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统计源期刊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

  • 31-1719/R 国内刊号
  • 1007-1326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是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信息动态、热点关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与研究、实验技术、案例剖析、监管实践、综述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论著
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影像与肺功能变化研究267-269

摘要:目的研究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尘肺病患者肺损伤的评估方式。方法检查91例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对胸部CT不同影像改变与肺功能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胸部螺旋CT表现为双肺肺野不同区域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小阴影聚集和大阴影;75.82%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主要为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以及弥散障碍;随着阴影分布扩大和聚集,肺功能损伤的异常率逐渐升高(P〈0.05);大阴影组FEV1、MVV、DLCO与其他各组比较,VC、FVC、FEV1/FVC、RV/TLC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以及小阴影聚集组DLCO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功能损伤类型和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螺旋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变化,但它和肺功能是评价尘肺病肺损伤的两种独立方法,不能相互替代,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尘肺病的病情观察和诊断鉴定。

介入放射诊疗操作医师所受剂量和健康状况调查270-274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介入放射诊疗医师在介入手术时受外照射的影响。方法选取从事介入放射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36人为A组,放射科中辅助人员63人为B组,无X线接触史的健康者(同单位不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45人为C组。测试A组人员头、甲状腺、手、铅衣胸内、铅衣胸外、腹部、背部七个部位的放射剂量;对三组人员白细胞计数、微核率、甲状腺功能、细胞和体液免疫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人员人均接触年剂量为(0.381±0.177)m Sv,B组人员人均接触年剂量为(0.073±0.033)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主要介入放射诊疗人员各X线照射部位受照剂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手、胸(铅围裙外)、头部和甲状腺等。胸部防护围裙内外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A组最低,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测得值降低,TSH测得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测得值和CD4/CD8比值低于C组,CD8测得值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IgM测得值低于C组,IgE测得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工作对医务人员(包括介入诊疗操作人员和放射科中辅助人员)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介入诊疗操作人员接触的剂量更高。应注重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某甲醇厂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275-277

摘要:目的分析某甲醇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健康情况,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厂工龄1年以上,同时接触甲醇和噪声的113名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单纯接触噪声的101名作业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体检指标的差异。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甲醇浓度较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9-18.3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7-37.2 mg/m3。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在57.5-86.3 d B(A)之间,非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在56.9-89.2 d B(A)之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头痛、视物模糊、头晕、多梦、眼痛咽痛、皮肤瘙痒等自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部分甲醇作业人员出现手部皮肤粗糙现象。结论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醇能对接触人员健康造成损害,但本次调查的作业人员体检结果要好于同类文献报道,这与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相对到位有关。

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毒死蜱及其主要代谢产物278-281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准确测定血浆中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及其主要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醇(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的气相色谱(GC)方法。方法取0.5 m L家兔血浆加入乙酸乙酯进行液液萃取,离心后取上层有机相,氮气40℃吹干,残留物加入乙酸乙酯定容后,再加入N-甲基叔丁基二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TBSTFA),50℃下对TCP进行衍生1 h。样品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HP-5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待测物质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 CPF和TCP在8 min内得到良好分离。CPF和TCP的质量浓度在0.01-2.50 mg/L的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和0.999 8;最低检测限均为1μg/L;精密度RSD均小于1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60%-106.16%和72.00%-99.86%。结论此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可靠,可用于血浆中CPF与TCP的含量分析。

重组人皮肤模型EpiSkinTM在化学品皮肤腐蚀分类中的应用研究282-284

摘要:目的为化学品皮肤腐蚀性分类提供有效可靠的体外替代检测方法。方法使用EpiSkin TM重组人皮肤模型,对已知分类类别的标准参考物以及未知分类类别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评估其在化学品皮肤腐蚀性分类中的应用。结果标准参考物二氯乙酰氯分类为1A类,乙醛酸一水合物分类为1B/1C类,分类结果与已知分类一致。无磷转化膜为非腐蚀性物质,防腐剂为1B/1C类。结论 EpiSkin TM重组人皮肤模型测试方法适用于化学品腐蚀性分类评估。

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化学毒物职业危害风险评估285-287

摘要:目的对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化学毒物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为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管控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和主要化学毒物种类,采用新加坡有害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该蓄电池生产企业中包板、装外壳、封盖、极组焊接、极组串联和端子焊接等岗位的铅尘、铅烟为高风险水平,加酸、清洗、封胶等岗位的硫酸、氢氧化钠和乙酸乙酯属于低风险水平。结论该蓄电池生产企业在目前的工作条件下,所存在的化学毒物可能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需重点关注产生铅尘、铅烟危害的工作岗位,应根据不同风险水平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综述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运用288-290

