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 北大期刊

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Politics

  • 61-1030/G4 国内刊号
  • 1002-2147 国际刊号
  • 0.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前沿视点_时势时话、前沿视点_理念精神、前沿视点_学术前沿、研究视界_立德铸魂、研究视界_理论源流、课程课改_课改论坛、课程课改_课程建设、课堂内外_教育研究、课堂内外_教学新视、课堂内外_教学样态、成长空间_为师之道、成长空间_学科研修、成长空间_学术书评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卷首语藏
笑迎高考 静待花开——致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1-1

摘要:理想花开,理想花落。捻春的花儿,不会因为众人的簇拥散发异样的光泽,更不会因为他人的无视凋零一地的花瓣。但在花开花落间,我们培植过理想,有过花香四溢的甜蜜,也有过终归泥土的苦恼,更有过百花争艳后的释然。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前沿视点
构建丝路经济助推巨龙腾飞4-6

摘要:编者按:2014年两会结束之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意义,本刊特约曾钊、任其宏两位老师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

城镇化——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8

摘要: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化解中国诸多经济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要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为公民道德奠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三思9-10

摘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中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关乎祖国的未来与发展。这启示我们,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如何改进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巩固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提高德育效果,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本刊特邀请李晓东老师撰文,就如何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略陈己见。也希望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思想政治课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思考,积极投稿。

唤起求知的欲望和喜悦——政治教师不合理呈现行为透视11-12

摘要:呈现行为指教师以呈现知识、情景为目的的教学行为。本文根据呈现载体的不同,将其分为语言呈现、板书呈现、媒体呈现、动作呈现四类。回想当年,“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的课堂呈现行为是何等简陋,何等枯燥。新课程以来,多媒体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教师的课堂呈现行为变得丰富和精彩多了,但其有效性仍然不足。我们对厦门市湖里区五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教师的不合理呈现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责任担当:学陶师陶的第一要义13-14

摘要: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多难的历史时刻,“教育救国”成为其时许多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梦想,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伟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立新乡村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彰显着真理的力量。那么,如今我们应该向陶先生学习什么?

如何挖掘旧版教材的潜在价值——以《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15-16

摘要:编者按:2013年4月,随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教材的出版发行,2008年版思想政治教材渐次退出历史舞台。许多教师在使用新版教材的同时,理所当然地把旧教材束之高阁,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本期刊登朱传信老师的《如何挖掘旧版教材的潜在价值》一文,旨在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旧版教材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新版教材的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其潜在价值,为教学服务。期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受到启发,共同探讨、挖掘旧版教材的教学价值。

生活化:教材回归的桥梁17-19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一些课堂在追寻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地造成了教材的边缘化,甚至缺失。一些教师备课基本不看教材,上课很少使用教材,复习完全脱离教材,使近在身边的教材离我们越来越远!“走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看不见的你的脸,是不是依旧笑若从前?”让远离的教材回归生活的本位是失落后的顿悟,迷离后的觉醒,破镜后的重圆,而生活化则可为教材回归架设理想的桥梁。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课堂内外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方略例谈19-20

摘要:自媒体是以微博、博客、微信等即时互动工具为载体的流行新媒体,它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建构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使信息的自由度凸显,人们有了“知情权”和“发言权”,不再接受由“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可以通过独立获取的资讯来对信息自由地作出判断,这使得自媒体时代呈现“海量信息横流,多元文化激荡”的格局。

科学化学习探微21-22

摘要:促进学习活动的科学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的必然任务。科学化学习最重要的是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规律,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贯彻。教师既要用科学化学习理论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也要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记得住乡愁:《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23-24

摘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读者广泛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触动媒体神经的热点话题。马年之初,《人民教育》刊文:“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笔者以为,“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

《文化生活》要上出“文化味”——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25-26

摘要:《文化生活》如何上,如何让《文化生活》课像一堂文化课,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这是开设《文化生活》这门课程以来不少专家、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要让《文化生活》的学术观点与流淌在学生血液中的地域文化接通,从而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对课程的归属感。现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为例,谈谈对“文化味”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生活味”“哲学味”27-28

摘要:在《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相当部分学生觉得哲学课抽象枯燥、晦涩难懂。产生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课堂教学缺乏生活的味道,缺乏真正的哲学味道。因此,《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运用哲学知识,寻求生活的“哲学味”;让学生在哲学学习中回归生活,理解生活,体会哲学的“生活味”。

伺机而动,实现高效教学29-30

摘要:点拨教学以言简意赅、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而日益为广大教师广泛运用。实施点拨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准确捕捉点拨时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捕捉点拨时机,才能使点拨收到实效,才能使教师点在关键上,拨在要害处。它不仅要求教师耳要灵敏、眼要犀利,反应快捷、判断准确,有机能识、

让教学助推学生思维生长31-32

摘要:生长课堂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是生动的、生成的、生活的互动课堂。生长课堂追求的目标是多维的,学生思维的生长理当成为应然之求。在思想政治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把教学的理想转化为理想的教学。

让无法预约的美丽之花绽放33-33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我们现实的政治教学中,有一些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在你无心插柳之际出现,但若能以灵动的教学机智加以捕捉,便能绽放政治课堂的精彩。

问道云台胜景探寻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侧记34-35

摘要: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既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之前,学生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本节课探讨的重点内容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重要途径,难点内容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出彩方法拾零36-38

摘要:《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如何出彩,是许多教师打造精品课堂的专业追求之一。出彩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绪高涨,学生的心灵被震撼,思维被激发,理性思考同时伴随审美体验……出彩的实质,是教学高潮的到来。出彩,不仅是教师的追求,也是学生的期盼。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不认同死记硬背的陈旧模式,希望课堂既学到知识,又能感到轻松、愉快,希望把《文化生活》的课堂上得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三尺讲台有时代风云翻卷,小小课堂有生活气息洋溢。这就形成教学出彩的“倒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