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社
分享到: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调查与研究、职业病防治、检测与评价、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临床与护理、疾病控制、化学品与健康、案例剖析、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7-1326
  • 国内刊号:31-1719/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56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论著

职业性正己烷中毒病例研究在中国:1262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报告的职业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职业性正己烷中毒发病的一般规律、职业卫生管理及防治方法,为职业性正己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文献数据库,收集1994—2013年间报道的1 262例职业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筛选并提取关键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7%中毒病例接触的正己烷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56.8%中毒病例来自皮革制鞋、玩具制造行业的刷胶工,80.5%劳动者未佩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84.8%工作场所未配置任何防护设施。64.3%正己烷中毒患者接触时间在3-15个月。神经肌电图在目前中毒的诊断和评估中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神经营养因子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平均病程234.5 d,轻度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短于中度和重度患者(U=8 240.5、3 578.0,P〈0.05),中度和重度患者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 588.5,P〉0.05)。经治疗后75.6%患者痊愈。结论患者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恢复时间较长,但预后较好。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正己烷中毒,需要不断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强预防控制和监督管理。
1-5

碳酸氢钠联合血必净注射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碳酸氢钠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52)和实验观察组(n=53)。常规治疗组给予清水彻底洗胃,实验观察组采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两组均给予导泻、吸氧、补液、利尿、解毒药物阿托品和氯磷定等治疗措施。实验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观察组从第3天开始,胆碱酯酶活性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总用量、氯磷定总用量、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及机械通气(〉72 h)例数比例、血清hs CRP浓度、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HCO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氢钠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可提高治疗效果,对胆碱酯酶活性的恢复呈现有益影响。
6-8

某市企业矽尘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浓度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矽尘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危害程度及其相关关系,为确定粉尘治理、评价治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存在矽尘危害企业的矽尘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共采集矽尘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有效数据58对,总粉尘的超标率与呼吸性粉尘的超标率分别为77.5%和6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5,P〉0.05)。总粉尘和呼尘浓度比值(T/R)范围1.15-21.58。某运动用品厂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采用24对数据,得到线性方程为Y=0.175 X+0.654(r=0.816,P〈0.05)。结论所调查企业粉尘危害不容忽视,总粉尘浓度反映的危害程度与呼吸性粉尘基本一致;但部分岗位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差别较大,不能确定多行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换算关系。应尽量排除各种因素的影响干扰,确定两者的关系,指导日常工作。
13-15

160例尘肺病患者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三明市尘肺病患者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的基本情况,为尘肺病患者工伤保险待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60例尘肺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分析两者同尘肺病期别、工龄、年龄、致残等级的关系,以及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的关系。结果随着尘肺病期别提高,PO2、FVC和FEV1.0各指标有降低趋势(rs=-0.572、-0.644、-0.717,P〈0.05),随着致残等级加重,三者也有降低趋势(rs=-0.560、-0.443、-0.458,P〈0.05);血气分析指标PO2与肺功能FVC、FEV1.0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s=0.768、0.823,P〈0.05)。分别采用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结果来表达尘肺病患者损伤程度,两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5);分别用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鉴定尘肺病患者致残等级,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05)。结论血气分析在尘肺病鉴别、致残等级鉴定中客观、直接,建议采用血气分析PO2检查作为首选指标,肺功能FVC和FEV1.0作为辅助指标鉴定尘肺病患者致残等级。
19-21

大空间建筑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的仿真模拟研究

摘要:采用基于K-ε湍流模型的CFD方法,对氯气在公共大空间建筑内的扩散情况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利用Gambit软件进行建模,而后输入到Fluent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氯气的扩散云图,并且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空调工况下的模拟结果数据,发现氯气重气贴地扩散趋势明显。空调工作时,室内流场对其扩散影响显著,氯气扩散速度变快,范围变大,但浓度比空调不工作时相对较低。通过研究氯气的扩散规律和影响其扩散的因素,可以优化大空间建筑通风设计,为化学恐怖袭击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22-24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综述

溴丙烷职业危害研究进展

摘要:溴丙烷中毒已列入法定职业病和职业性化学中毒目录,该职业病防治关键技术随即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促进职业环境中溴丙烷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和健康监护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对溴丙烷的理化性质、代谢过程、毒性作用、生物标志物及接触限值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25-29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调查与研究

苏州市化学中毒救治机构应急物资储备现状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市化学中毒救治机构解毒药物储备及抢救设备配置情况,以更好地为化学中毒救治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方式,对苏州市28家医疗机构化学中毒救治体系中10种解毒药物及12种抢救设备配置进行调查。结果除救治中心外其余27家救治机构均未储备齐全10种解毒药物,全部28家救治机构均未配备齐全12种抢救设备。结论苏州市化学中毒救治机构中化学中毒解毒药物和抢救设备配置不足,在救治化学中毒病例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化学中毒救治能力和救治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30-31

