划分娩提供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90例具有引产适应证的初产孕妇,且宫颈评分≤6分,随机分为缩宫素引产组(对照组A)、地诺前列酮栓引产组(对照组B)和宫颈扩张球囊组(研究组)各30例。比较3组促宫颈成熟效果、阴道分娩成功率、不良反应及用药至临产的时间。结果:研究组促宫颈成熟有效29例,水囊脱落1例;对照组A有效12例;对照组B有效27例,研究组和对照组B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A(P〈0.05)。研究组阴道分娩成功23例,对照组A 11例,对照组B 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B有2例发生宫缩过度刺激,取出药物后立即好转,新生儿轻度窒息(Apgar 7分)1例,重度窒息(Apgar 3分)1例,胎心率异常6例;研究组胎心率异常1例,无子宫过度刺激、强直收缩和新生儿窒息;对照组A新生儿窒息(Apgar 7分和Apgar 6分)2例、胎心率异常5例,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用药至临产时间均长于对照组B及研究组(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效果与地诺前列酮栓相似,高于缩宫素,并具有温和、安全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473-474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 583例有完整产检档案并在院分娩的产妇(单胎妊娠)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产妇的分娩年龄、孕次和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妇孕前及产前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值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 h、2 h血糖值、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大儿明显增加了剖宫产率;控制空腹血糖,控制孕期体质量增加,降低产前体质量指数,适时终止妊娠等,均可降低巨大儿的发生。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谱的影响475-478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对异位妊娠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行异位妊娠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择期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DT组(A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B组),各25例。记录2组术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开始后1 h(T3)、手术开始后2 h(T4)、手术结束(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T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A组T2、T5的血清肌酸激酶和T2~T5同工酶及肌钙蛋白T水平均低于B组(P〈0.05~P〈0.01)。A组T1~T3的心率均低于B组(P〈0.01),而T1~T3时点的平均动脉压以及T2时点中心静脉压均高于B组(P〈0.05~P〈0.01)。结论:GDT应用于异位妊娠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增加围手术期有效容量负荷,且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乙型肝炎大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意义479-481

摘要: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分别于用药0、12、24、36、48、72和96周检测HBV-LP和HBV DNA。结果:CHB患者中治疗前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 DNA降低呈一致趋势(P〈0.01),HBV-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HBV-LP检测为抗病毒疗效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培美曲塞联合DC-CIK细胞维持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481-484

摘要:目的:比较培美曲塞联合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生物免疫治疗和单用培美曲塞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维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46例Ⅲ、Ⅳ期的中晚期NSCLC肺腺癌患者,均经过4个周期的含铂两药标准一线化疗,且得到有效控制。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仅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23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DC-CIK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7.0%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优于对照组的4.7个月(P〈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在DC-CIK回输过程中出现3例发热。结论:培美曲塞联合DC-CIK细胞维持治疗中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