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医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Acta Chinese Medicine

  • 41-1411/R 国内刊号
  • 1674-8999 国际刊号
  • 1.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医学报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肺炎中医防治研究、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实验研究、方药研究、临床研究、中医文献

中医学报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医学报杂志本刊特稿
中医藏象学说的文化根源453-456

摘要:'藏象'即内在之藏与外应之象,藏象学说是以外应自然现象联系来构建内在脏腑功能系统的学说,具有形象性、功能性、系统性的特点。意象思维是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其形成源于《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无形之物呈现出形象性和易见性。意象思维广泛应用于《黄帝内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也已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生克理论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探求中医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为认识和诠释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中医学报杂志论著
“油灯理论”在治疗不寐中的应用457-460

摘要:不寐时君火过旺的原因是相火妄动,不能寄于肝肾之阴,如油灯耗尽,灯头、灯芯干灼,灯火短暂变亮。肝胆之气推动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如灯油一样上济于灯头,而灯芯所在的空间正是三焦之所在。'油灯理论'可把不寐分为肾水不足型,需大补肾水,相当于添加灯油,上润肝肾,起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作用;肝阴不足型,需滋阴清热,疏肝和胃,相当于添灯油、润灯芯,并引之上润于灯头,则心火必减,引阳入阴而能安睡;心阴不足型,需心、肝、肾三阴并补,相当于对一个油灯同时添灯油、润灯芯和灯头。

糖尿病前期与痰湿体质相关性探析460-463

摘要:糖尿病前期与痰湿体质有着饮食不节制、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相同的致病因素;同时又均有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脂联素的降低和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痰湿体质是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偏颇体质人群。此类人群多有肥胖丰满、腹部肥满松软、眼睑浮肿、面部油腻等特征,这也正是糖尿病前期等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外在表现,有助于相关人群及其家属及早发现身体的异常状况。从痰湿体质切入不仅可以及早调理未发生糖调节受损的痰湿体质,改善机体代谢紊乱,预防糖调节受损的发生,而且还能为糖调节受损患者提供较为综合的中医与生活干预方案来改善糖尿病前期的身体状况,防止糖调节受损进展为2型糖尿病,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关联规则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464-467

摘要:关联规则技术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项之间有趣的关联和相关联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扩大,涉及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方药研究等方面。但是关联规则技术亟须解决一些问题:①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存在局限性,结果可能缺乏准确性、科学性,需进一步提高生成关联规则的质量。②用户须从数千条关联规则中寻找其感兴趣的或者有价值的,工作量较大且易出现错误,应对所挖掘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处理。中医药数据具有繁杂、重复、异质性,在搜集数据时,为了确保关联规则的准确性,必须对数据进行规范和筛选,按照制定的标准严格控制。结合各个医家的诊疗思路,将中医药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结合,发挥其优势,同时开展大数据、多中心的研究,完善数据库信息,将关联规则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相结合,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基于伏邪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468-470

摘要:伏邪是指邪气留恋,潜伏于人体,逾时而发的邪气。于糖尿病肾病而言,痰浊、瘀血、水湿内毒是最主要的伏邪,这些伏邪是糖尿病肾病病情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的伏邪辨证,予以化痰消饮、行气活血、化浊祛湿等不同的中医治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从风邪论治恶性淋巴瘤471-474

摘要:风邪是恶性淋巴瘤发病中为首、为始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其转移中具有媒介传导的作用,故其治疗,应以祛风为法。由于恶性淋巴瘤的形成并非风邪单一因素,所以在祛风的同时,应配合扶正、化痰、祛瘀、解毒等其他治法。在恶性淋巴瘤的早期,正邪交争,正气尚存,邪气强盛,应以祛风攻邪为主,此时风药可及早、多味、足量运用,同时配合化痰、祛瘀、散结等法,甚至采用放、化疗等攻邪手段以增强驱邪之力;在恶性淋巴瘤的中晚期,患者大多正气亏虚,此时应以扶正祛风为主,在扶助正气,顾护脾胃的基础上运用风药,用药以少味、小剂量为宜。另外,用药时还需配伍一定清热、养阴、益气之药,以防风药辛温耗气伤阴之弊。

立足气一元论运用解郁之法论治痤疮474-477

摘要:痤疮乃发生于头面、颈项、胸背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临床常见虚实寒热夹杂之证,不离营卫失调、气血失和,以'郁'为核心。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笔者禀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立足气一元论,采用六经辨证,以《黄帝内经》中治疗五郁之法为治疗原则,取得良好效果。

基于经络理论探讨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478-482

摘要: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唯物史观谈仲景其人其书483-485

摘要:仲景其人其书必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汉末天灾人祸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自我发展,使悬壶济世尤为重要,同时道教及道术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张仲景吸收其优秀成果;政治上的'领官制'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且地域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风的变迁、士风的重振对仲景治学影响最大,其采取的'古文经学'治学方法尤其要引起重视,这是研究《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正途。研究仲景学说,当采取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将张仲景放到其时代的背景中去,客观辨证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避免以今度古、流散无穷,以不失先贤意。

辛温通阳、助阳法在燥痹治疗中的应用486-490

摘要:部分燥痹患者除有腹泻或饮食不慎即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并常伴乏力、短气、纳差、腹胀等脾虚之象外,多有畏寒肢冷,遇寒冷或天气变化则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等寒证之征。寒证的产生原因一是寒邪外侵入内;二是素体阳虚,寒从内生。因此,在治疗燥痹时多应用麻黄、桂枝、细辛、制附子辛温之品,散寒温通,并用炮姜、肉桂等温里助阳。临床上此类患者阳虚往往兼有气虚或阴虚,所以补阳药多配伍补气药,兼阴虚者阴阳双补。

