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杂志社
分享到:
《政治与法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评论、市场经济与法制、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专题论文、立法工作探索、司法实务研究、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争鸣园地等。
  • 主管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5-9512
  • 国内刊号:31-1106/D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75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4.1
  • 综合影响因子:3.25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政治与法律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政治与法律杂志主题研讨

我国《企业破产法》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论破产法上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目前我国破产法上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实务操作上都存在缺失与不足。有必要通过体系化、制度化的立法路径做出制度构建,并进行一系列的规则创设与改进。立法应当适当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范围,采取概括加列举的模式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确定真实、准确、充分、完整的披露程度要求,引入听证会等公开质询制度,有限度地适用公开调查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制度。
2-12

上市公司重整中的公司集团破产问题

摘要: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往往涉及公司集团,而我国俭业破产法》建立在单一企业模式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公司集团化经营的特殊情况。我国的上市公司重整实践已涉及公司集团重整的特别问题。在公司集团破产程序的设计中,在程序上要考虑联合申请问题、不同法院之间程序协调问题以及破产程序中止的效力范围;在公司集团的资产处置上,会涉及实质合并、债权居次、摊付令、公司集团内部融资等问题。
13-22

关联公司合并破产重整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以纵横集团“1+5”公司合并重整案件为视角

摘要:如何适用新制定的我国俭业破产法》审理公司重整案件,是审判实务较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纵横集团“1+5”公司合并重整案件的审判实践,对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重整程序启动的原因、关联公司合并重整的程序等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可以对我国破产重整制度之完善提供参考。
23-30

日本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股东代表诉讼

摘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破产重整程序开始后,债务人失去诉讼资格,债权人代位诉讼应当中止。与此相对,关于破产重整程序开始后的股东代表诉讼如何处理,日本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由此造成司法界与学术界存在各种争论。由于股东代表诉讼本质上是一种代表诉讼,其不以公司具有诉讼资格为前提,因此,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股东代表诉讼仍有适用的余地。考虑到股东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利益仍然需要法律的保护以及管理人追究高管人员责任的消极态度,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引入股东代表诉讼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我国立法、司法以及学理对此问题并无太多关注,日本司法界的实践、学术界的讨论可为我们提供参考。
31-44
政治与法律杂志经济刑法

电子支付方式下诈骗罪的非纯正数额犯趋势

摘要:诈骗罪是纯正数额犯,其构成必须以犯罪数额达到一定标准为前提。为了有效打击和遏制电子支付方式下愈演愈烈的电信诈骗犯罪,“两高”司法解释突破了诈骗罪纯正数额犯的立法规定,明确根据特定非数额情节亦可定罪量刑。而同样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小额诈骗与电信诈骗具有相似特征,也面临同样的侦查、证明等困境。立法机关应顺应预防、惩治新型诈骗犯罪的需要,通过修改刑法第266条,正式赋予非数额情节独立定罪量刑的法律地位。
45-51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司法认定解析

摘要:鉴于刑法的最后保障性特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食品”的概念应有别于《食品安全法》中“食品”的概念,前者的外延要比后者广;非食品原料包括但不限于广义的添加剂;该罪中的“掺”在“生产”和“销售”中有不同的含义,并且表现形态各异;该罪中的“有毒”与“有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二者并举不妥,“有毒、有害”的毒害性来源不一,对于添加物是否有毒、有害应当采用客观标准为主、主观标准为辅的原则,行为人对于添加物是否有毒、有害的主观认识可以通过是否超量、超范围添加等方式来推定。
52-59
政治与法律杂志专论

论法律服从的产生机制及实现途径

摘要:人们为什么服从法律是建构法治的前提问题。服从发生的基本类型是主动服从和被动服从,基本变量是权力和利益,发生机制是奖励~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按照认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对法律信息进行加工,核心就是利益主导法律信息的编码化、主导信息整合、主导权力预警。对于正处于利益多元化的转型中国社会而言,必须遵行法律服从产生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将“权利本位论”深入推进到法律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之中,建构权力保护权利和权力服从法律的信息、重构权利的德性基础、创新和健全权利的表达机制并促进权利的包容性发展。
60-73

地方法院“造法”的逻辑——以温州等地宅基地流转试验为切入点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和法院对现行法律中“宅基地不得抵押”的规定有所突破,这类实质性的“造法”行为被人为地纳入了“能动司法”的范畴。对“造法”过程的考察表明,在“政法传统”的逻辑下,我国地方法院的“造法”行为体现出的与其说是司法的“能动性”,不如说是司法与政治的“联动性”。改革开放以来,“条块”政制关系中强调“以块为主”的倾向强化了既有的“政法传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法院“造法”腾挪出了空间。地方法院的“造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造法”过程镶嵌在政法结构中;二是“造法”基础来自于实质合理性的要求;三是“造法”行为将被长期容忍甚至鼓励。
74-83

