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过程观”3-6

摘要: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过程"呈现出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转化。"线性程序结构"组合的课堂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传授和学科学习行为形态的程序设计;"要素行动解释系统"构建的课堂则不仅追求通过学习行为学得学科知识,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堂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内容和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培育学科能力和素养。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7-11

摘要: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统合性质。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但究其本质特点,它是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的"为道"的教育。诗书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修炼这种"德性",礼乐文化熏陶感染也是指向"德性"这个目标。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支架问题”阅读教学初探11-14

摘要:支架,引自建筑领域,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通过搭建支架用于帮助工人完成够不到的工作,也就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架子。在1978年,布鲁纳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1)在最近发展区内,教育者与学习者通过搭建支架完成合作,从而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学情调查的价值筛选与挖掘14-17

摘要:"以学定教"要求我们围绕学情组织课堂教学,将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学情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确定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学情调查获取的信息及分析结果,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试以郭吉成名师工作室陶文建、周吉林两位老师《娜塔莎》课堂教学为例,从学情调查角度对小说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作初步探讨。

超越初感——浅论初中经典小说教学策略17-21

摘要: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表明,初中经典小说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生活绝缘,二是课堂教学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够感知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关于第二点,学界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我们把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的内容称为学生的阅读"初感"。

在生成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21-23

摘要: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上,学生没有质疑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意识。即便偶尔有所思考有所质疑,也往往很难得到真正的鼓励与帮助,问题无从解决,久而久之,其质疑的热情与能力就会渐渐减弱。而在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生成课堂上则不然。生成课堂特别注重学生的问题生成:学生通过课前的深度预学达到愤悱之境,主动质疑;教师则凭借课前的弹性预设保证课堂上的机智应变,

为什么没用“吃奶的孩子”来换女儿——《父母的心》备课反思23-24

摘要:《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说(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这个发生在轮船上"送子换子索女"的故事,情节曲折,感情真挚,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也使该作品成为现代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文中穷夫妇家有四个孩子,当家里无孩的贵妇人与多子的穷夫妇磋商,送一个孩子给她家时,于是就有了送长子、用次子换回长子、

阅读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策略探索24-27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选篇中渗透着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修养、礼仪习俗等多元文化养料,认识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认读和理解,鉴赏和活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而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言文教法例谈27-28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提高人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差(效果差)、费(费时多)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畏惧、厌恶。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必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而精神需要则是指人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如求知需要、审美需要、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以“心理描写”为例谈学习描写的一个先决问题29-31

摘要:一、聚焦"如何用":"心理描写"的教学实情"心理描写"是中学记叙文训练中的重点。为便于后文讨论,透过下面课例,我们先来看看"心理描写"目前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第一个课例是老师的《"思前想后"——心理描写教学设计》(刊于《新作文》2009年第12期)。这个课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1.导入。出示两篇初一新生考场作文,比较两文优劣并引出描写、心理描写的意义。2.引导学生再次默读两个心理描写片段,

概念辨析: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31-33

摘要: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观点、提出主张、发表意见、显示态度以说服他人,目的的达成,建立在对事物的剖析、事理的评论上;剖析得全面、深入,评论得道理充足,观点、主张、意见、态度等就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议论文写作在提出明确的观点、摆出充分的论据以进行合理的论证中,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或考场作文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都缺乏说服力,观点含糊不清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

记叙文写作:附丽于真实的土壤34-38

摘要: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不少,其中"虚假"可谓是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问题之源、心腹之患。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已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在当代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沐浴到情感的雨露。"不要说是平时的作文,就是冠之以"优秀"的中考作文,也大量出现"虚假美文"。一、作文虚假的原因1.教师错误的指导(1)命题时常常不提供具体的"目的和对象"。

浅谈高中记叙文如何写得生动38-39

摘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反映,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非常地"难看"。理解这个"难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写的记叙文质量太差,内容上、形式上缺乏新意,千篇一律,显得很"难看";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同样题目的作文一批改可能就是几十篇,如果写得很机械、死板,自然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不少教师在阅卷时批改作文"难以卒看",基本上看看开头、结尾,对主体内容扫一眼,也就能够对文章水平判断个差不离了。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高中生要善养作文的浩然之气40-42

摘要:孟子曾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则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强调,做人要有"浩然之气",无浩然之气,人则"馁"也,也就是会疲软衰竭,而浩然之气是由正义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要有"气",

交际语境写作:指向学生的真实需要——我的一节作文指导课42-44

摘要: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争论起来面红耳赤,谈起事来眉飞色舞,但一到写文章则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最后"不知所写"。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对话,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应试。若想让学生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教师可以采取交际语境写作这一写作范式,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名师名刊助推新语文教学发展——全国第九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侧记44-44

摘要:由中国写作学会、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主办,浙师大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承办,本刊协办的第九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于2017年10月19日至22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九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堪称名师云集,名刊荟萃。共有8位大学教授、10余位各省特级教师及百余名全国各地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

诗歌意识流手法探略——以戴望舒《雨巷》为例45-48

摘要:"意识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提出的。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拼凑与连缀,而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混沌不堪的洪流,他称其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1)。詹姆斯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但他未能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要深入探究"意识流"这一心理学现象,就不能不借助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睡眠前的自由联想,

从《锦瑟》的新解看李商隐的“思”情世界48-50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翘楚,他对诗歌的发展另辟新路形成了朦胧多义的写作特色。尤其是他的抒情诗更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中《锦瑟》一诗最是难懂,而又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是作者诗歌成就的代表作,更因其是作者一生真实的写照,凝聚着诗人的血泪心声。一直以来,诗的主旨都像是一个难以解说之谜,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均未达成共识。关于首联的"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的释义,一直以来多被译为"回忆"或者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