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及体系建构——2015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3-6

摘要:在"真语文"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探析,提出从语用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定位,实现语文教育的语用学转向。以下选取三篇代表性论文,重点是从语文学科的历史追溯、语文教育的语用意涵与构建价值以及语文教育的语用体系建构方面进行评析,希望能呈现语文教学"语用学转向"的基本观点和思路。一、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启示——2015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十7-1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是一个国家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外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由它委托的机构制订的语文教育指导性文件,以规范不同性质的学校和各层次语文教育的教学方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体系等,是各国为保证语文教育的一致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推行的教育规范。国际上,

中学语文杂志名师讲坛
言语虐待的背后——《祝福》祥林嫂死因新探之二11-15

摘要:相对于人身迫害和经济剥削,对言语虐待的探讨更为困难。通常政治、经济等有形压力形成的压迫机制较为显现,施行压迫的过程可以被实录或实证;压迫造成的伤害容易被确认、被验应。而言语虐待是无形的,它主要作用于心理形成精神压制,因而藏匿得更隐蔽,研究起来便越为困难,深究言语虐待,特别是挖掘虐待背后隐藏着的特征,也越具价值。当然,这些研究本身也是可能的,因为心理压制许多是由言语操纵和高压形成的,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选点 还原 比较——例谈文本微观解读的有效路径16-18

摘要: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多有窄化理解、单一阐释的现象。如一说到卖油翁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一说行道树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说菲力普夫妇是"贪婪势利、自私冷酷",一说孔乙己就是"穷困迂腐、好吃懒做"……这种标签式的浅层次的解读,把原本色彩缤纷的主题或丰富多姿的形象阐释得呆板而无味。这种话语的专利性质,

再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萃取——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19-22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提炼得当与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混乱性、模糊性等问题的存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加之诗歌表意的多义性、表达的留白性、抒情的婉曲性、意境的蕴藉性等特点,使得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更加困难。怎样才能萃取出合适、得当的诗歌教学内容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以探讨。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黄厚江认为:"从学理层面,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陈述性内容(主要是学习的对象)和程序性内容(也可称之为活动性内容,

咬文嚼字品情思——《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漫谈22-25

摘要:教学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剪裁、人物形象与思想价值之外,狠抓语言的品味与咀嚼,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揣摩语言,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学文学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载文,文以言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之无言,一切皆空。一、品实词,知言会意,把握纲目题解《烛之武退秦师》,

谈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点与染(上)25-29

摘要:点染原是绘画术语。点,重笔勾勒,点缀景物,突出主体。染,淡笔晕染,渲染色彩,烘托环境。文学作品中的"点"是点示,点明情感、内蕴;"染"是紧承旨意,渲染烘托,铺陈景物,升华意境。画家绘画,诗人写诗,常用点染技巧。诗词绘画一经点染,便情韵悠悠,饶有神味。"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技巧也便自然被借用到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的"点",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应关注“四个文本”29-32

摘要:王荣生老师曾经说过:"‘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如果"教什么"出现了偏差,那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教"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依然用单一思维来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深度阅读须“内引”“外联”33-35

摘要: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读"占螯头,而阅读是有不同层次的,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这是相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现象而言的。所谓深度阅读,笔者认为就是让学生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闭环”模式及应用35-37

摘要:"闭环"本是一个工程术语,也叫反馈控制系统,是将系统输出量的测量值与所期望的给定值相比较,由此产生一个偏差信号,利用此偏差信号进行调节控制,使输出值尽量接近于期望值。闭环模式强调的是一种过程管控,通过"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的模式,来校正实现最终目标的一种行为。说得简单通俗一点,闭环就是一种校准纠正,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标题设计:抽取 辩证 创意37-39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遍应用,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标题精彩与否往往会成为决定一条微信或微博转发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标题的魅力就在于能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表达通篇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标题在网络媒体中所占地位及其作用已越来越不可低估。同样,随着近几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的发展趋势,标题设计的作用及价值更是不可小觑。

论说文的气场从哪来40-42

摘要:写论说文为的是阐明自己的观点,固当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不妨鼓励学生追求一下论说文的气场。古人讲气盛言宜,文章有了气场,就有了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往往能表现出很强的征服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气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中医里人练气功时在其体内外形成的气势;而百度百科则认为气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人能把握到的自然规律越多,人越顺能顺应自然规律,

说说作文指导中的“感发”42-44

摘要: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发。她认为诗歌的力量就是感发,这种感发是生生不已的,可以叫做"感发的力量"。好作品能给人感发,反过来,对生活有精细的感发,才能出文章。在作文指导中,我们缺失的正是"感发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感触,有所生发,继而传达与抒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才是作文指导的真谛所在。于的形式技法层面作无效指导,

如何把握作文写作的“道”44-46

摘要:语文教师和专家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写作训练的改进措施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写作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处理好作文训练"道"与"技"的辩证关系。一、要会"悟道"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道",

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光影和谐46-49

摘要: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为"小陈举报高速公路打电话的父亲",用"考生,你怎么看"的新颖方式命题,此后便有小道消息传播:全国卷Ⅰ今后将仍然采用同一方式命题。2015年年底至2016年高考之前,这种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风靡了语文教育界,作文指导的风向标纷纷倒向这种作文形式,不断有褒扬的词汇集到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贬抑新材料作文的文字也数见不鲜。然而,

基于古代诗歌欣赏基础上的作文教学50-51

摘要:古代诗歌欣赏和作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准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却不能把欣赏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致失去了很多基于诗歌欣赏的作文教学素材。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试着从古代诗歌欣赏入手,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有目的的学习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为文之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欣赏与写作的双丰收。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意脉、主旨及两个世界中的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文章学解读52-55

摘要:《项脊轩志》作为文言传统经典篇目,历来评价甚高,其文学价值得到了诸多肯定。不过,历来论家多从文学特征角度加以评说,对其主旨却鲜有论及。作为教材文言篇目,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均删除其论赞部分;在教学安排上,鲜有教师将论赞部分能否删除作为一个教学的问题提出并加以处理。综合起来看,《项脊轩志》所言之"志"究竟为何?教材删其论赞部分是否合适?

论《边城》中的忧伤感55-57

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描写湘西的自然风俗以及以翠翠、老船工为代表的湘西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展现出了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生活情态。但读者往往只能读懂他朴实的语言文字,却看不到这些文字下面隐藏的悲痛和忧伤。本文旨在探讨文字背后忧伤感的成因,以及这种忧伤感的文学价值。一、《边城》中"忧伤"的表层因素表层的"忧伤",是沈从文明确点出的或是从文本简单推断就感受得到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