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政治与法律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31-1106/D 国内刊号
  • 1005-9512 国际刊号
  • 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政治与法律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政治与法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研讨、经济刑法、专论、争鸣园地、实务研究

政治与法律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政治与法律杂志热点问题
法律秩序观简论2-9

摘要:法律秩序观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秩序观主要包括政治秩序观、经济秩序观、文化融序观和社会秩序观四个方面。其中,政治秩序观以民主为基石,是民主政治思想的精髓;经济秩序观以法治为核心,体现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文化秩序观以先进性为特征,彰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秩序观是以和谐为目标,蕴含着“和谐社会”的理念。

创新:改变理论的颜色——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10-14

摘要:列宁引用的“理论是灰色的”说法,是说明理论有局限性。改变理论“灰色”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理论品质.要实现理论的创新,必须有勇气;有发展和继承并举精神;要为现实服务,把握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

反垄断法中银行业合并规则的重构——侧重于金融全球化视角的分析15-20

摘要: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银行合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此相应,维护金融安全应成为银行合并和集中领域中反垄断法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反垄断法律制度应当从传统垄断法上的较为消极的反垄断政策转变到积极的反垄断政策,并充分利用反垄断法律的政策性促进银行力量的合并与集中,并维护金融安全.为此需要在进行反垄断法中有关银行业的制度设计时,从全球化角度考虑对金融安全的可能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通过制定反垄断法的规范,促进我国金融的力量提升,并运用反垄断法规则来规范跨国金融并购和垄断,建立有序和适度竞争的市场秩序。

跨国公司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及反垄断法规制分析21-25

摘要: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垄断(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消费者、企业与国家利益。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垄断的具体表现、危害、原因与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垄断法应从知识产权滥用的禁止,外资并购的申报、审批、登记和审查制度,重要行业集中度的定期评估制度,独立调查机构的设置以及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问题等方面对其加以规制的立法构想。

政治与法律杂志新问题笔谈
国家豁免法律规范的最新发展:诉权的行使与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26-33

摘要:诉权虽然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但当事人应合法行使诉权,不应滥用。对于目前当事人滥用诉权增加的情形,有必要予以规制.诉权的行使与送达、管辖权的冲突、管辖豁免等密切相关。目前,除了当事人不要滥用诉权以外,各国法院也要从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国际合作与礼让以及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恰当地行使管辖权,这样既是节约本国司法资源,也是对当事人、其他国家负责。

《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规则的性质与适用34-38

摘要:《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规定了国家主权有限豁免的内容和标准.《公约》有关有限豁免主义的:规则是国际条约法规范,尚不能构成国际习惯法规范.但《公约》的通过与日后的生效,将促使有限豁免主义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公约》规则在我国不应得到直接适用.我国应制定关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法律,一方面将《公约》规则转化为国内法并在缔约国之间适用,另一方面对非缔约国(也包括对《公约》提出保留的缔约国)继续实行对等原则.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应以(《公约》期则来解释国内法,从而使国内法与《公约》保持一致.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国内法调整到国际公约的转变——兼论莫里斯和仰融两案39-44

摘要:随着绝对国家豁免理论逐渐受到置疑和挑战,有限豁免原则逐步取代绝时豁免理论.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多边国际公约《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于2004年12月2日获得联合国大会的通过,我国已在《公约》上签字.该公约标志着国家及其管辖豁免方面开始确立起普遍性的统一的国际公约的规则,国家豁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绝对豁免主义到限制豁免主义的转变过程,必将对国际法制及国内法制、对国家参与经济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家及其省政府在美国作为被告的案件时有发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莫里斯案和仰融案.因此,研究这一领域的新动态,寻求相应的法律对策和应对措施,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仰融案看跨国诉讼中的国家豁免问题45-50

摘要:就仰融、仰融夫人及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诉辽宁省政府非法侵占财产权一案,在中美法律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它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管辖权问题、出资认定问题、国企的法律地位问题、商业交易的认定问题等,其中,国家主权豁免的标准及其适用成为关注的焦点.