古之膻中穴禁刺探究491-494

摘要:膻中穴在古代医学文献记载中,出现了禁刺与可刺的矛盾现象。古之膻中穴的禁刺观点基于《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是将膻中藏象理论和气海理论及穴位理论互相混淆造成的。古人因其定位不明确,各家对膻中穴的认识不一,造成膻中穴禁刺与可刺都出现的矛盾现象。本文认为,若作穴位,膻中穴可针刺;若作为藏象,则禁刺。

中医学报杂志述评
川芎对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影响研究进展495-500

摘要:血瘀证是恶性肿瘤常见证型,而中药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益气补血等功用,应用川芎抗肿瘤及防治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抗肿瘤血管生成、改善乏氧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增强免疫监视和免疫调控、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等方面概述了川芎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目前川芎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及对肿瘤治疗效果及机制的研究仍需更多的临床及实验依据,需进一步认识血瘀证的本质及川芎的作用机理和靶点,同时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及转移的研究还存在思路及方法上的问题。今后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提高研究深度,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更规范的研究,使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机制得到更全面的揭示。

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501-504

摘要:中医药在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细胞免疫部分,如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①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大多数为单中心,个别研究并未设置对照组,缺乏令人信服的循证医学资料,可信度不高;②中医对肺癌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疗效判定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中医药对肺癌的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③大部分研究都是中医药结合化疗,缺乏单纯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报道;④对于中医药影响肺癌免疫功能的机制尚不明确。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①由于不同患者间遣方用药存在差异性,故对中医药进行标准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②中医药有关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以扶正类中医药为主,今后应加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软坚散结药等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③扩大中医药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范围;④应尽快统一中医证型,确立疗效标准,提高中医药研究科学性。

从血管内皮功能调控探讨中医外治法的活血化瘀效应505-508

摘要:针灸、推拿、拔罐属于常见中医外治法,其本质上均属于机械力刺激。中医外治法临床取效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发挥其活血化瘀效应,从细胞生物学原理看就是通过外治法的机械力刺激对血管内皮功能调控,引发细胞生物学效应。但既往中医外治法的活血化瘀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缺少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的探讨,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制约中医外治法发展。本文就常见中医外治法活血化瘀理论溯源、符合中医外治法特点的相关细胞学模型的构建、中医外治调控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活血化瘀效应等方面来研究中医外治法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细胞微观学机制,进一步研究其活血化瘀效应的作用机制。

零余子药用探讨509-512

摘要:零余子的现代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文献中关于零余子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零余子的播种、繁殖、栽培等方面,关于零余子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期,动物实验也较为简单,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对仅有的几种药理作用并没有明确作用机制及具体作用的靶点;②当前并没有以零余子为组方的中成药,且具体临床疗效仅限于古籍记载,现代临床应用的报道稀少,并没有完全将零余子真正纳入临床应用;③目前学者对于与零余子同根生的山药研究相对广泛,涉及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功能、抗肝损伤、抗病毒等众多方面,但关于零余子的研究仅停留在降血糖、抗疲劳、抗氧化这几方面,其他方面的现代研究近乎空白,应开展零余子多种功效的现代研究,扩大零余子的应用范围;④零余子的抗氧化作用仅限于体外化学实验,应补充动物药理实验以证明零余子的具体功效,从而为零余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中医学报杂志名医心法
裴晓华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经验513-516

摘要:乳腺癌的发生与情志相关性极大,患者多有肝气郁结的表现,肝气不得升发,疏泄失常,而致肝气横犯脾土,导致脾气亏虚而运化失常,水液输布异常,从而成湿成瘀,阻滞脉络。裴晓华老师认为治疗当从固护中焦脾胃入手,主张健脾利湿,疏补兼施,补益脾气则气血生化有源、运行有力;疏通经络则瘀血可散,水湿可泻。因此,裴老师多选用防己黄芪汤进行化裁加减。裴老师临证也常用局部刺络拔罐疗法和艾灸,以通调三焦气机,调理肺、脾、肾三脏,化行气血。

张晓春治疗癌因性疲乏经验517-520

摘要:癌因性疲乏主要因机体正气不足,癌毒积聚体内,继续耗伤正气,造成恶性循环,故张晓春老师常予黄芪、白术、太子参、人参、茯苓、甘草等护卫正气,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白芍、沙参、阿胶等滋阴养血扶正,同时可配伍砂仁、藿香、紫苏梗、陈皮、木香等化湿行气之品,使补益而不壅滞。张晓春老师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辨证分析,扶正祛邪,积极处理并发症,如过度消耗产生的营养不良、恶病质、疼痛、免疫力低下等;肿瘤的化疗、放疗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泄泻等。内外兼治,注重患者的饮食、生活、情志等方面的调理,综合治疗,改善疲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医学报杂志流派研究
张氏针灸学术流派研究521-527

摘要:张氏针灸流派创始人张缙,以'尊古创新''传承发展'为主要思想,先后对《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进行校注,主编《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著《针灸大成研究》。提出了潜在性感传及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总结出循经感传八个规律,倡导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兼蓄并容,师古创新,讲究针刺手法,以'随气用巧'为精髓,强调辨证施针,因人、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投针速刺法、推针速刺法、按针速刺法、弹针速刺法等,形成了'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规范操作,还研制出音乐电针。张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等,目前已传承至第5代,有320余位传承人,广布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