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政治思想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12-1419/D 国内刊号
  • 1674-8662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政治思想史是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师范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政治思想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日本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_英国政治思想、学术评论、书评

政治思想史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公共理性的构建与慎议政治的塑造---评谭安奎教授的《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1-24

摘要:《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所构建的公共理性理念,不但具备理论资源回应当代慎议民主理论家提出的许多重要批评,而且被合理地阐发为-种高阶的慎议民主.然而,这种公共理性理念所依赖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阐发和捍卫,这会导致慎议民主理想的规范性根基不稳,并影响作者对私人自主性与政治自主性的源泉及位阶问题的处理.另外,作者在处理公共理性、重叠共识这两个理念与相互性标准的关系时,出现了一种模糊性以及作了过多的理论退却.

公共理性如何突破民主传统的限制?--与谭安奎教授商榷25-41

摘要:谭安奎教授在《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中提出,政治自由主义是一种普适的主张,因为它所建基于其上的一系列政治观念表达的是对人类政治的原生性理解,不取决于特殊的语境.然而政治自由主义必然要依赖于现代民主社会独特的公共政治文化,并因此不可能应用于缺乏这种文化的社会.尽管如此,政治自由主义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适性元素,由此可以引导出在缺乏民主传统的社会实现公共理性理念的另外一条道路.

论公共理性重构的关键:互利性与相互性42-60

摘要:谭安奎教授的《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公共理性的相互性要求,确立它与慎议民主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政治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问题.但其论述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理性只着重对互利性的超越而忽视互利性;第二,过于强调相互性要求的形式特征,但同时又隐含相互性是种实质要求.修正两方面的缺陷后,相互性要求可以看作是人道要求(不偏不倚原则)与公平要求(自我利益原则)的混合要求,以此构建新的普适性的政治正义观念.

相互性、政治自主与公共理性理念的普适性问题---答葛四友、陈肖生、惠春寿61-81

摘要:葛四友、陈肖生、惠春寿对《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评论呈现了我们之间交叉性的共识与分歧.需要澄清的是,相互性标准相对于正义原则而言是形式性的,但它本身却包含实质的道德要素;公共理性的运用不是要发现客观的道德真理,而是公民们进行集体决定、彰显政治自主性的过程;对稳定性和政治文化的强调并不构成把公共理性局限于民主社会的充分理由.但拙著将规范性的慎议政治概念作为政治自由主义的终极依据,这一做法确实忽视了一些事关道德能力与公民身份的前提性问题.

放逐君主:周礼权力结构解析82-101

摘要:周礼体制是基于双向性伦理.如果居于上位者背弃了自己应守的道德,周礼便将放弃对他所居地位的维护.周礼分封制实质上是以国造家,构造“家邦”.用模拟血缘的方式,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放到家族性血缘亲属的“位”上,人的“位关系”才是构建周礼的纽带和维持周礼的根基.天子与万民共享天下,也就是权力分配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治权的逐级分割;二是主权与治权相分离.由此形成周礼体制最为重要的特征:主权在上,治权在下.

不稳定的利维坦---霍布斯式国家解体的必然性考察102-114

摘要: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国家,但它是可朽的,其内部蕴含的张力造成了这个庞然大物先天的顽疾:创造利维坦的人在本质上就有缺陷,因此由他们所组成的国家也就注定要垮台.换言之,霍布斯构建的“利维坦”并不是一个稳定、持久的被造物,也不可能实现永久的、真正的和平.霍布斯并非从开始就看到了这一危险:将《利维坦》与早期的《法律要义》和《论公民》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利维坦必死”的观点是在三部著作中按时间顺序不断加深,并在《利维坦》中最终形成的.

多数决的辩护115-142

摘要:每当团体作决策时,都会倾向于采取多数决,但是支持多数决的哲学上有吸引力的论证却少得惊人.(沃尔德伦(JeremyWaldron)的《立法的尊严》包含了最近为多数决辩护的最有吸引力的论证.沃尔德伦把自己的基于尊重的论证与梅(May)对多数决相当有影响的描述结合在一起,并且共同对洛克《政府论》(下篇)中的著名段落(“物体移动的方向取决于多数的力量”)作出了重新阐释.

正当性基础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143-156

摘要:政治正当性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其的解答在西方观念史上大致经历了从客观自然法向主观同意的转变.近代以来,社会契约论成为了解决正当性问题的主要思路.正当性的现代内涵是人们的同意,不同形式的同意则对应于不同的民主模式.罗尔斯以契约论的同意传统和公共理性作为正当性的基础,通过以公民参与公共政治活动为目标的公共理性实现政治自由主义的正当性辩护,体现了一种排除真理的协商民主思路.

获取公共理性:罗尔斯的政治建构方案与困难157-170

摘要:在罗尔斯的政治建构方案中,公共理性的起点是多元理性,所追求的目标是政治稳定性,其一致性来源是重叠共识.这一方案依赖于罗尔斯的人性假定--人具有政治合作的道德能力.面对批评,罗尔斯难以解决关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政治困难”:偏向于政治建构思路就会有“政治机器”的危险,而偏向于政治信念思路则会有“意识形态强迫”的危险.在根本上,罗尔斯用结构化的政治秩序来规制个体的偶然性与多元性,这使得他难以摆脱“公共理性的政治缺失了民主”的批评,这是个人在以公共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政治中的必然遭遇.

基于信任的政治----访谈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教授171-181

摘要:约翰·邓恩(JohnDunn)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荣休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剑桥大学有关联的三位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约翰·邓恩、昆廷·斯金纳(现任教于伦敦大学女王学院)和约翰·波考克(现任教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政治思想研究中发展出-种重视历史和语境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被称为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路径”(historicalapproach)或者“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斯金纳、邓恩和波考克三位学者分别在不同的学术主题中倡导这一研究方法.斯金纳主攻霍布斯,邓恩专注于洛克,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研究颇有建树,三位学者在学术界被称为剑桥学派的“三剑客”.邓恩教授作为当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对洛克研究之外的其他研究主题也有深入的研究和见解,例如,20世纪的革命、西方民主理论的思想历程、政治义务,等等,同时他还是一位对中国以及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怀有深厚感情的西方学者.李石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的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等政治观念有深入研究.李石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剑桥大学访学,其间与邓恩教授就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相关问题有多次交谈.

转变中的18世纪----波考克《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评介182-195

摘要:波考克(J.G.A.Pocock)是享誉世界的政治思想史大家,“剑桥学派”三剑客之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他以对近代早期的共和主义研究,对英国普通法历史的撰述,对詹姆斯·哈灵顿、埃德蒙·伯克及约翰·洛克等政治学家的著述,以及对爱德华·吉本等启蒙史家的重新挖掘和对政治话语史的开创性贡献著称.波考克1924年生于伦敦,1952年在剑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7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终身教授职位,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作出了世界水准的学术成就,是当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史学家之一.

ABSTRACTS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