摘要:通过对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的理论学习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介绍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运用HACCP的可行性,概述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HACCP在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及纠控措施、结合其他学科综合评价、动态监测等方面的运用,探讨了HACCP运用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调查与研究
健康教育路径在职业健康检查护理工作中的效果291-293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职业健康检查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将某企业270名劳动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3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中护理人员根据不同的体检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路径。结果试验组受检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人员内外科、尿常规、必检项目的漏检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职业健康检查人群中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可有效提高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

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用品调查分析294-296

摘要:目的探讨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的19家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法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回合格调查表4 522份,答卷有效率为97.92%。中型企业防护措施配备及定期检测情况优于小型企业。中型和小型企业职工PPE产品使用的各种情况比较,各有优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药、电子、制鞋三大行业4类PPE产品配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药行业配备较为理想;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配备均不理想。各类企业应急用呼吸防护用品配备率较低。职工户口所在地、培训状况、企业对劳动监督情况、工龄等因素是防护用品使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调查区域内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用品情况还存在不足,应加强对各类企业,尤其是制鞋、电子行业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职业危害个人防护用品、PPE产品的配置率和定期维修,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急诊监护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297-298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监护室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监护室的1 320名病人的诊疗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去向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就诊患者中男性749例,女性571例,男女比例为1.31∶1,年龄(70.48±17.20)岁。高发年龄组为61-85岁,1、3、5月为就诊高峰月份,前3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28.7%)、循环系统疾病(24.7%)、神经系统疾病(21.2%);入院率56.2%;死亡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疾病病死率最高,为27.50%,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23.75%)、泌尿系统疾病(15.00%)。结论广州地区急诊监护室患者主要为老年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应合理地进行急诊资源配置,提高抢救成功率。

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299-301

摘要:目的了解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暴露水平。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的方法对某稳定剂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结果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含滑石粉、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二氧化硅)和噪声。经检测,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包装操作位呼尘的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是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2.2倍,不符合超限倍数的要求。结论稳定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粉尘类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现场操作工人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导致部分点位粉尘浓度超标,企业应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山东省某市淀粉糖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302-303

摘要:目的分析某市淀粉糖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建议。方法选取该市有代表性的3家淀粉糖生产企业,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初步确定各主要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选取的3家淀粉糖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酸碱、硫化氢等,其中化学性有害因素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部分岗位噪声强度、高温WBGT指数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高温和噪声是淀粉糖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噪声和防暑降温措施。

大学生宿舍“大功率电器”使用情况调查304-306

摘要:目的调查大学生宿舍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情况,收集大学生对相关管理规定的合理化建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200间宿舍7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宿舍69间,女生宿舍111间;大一学生宿舍105间,大二学生宿舍75间。69.4%的问卷回答知道学生手册上有关大功率电器的相关规定;75%学生宿舍拥有大功率电器,部分宿舍有多达4件及以上;使用原因以改善伙食和食堂停止供应时方便用餐为主,晚上时段使用较多,用时大多〈30 min。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不应一概禁止在宿舍使用任何大功率电器,而应在电力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允许使用一些安全型生活家电产品,并通过提高食堂伙食质量、延长伙食供应时间、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等引导学生减少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结论应该及时修改完善高校有关大功率电器的管理规定,科学管理,在保障安全、减少由大功率电器使用所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下,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便利。

一起隐匿式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死亡事故调查306-307

摘要:采用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两例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事故成因进行了调查。揭示了这是一起因企业主和劳动者缺乏相关职业病防护知识而发生的隐匿式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阐明了在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生产和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检测与评价
某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企业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308-309

摘要:目的识别、评价某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企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以及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调查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通过对项目工程资料和类比对象检测资料的分析,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氧化铁粉尘、电焊烟尘、炭黑尘)、有毒物质(氨、油雾、乙醇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乙二醇、盐酸、硝酸、丙烷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激光、紫外线、工频电场)。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企业应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加强通风除尘措施,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某轧钢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310-311

摘要:目的识别、评价某轧钢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锰、工频电场、噪声、高温。经检测,噪声、粉尘、高温在各个作业点的合格率分别为77.14%、86.67%、55.56%,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该轧钢厂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汽车座椅发泡工艺过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312-313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汽车座椅发泡过程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工程控制措施,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在采取工程控制措施的前提下,现场检测操作人员接触的其他粉尘、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浓度以及噪声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汽车座椅发泡生产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控制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某滑动水口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314-316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某滑动水口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提出进一步防护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综合判断、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该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性毒物、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均部分超标。结论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特别是粉尘和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