政治与法律杂志经济刑法
刑法第169条立法问题研究——以《公司法》、《刑法》最新修订为视角51-57

摘要:1997年《刑法》第169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是以国有资产为特定保护对象的具体犯罪。随着《公司法》和《刑法修正案(六)》的修订与出台,有关该罪的罪名设置、客体要件、客观行为等立法问题日益凸现。将1997年《刑法》第169条和《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概括为“徇私舞弊损害公司利益罪”这样一个统一罪名较为科学;本罪的客体要件应为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及其利益,而不应也不能包括“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该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应包括新《公司法》、1997《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六)》所规定的全部行为方式,而非仅仅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行为对象已经突破了“国有资产”的限定,从而扩展为资金、商品、服务或者其他资产,还包括债权、债务、担保等等;行为阶段只能发生在国有企业转制、国家作为股东或者发起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国有股份的转让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国有资产进入公司而成为公司资产之后,或者在公司的破产、清算等过程中.

对刑法第201条偷税罪立法缺陷的思考58-62

摘要:刑法第201条关于偷税罪的规定,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前瞻性不足,且过于注重对行为的实体危害性的惩治,加上在具体立法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法律规定与现实的脱节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偷税罪的罪状设计、与税收法投衔接等问题上,这些已成为严重影响偷税罪的认定和处理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必须完善对偷税犯罪的立法,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及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实际需要。

政治与法律杂志专论
论法治信用63-70

摘要: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较佳选择,信用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信用意味着人人互信与互为保障,它涉及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是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的统一.法治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活动规范的动态运行系统,没有人的信用这一内核,法治将成为没有生命的躯壳.因此,建构法治的信用机制是法治理论与实践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构架立法、执法和守法信息公开机制、沟通与共识机制和监督与责任机制,法治信用即可建立起来。

通过社区发展促进人权保护的实现71-76

摘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保护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社区是每个人的生活所在、是整个社会平安和谐之本,在社区基层落实人权保护,其植根于民众之中,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从社区发展角度加强对人权理论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通过.过社区发展促进人权保护的原因及可行性问题。

税权的宪政逻辑77-82

摘要:税权是一个普遍使用而缺少权威界定的法律范畴。从本源上看,税权是国家主权的派生物,有什么样主权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税权范畴;宪政国家的人民主权本质决定了以税收为物质基础的一切国家权力只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使得权力和权利在物质和意志本源上实现了统一,具有同质性。税权范畴是对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力与权利同质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主权性、多维性、利益性、法律性特征,其宪政构造包括国家税权和人民税权两个方面,是一个统摄国家税收法权和人民税收法权的宪政范畴。

检察文化的塑造及其途径83-88

摘要: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塑造优秀的检察文化,就要在探讨检察文化的主要内容,分析检察文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检察机关发展现状,探索塑造检察文化的主要途径,进而促进检察文化建设和检察工作的持续发展。

破产重整立法若干问题研究89-93

摘要:我国的新破产法设置了重整制度,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创新。重整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立法应对不同主体的利益予以全面均衡考虑。本文对新破产法中规定的债务人的出资人在重整程序中的地位和权利应如何理解,对立法采纳的占有中的债务人制度即由债务人拟定重整计划并负责重整活动应如何进行监督,以及如何把握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法定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望保障重整制度的顺利施行。

过失致人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付规则及其突破94-100

摘要:纯粹经济损失是现代民法上的一个新兴问题。通常情况下,具备“非因人身伤害或所有物损害而生”和“经济上之不利益”两个要素,即可构成纯粹经济损失.在比较法上,对于因过失行为而导致的纯粹经济损失,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内,呈现出一概不予赔付的状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予赔付规则的历史局限性亦日益凸显,因此,应当重新审视过失致人纯粹经济损失的性质,在对其作类型化处理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支持赔付。

请求权分类的理论证成与实效分析101-106

摘要:对请求权进行分类,是基于澄清这一概念在理论上的混乱而运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方法对之加以体系化整理的需要。整理的结果乃是基础性请求权与救济性请求权的划分,其证成的理论枢据则在于义务与责任的区分理论.这两类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征的请求权的区分,对于消除请求权概念体系内部的混乱以及澄清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混淆,尤其是正确认识请求权与债权之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问题的判例分析107-11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影响日深,但在对该法涉及的消费者的认定、该法的适用范围、对消费者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该法与相关法律规范的竞合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与失误.本文以相关典型案例为背景就此进行了一定的剖析,提出了认定消费者的标准、界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分辨了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