网络征求民意法治化——探寻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框架

摘要:网络征求民意承载着提高立法正当性、缓和紧张关系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多重功能。近年来,网络征求民意受到我国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但实践中也存在随意性大、“走形式”等问题,影响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借鉴英美等国的经验,制定《公众意见征询法》,为立法机关设定行为规则,规范网络征求民意的行为,保障公民有效的政治参与。
84-96

民事再审事由分层(类型化)理论研究

摘要:2007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将民事再审事由由原来的五项细化为十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可操作性,解决了实践中反映强烈的“申诉难”问题,其必要性和进步性得到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认可,但其在具体事由的规定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对民事再审事由进行分层类型化研究和比较法研究的基础上,应结合国情删除其中不合理及规定不明确的事由,并据此对再审案件管辖法院进行重新设置。
97-105

TRIPS协议公共利益原则条款的含义及效力——以TRIPS协议第7条能否约束其后的权利人条款为中心

摘要:TRIP协议第7条规定了TRIPS的5个目标: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传播、技术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社会和经济福利、权利义务平衡。对该条的含义、效力、适用范围等问题存在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该条解释性价值与序言中的任何规定相当,对其后的条款没有约束和指导效力。从国际条约的表述结构、文义解释、WTO案例指导和适用、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要求等方面来理解第7条的效力与含义,并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遵守、解释、失效之规定,可以看到:TRIPS乃有效条约,对其各成员有拘束力,必须善意履行;TRIPS第7条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指导效力,具有整合TRIPS条款的重要地位,是对与TRIPS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106-120
政治与法律杂志争鸣园地

侵权补充责任类型的反思与重定

摘要:我国民法上的现有侵权补充责任分为不作为补充责任、受益补充责任和监护、抚养补充责任三类。不作为补充责任的赞成理由并不妥当,非但如此,该种责任违背自己责任的理念,使当事人间的利害关系失衡,因而并不合理。适用补充责任,要求补充责任人不具有一般可责性且受害人承担先究成本具有合理性,这使得监护、抚养补充责任失去其合理性。受益补充责任符合该要求,救助行为中的补充责任、个人帮工中的补充责任和紧急避险中的补充责任均是其体现。
121-131

论刑法第13条功能定位——兼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应一律入刑

摘要:(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性质是抽象的危险犯,可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得以明确,行为人只要实施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即构成危险驾驶罪,至于危险状态则在所不问。刑法第13条分为前段和后段,前段在逻辑学上是对犯罪概念的完整定义,后段即“但书”的内容仅属提示性规定。刑法总则条文分为规范性条文、解释性条文和宣示性条文,故并非所有的总则条文都适用于分则,也并非某个总则条文都适用于全部分则条文。“但书”不是对分则条文的限制和界定,而是分则精神的体现,属宣示性条文,而刑法第13条总体应作宣示功能之定位。基于刑法第13条的功能定位,本罪也不受“但书”的限制,对于醉驾行为应一律入刑。
132-139

“职业绑手”受雇控制被害人行为定性研究

摘要:无论是对“职业绑手”的行为一律以绑架罪认定,还是一律以非法拘禁罪认定,均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因而在司法实践中不应采取这两种定性方式。在故意内容不确定或具有概括性时,“职业绑手”应与雇佣者构成相关犯罪的共犯,且需对雇佣者实施的后续犯罪行为所导致的最终危害结果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该定性方式既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也符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同时与刑法基本原理相符,因而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如果“职业绑手”在向雇佣者“交付”被害人时,明确向雇佣者提出不得伤害、杀害被害人等要求,雇佣者却仍然实施了这些犯罪行为的,“职业绑手”对于这些实行过限的行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140-147
政治与法律杂志实务研究

“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法律分析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概念。“农民工”是E1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这一称谓具有太多的内涵,无法从法律上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这使得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遇到很多的困难。法律的确定性、规范性和平等精神在“农民工”概念面前束手无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工”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容纳“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实问题。应当用产业工人替代“农民工”概念,彰显“农民工”的公民身份。
148-153

“坦白从宽”入律之法理研究与实践操作

摘要:坦白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动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前提下,应如实供述影响定罪和量刑的犯罪事实。法院应根据罪行轻重、坦白时间、坦白对案件的意义等确定从宽幅度。坦白与自首、立功、当案认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和具体案情予以区分。
154-160

《政治与法律》征稿启事

摘要:《政治与法律》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将政治学和法学融于一炉、以法学为主的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设有“特稿”、“主题研讨”、“专题研究”、“经济刑法”、“立法研究”、“争鸣园地”、“实务研究”、“案例研究”、“域外视野”、“史论”等栏目,积极推介国内外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现诚邀海内外的法学研究者、法律工作者来稿。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