某市企业员工急救知识培训情况及需求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东莞部分企业员工急救知识培训及需求的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方式抽取东莞市4个企业员工2000名,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员工的急救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高达79.0%的员工没有接受任何急救知识培训,19.6%的员工接受一般急救知识常识的培训,仅有1.4%的员工接受了心肺复苏培训;企业员工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广播(约占38.5%),其次为报刊、书籍(约占31.0%);94.0%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有关急救知识,87.0%的企业员工表示会接受急救知识培训,高达81.0%的企业员工认为接受急救知识培训非常有必要;94.0%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一般急救知识,高达79.2%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现场心肺复苏培训;42.4%的企业员工希望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学习急救知识,38.0%希望以急救知识讲座形式,13.6%希望以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形式,6.0%希望以急救知识小册子形式学习。结论目前,该市企业员工急救知识极度缺乏,且对急救知识学习愿望热切,故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急救知识培训。
32-33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职业病防治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97例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新乡市近年来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的接触途径、发病情况、行业分布、工种构成和用人单位性质等情况,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97例2002年7月至2014年12月依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 37-2002)诊治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多发生于从事粉碎、投(下)料、灌铅、化铅及冶炼等工种;个体私营企业病例占多数;20-50岁患病人数最多,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应加强化工、电源制造等行业个体私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铅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减少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发生。
34-35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检测与评价

某锅炉X线探伤室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

摘要:目的对某锅炉X线探伤室的辐射危害和屏蔽防护设计进行分析评价,从源头预防、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方法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放射卫生标准,采用理论估算、现场调查法和检查表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工作场所布局、屏蔽设计和辐射安全管理均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结论该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设计是可行的。
44-46

安徽省某黄金矿业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摘要:目的通过对安徽省某黄金矿业公司采矿、选矿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以及职业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防护措施。方法依据GBZ 159-2004采样要求,结合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对公司采矿、选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结果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CO、NO2、SO2、NaOH、氰化物、酸雾、噪声、手传振动、高温等。粉尘、噪声、手传振动检测结果超标严重;公司职业健康体检开展力度不够,存在缺检、漏检现象,缺少外包人员相关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人员体检率较低;体检中发现有部分噪声异常人员,但公司缺少其后续处理的相关资料。结论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公司需加强现场工程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进一步完善员工和外包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47-49

某矿渣微粉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对某矿渣微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为减少该行业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的关键控制岗位为矿渣储存、矿渣粉磨巡检、微粉储存及发运;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为粉尘、一氧化碳和噪声。粉尘、毒物检测的合格率为100%,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5%。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应补充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职业病危害的控制要求。
50-53

某抽水蓄能电站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卫生现场检测的方法对该项目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程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部分作业场所噪声超标,部分工作场所照度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合理,运行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控制,但须合理控制噪声,及时更换和补充厂房照明设备,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
57-59

脱硝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脱硝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氨、单乙醇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许多生产厂家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是自动化视频操作,加强通风,将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空,操作员佩戴防护口罩等。这些措施虽然降低或消除了操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但污染了环境。为了同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防止环境污染,以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板式脱硝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为例,分析脱硝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分析其防护措施以及粉尘、氨气等的处理方法,从工艺设备的角度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即通过采用弹夹式除尘、袋式除尘、硫酸中和洗涤等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很好地控制了板式脱硝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粉尘和以氨、单乙醇胺为主的有害气体浓度。
60-62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应急救援

浅析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对策

摘要:有限空间作为一类特殊的非固定工作场所,受其内部环境和自身结构特点影响,常导致事故救援难度大;而盲目施救行为也是导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伤亡数字扩大的重要原因。通过梳理近年来北京市发生的盲目施救引起的伤亡事故,分析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相应的应急救援对策,以期为破解现有盲目救援的困局提供参考。
63-65

突发群体性化学中毒应急处置模式探讨

摘要:突发群体性化学中毒危害大、处置复杂,为了减小此类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突发群体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应急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预备、响应、恢复"三个阶段,对应急处置模式进行经验总结。
70-71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疾病控制

一起水源污染引起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调查师宗县丹凤镇某村发生的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因素,为今后防治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实地入户,对现症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现症患者血液标本、粪便标本及饮用水样品标本进行相关检测。结果共发现病例63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例、临床诊断病例61例,罹患率为17.12%;水源水水样检测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本起疫情由饮用贮水池被外部地表水回流污染引起。结论本次疫情系一起水源污染引起的伤寒暴发事件。应重视农村卫生状况和饮用水安全,加强健康教育,以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72-73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案例剖析

保湿新材料企业疑似化学品中毒一例报告

摘要:通过对发生在某保湿材料制造企业的一起中毒案例的调查以及对中毒患者的诊断,证实患者手脚麻木,四肢无力、疼痛等症状为丙烯酰胺中毒引起。保湿材料制造业中由于使用了大量丙烯酰胺单体原料,加之企业岗前职业卫生培训不到位,劳动者个人防护意识不强,故引起该起中毒事故。应引起同类企业高度重视。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