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肿瘤研究、肺病研究、华佗论坛、岐黄论坛、国医大师、名医研究、百家论坛、多学科等。
  •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999
  • 国内刊号:41-1411/R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153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1
  • 综合影响因子:1.01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医学报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医学报杂志艾滋病研究

老年艾滋病群体婚外性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湖北省大冶市老年艾滋病群体婚外性行为现状,分析原因并讨论预防保护措施。方法:统计2009—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婚外性行为者所占比例及其性别比例、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安全措施。结果:2009—2013年,大冶市老年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检出率由25.0%增加到51.7%;老年患者中,婚外性行为者由70.0%增加到77.4%,其中,男性由85.7%增加到91.7%,未使用安全套者由100.0%降至95.8%,多数患者居住于乡镇,以小学文化程度和已婚有配偶为主。结论:婚外危险性行为已成为老年群体感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关爱老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4-6
中医学报杂志肿瘤研究

中药新药毒性与抗癌效应研究

摘要:开发有效、低毒的抗癌中药的有效途径为:1采取药效与毒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原药材、毒性成分(组分)和去毒药材的抗癌效果,建立科学的存效脱毒(减毒)方法。2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抗癌中药癌症毒理实验动物模型"来评价抗癌中药的毒性。3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疗效为中心,确定抗癌新药的"效-毒"关系、建立与中医理论相适应的动物模型及多种靶点筛选模型,开展抗癌中药新药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7-9

从费伯雄内伤咳嗽辨治思路探讨肺癌咳嗽的治疗

摘要:目的:发掘《医醇賸义》中治疗咳嗽的经验和方法,为临床治疗内伤咳嗽,特别是晚期肺癌反复咳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运用频数描述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发掘费伯雄治疗咳嗽的用药特点和诊疗思路。结果: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重视痰的病理因素,看重肺为娇脏的生理特点,着眼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有痰咳嗽必先治痰,温开辛宣为主;无痰咳嗽养肺为先,甘润苦降为要;重视调理中焦气机,以脾胃升降辅肺之宣降;治疗咳嗽以肺为中心,善从五行乘侮,脏腑表里着眼。结论:肺癌咳嗽的治疗应充分借鉴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的用药特点和思路,不断思考和实践。
10-13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述评

摘要: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但各家观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尚未形成统一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一大缺陷。因此,临床治疗还应充分利用中医学的四诊方法,全面收集资料、准确辨证分析,探索积极的防治办法,在未病阶段或病轻阶段截断其发展,从而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
14-16

林丽珠治疗肺癌用药规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林丽珠教授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在林丽珠教授门诊患者病历资料,运用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常用中药的应用频次。结果:收集的肺癌患者病历共61份,累计就诊394次,共用中药143味,用药频次4 977次。常用药物种类为补益药、化痰药、理气药、消肿散结药、祛瘀通络药,其中补益药和化痰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8.44%,19.55%,在各类药物中最高。用药频次较高的单味药依次为:茯苓、法半夏、土鳖虫、党参、僵蚕、桔梗、苦杏仁。结论:益气化痰法为林丽珠教授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益气以培土生金为主,化痰以理气化痰、清热化痰为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17-19

中药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3例。对照组给予TP方案化疗和X线射线放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艾迪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卡氏(karnofskym,KPS)评分、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KPS和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8%,高于对照组的71.1%,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20-22

去甲斑蝥素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血管生成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分组干预,观察细胞的管腔样结构生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细胞的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及Delta样配体4(Delta like protein 4,Dll4)mRNA表达情况。结果:去甲斑蝥素各组细胞管状结构生成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管状结构生成减少;对照组、浓度5μmol·L^-1去甲斑蝥素组、浓度10μmol·L^-1去甲斑蝥素组、阿霉素组的VEGF mRNA表达量依次为4.92±0.41、4.27±0.52、3.35±0.57、2.98±0.29;Dll4 mRNA表达量依次为6.32±0.29、5.43±0.38、4.26±0.65、3.18±0.44,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 mRNA、Dll4 mRNA表达相关。
23-24
中医学报杂志肺病研究

余德钊教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慢性咳嗽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分析余德钊教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小儿支原体肺炎慢性咳嗽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1月72例244份电子病历及处方,采取药味频数、频率统计和Hierarchical Cluster聚类分析办法进行分析评价用药规律。结果:12味药出现的频率〉50.00%,10味药出现频率为25.00%~50.00%,7味药出现频率〈25.00%。除甘草外,28味中药可以聚成6类。结论:余德钊教授用药规律主要从肝经论治,以小儿体质为基础,重视药物性味归经,选药"知变",引药得当,因地制宜,颇具岭南特色。
25-28

心身并治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心身并治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选取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共62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自拟内服中药汤剂,并以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鼻炎症状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ACT评分、鼻炎症状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显著(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除了ACT评分,没有显示差异(P〉0.05),其他三项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身并治CARAS临床疗效显著。
29-31
中医学报杂志糖尿病研究

滋肾活血方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TNF-α、hs-CRP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滋肾活血方对156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采用饮食控制和糖尿病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采用滋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片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TNF-α、hs-CRP、尿蛋白排泄率、血糖及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TNF-α、hs-CRP、尿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及中医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活血方能降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血脂、TNF-α、hs-CRP,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减轻肾损害,改善肾功能。
32-34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溃疡近况

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多细胞、多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各个过程相互交织,分子和细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糖尿病创面形成和发展机制则更为复杂,不仅与神经、血管、免疫、代谢等糖尿病内源性改变有关,且感染、创伤、压力、调摄护理等外源性因素也与之关系密切。中医学在糖尿病相关并发证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辨证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病因病机所选取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然而尚缺乏大样本的系统观察,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对溃疡的评判方法还没有得到临床的足够重视,而把数字化测量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中去对于糖尿病溃疡治疗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5-37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糖尿病足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二氢麦角碱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外治法处理患者溃疡创面,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2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7.6%;对照组治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89.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疗效较好。
38-39
中医学报杂志仲景论坛

伤寒论评话 第37章 少阳并非半表里 寒热往来属自觉

摘要: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是将"阳微结证"症状一部分是表证一部分是里证,即"必有表,复有里也"和"半在里半在外"的症状表现,偷换成病位的概念,进而将少阳的生理位置和病理病位等同;其次是混淆了阳微结、少阳病、柴胡类证等三种虽相似但不等同的证候概念,以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而认为是少阳病;再次是没有廓清《伤寒论》中表里的概念,模糊了证候概念与症状概念的界限,忽略了表里是一对相对性位置概念的基本内涵。②"半表半里"只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要证候的症状分布的描述,用"半表半里"既不能准地表述少阳经的分布位置,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少阳经的生理功能,更不能说是少阳病的病理位置。③从"提纲"一词的含义为主要的、大的方面的意思来衡量,六经提纲中太阳病提纲反映了表证,其他五经病提纲反映了腑证,符合"提纲"的要求,可以作为"六经提纲",而"口苦、咽干、目眩"则正反映了少阳三焦和胆腑的邪热病理,故可以作为少阳病"提纲"。④"往来寒热"一症不是主体(自觉)、客体(他觉)感觉的综合表述,而是主体的单方面感觉,即发热恶寒和发热恶热的交替出现,其中发热(体温升高)是该患者一直存在的他觉体征,而恶寒和恶热是患者的主体感觉,所谓"寒热往来"是从患者主诉而得到的。
40-44

小议仲景方中补气药之人参与黄芪

摘要:人参、黄芪二药自古以来就是用于养身、祛邪的要药,且在《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补脏气、黄芪固卫气之分的记载。仲景方则将这种区别发挥至极,以人参补养元气的不足以及脏气的虚耗,发挥其安神止悸的作用,并且广泛用于健脾益气、扶助正气的治疗;以黄芪治疗卫表不固导致的诸多症状,并且发挥其甘温之性,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凝滞肌肤血脉。同时,仲景十分重视二药在调节水液运行代谢方面的区别,津液丧失、气阴两虚者用人参,以其生津;自汗皮水、风湿身重者用黄芪,以其利水。
45-47
中医学报杂志华佗论坛

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证原因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相关并发证的原因,提出积极的防治方法。方法:88例患者中转子间稳定性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术;术后常规进行深部静脉血检(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治疗及个体化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果:88例患者中80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未发生心、脑、肺、肾并发证、无感染病例、无DVT病例;手术并发证4例,占4.50%,技术缺陷2例,占2.30%,死亡1例,占1.40%。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调适内科疾患,准确复位、合理选择并妥善运用内固定,预防术后DVT、骨质疏松的积极诊疗与个体化的功能康复锻炼是减少术后并发证的关键。
48-50
中医学报杂志名医研究

郑小伟教授从脾论气

摘要:郑小伟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所论之气,不仅有它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而在气理论中,脾尤为关键,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诸气之本,元气之充。脾脏功能诸多,但以脾气的作用为核心,即脏腑功能的发挥依赖脏腑之气的激发;脾脏病证复杂,而以脾气虚弱为诸病之始,即脏腑的各种病证起于脏腑之气的异常;脾病之治应辨证论治而以健脾益气为关键,即脏腑病证之治以调气、益气为本。
51-53

韩丽华教授辨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摘要:韩丽华教授辨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从五行生克制化,擅用培土生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寒热错杂,辨治肺心病应注重培土生金,韩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②明脏腑经络表里,巧施通腑泻下。韩师善用承气汤以通腑泻下,通腑气以降气平喘。临床中除寒痰证外,多用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大黄泻下祛瘀。另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素体肾精亏虚,韩师喜用肉苁蓉温肾通便,当归补血养血、润肠通便,生地黄、玄参、麦冬滋养阴液以增水行舟,多加厚朴、枳实等调理气机以通腑气。③重升降出入理论,多从肺肾同治。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肾气亏虚,肾失摄纳,气逆于上发为喘咳,临床中擅用补骨脂以温肾、纳气平喘。④通气血津液理论,注重化痰活血。肺源性心脏病大都因肺失宣降,肺气郁滞,总以化痰活血行气并用,气行则血行;化瘀与养血并用活血而不伤正;升降同用而使气血和调。⑤从"天人合一"理论,倡导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理论的应用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的选择,可使用发泡灸法,亦可用汤剂内服。其法升发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防范冬季疾病反复。
54-56
中医学报杂志理论研究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郁证理论形成研究

摘要: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医郁证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医郁证体系的形成不是沿着传统认为的线性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吸收历代中医情志病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医《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神经症的理论,重新构建的一个全新体系,是"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的过程。不可否认,在现代郁证理论体系中,包含有《黄帝内经》五郁、丹溪六郁等理论的"成分",如在论述病机的时候,提到"气郁""木郁",在治疗中,依然会使用越鞠丸,但是现代郁证的理论体系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其中所存在的来源于《黄帝内经》、朱丹溪的"成分"均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当时的原意。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