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社
分享到:

中学语文杂志

《中学语文》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索、教学前沿、阅读教学、教学设计、鉴赏教学、作文教学、质疑问难、复习备考等。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 国际刊号:1000-419X
  • 国内刊号:42-1021/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学语文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语文教学视野的教育技术原理及其方法论

摘要: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发表,标志着世界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革命时代。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已经渗透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作为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对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系统论、语文教学信息论和语文教学控制论的研究,来展示其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
3-7

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与新课标精神及其践行路径

摘要:在现行语文课改如火如荼、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之时,重温叶圣陶的教育经典著述就显得尤为必要。
8-11
中学语文杂志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微型写作:课程,教学和教师的角度--2013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十

摘要:审视2013年语文学术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下面三篇文章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它们分别从写作课程、教学、教师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12-15

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理阐释,目标定位和课型设计--2013年度教育论著评析之十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最初出现在PISA的阅读测试中,它是文本格式的一种划分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测量学生进入各类文本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新课标”以后,由于人们对PISA测试的英文原著的接触不多,所以各种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拿图表说事上。但可喜的是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从崇拜而到反思,慢慢有接地气的感觉。
16-18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从教学内容维度构建小说教学模式的尝试--以《荷花淀》的三个教学片断为例

摘要: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小说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小说选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9-21

无预设分析:三步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摘要:高中阅读分析,常是教师一方或师生双方预先知答案。这样阅读分析会围绕着答案转,或者说所谓的分析不过是“求证”答案,师生双方自主解答的意识与能力势必有影响。如果师生都不存在持答案的“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师生双方起点相同,就更容易激发师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的作用自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学中的先知者,而是真正的同行者,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种双方不先占有答案,而需要师生共同来解析的阅读方式,不妨称之为“无预设阅读分析”。
21-23

碧海深处有珍奇--教材挖掘与教学设计价值取向例说

摘要:依据“语文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典范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花大气力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努力探求教材的教育价值,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到驾驭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23-26

外国诗歌课堂教学探析--以华兹华斯和庞德诗歌为例

摘要: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性,读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独特的审美趣味。外国诗歌本身也和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外来先进文化。
27-29

读《辛德勒名单》需要的几种心情

摘要: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人性在复苏!这样的修饰语加在《辛德勒名单》(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文之上毫不为过。然而作为教学的需要,作为一种经典范本的解读,有时并不适宜如此直奔主题,也就是说这样的修饰语如果直接提供给学生,那可能会因为学生认知转变没有如此迅速,而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与接纳。如果真是如此,那范本的价值非但体现不出来,语文学习还有可能因为这种过快转换而变得枯燥与乏味。如果将这种价值理解喻作拾级而上的过程的话,那《辛德勒名单》一文的阅读,可能需要这样的几种心情参与。
29-30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写作,一种存在表达

摘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动的过程,一种存在体验的表达,一种生命力的释放。高中生的作文应该展现一个生机勃发、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然而我们读到的常常是“正”(刻板)“大”(宏大)“光”(空洞)“明”(直白)的事件叙述,作文中生命体验的淡退,如同歌曲《存在》所述:“谁知道我们该往何处,谁知道生命沦为何物?”新课标提出高中生作文应“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我看来,课标强调的首先是“为什么写”。“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写作,既不是有待完成的表达任务;更不是应试得分的文字技巧,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一个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为生命存在去蔽并建构意义的过程。
31-33

自然如歌--多角度感悟选用身边素材

摘要: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学会选材,学会选准切入的讴歌角度来服务于主题。如下列三首歌:其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词中选用的意象主要是“蓝天”“白云”“马”“鞭”“鸟”。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表现的主题是家乡美--美在平静、美丽、祥和。其二:“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是那洁白的羊群。羊群就像白银一样,洒在草原上,真是爱煞人……”(《牧歌》)。歌词中选用的意象主要是“蓝天”“白云”“羊群”“草原”。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比喻、抒情。表现的主题是草原美--美丽如画。其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哟。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骏马,还有那姑娘,这是我的家哟。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歌词中选用的意象主要有“蓝天”“青水”“绿草”“白羊”“奔马”“姑娘”。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表现的主题是家乡美--美如天堂。这三首歌词中尽管意象重叠,但因主题不尽相同,组词方式、抒情方法、旋律都不同,因而
33-35

关注诗外之功,培育写作智慧

摘要:作文教学在当前已是举步维艰,教师们兀兀穷年所付出的,大多是低效或无效的劳动。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班级里个别“写作高手”,一般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能不令人反思:学生要写好作文,究竟靠的是什么?是不是蕴涵着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5-36

议论文横向拓展思维训练及问题举隅

摘要:一、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1年4月8日,湖北省襄阳一中学生张文驰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11年10月,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张文驰,他与福建一名4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张文驰立即签下了捐献意愿书。2012年2月初,骨髓库工作人员再次电话通知张文驰,根据患者病情,捐髓最佳时机定在3月下旬,如果错过这个时机,患者病情可能恶化。为兑现自己的承诺,及时救助这名4岁的小男孩,已经顺利通过南航招飞体检正处在高考紧张备考阶段的张文驰毫不犹豫地放下高考冲刺,上京为男孩成功捐献了50毫升造血干细胞。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时,他只是平静地说:“高考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
37-38

于细微处显传神--浅谈初中记叙文的细节写作导写实践

摘要: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下笔。即使下笔,也只能是简单叙事,记流水账,应付了事,语言缺少文采,粗糙乏味,甚至词不达意,感情虚假肤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39-40

文是似山不喜平--谈记叙文叙事结构的安排

摘要:目前高三学生写作文,多数是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的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不好记叙文,或写起来不合文体要求、不善于描写、不会安排叙事结构等,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大多选材普通、结构简单、语言贫乏。每次跟学生讲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也很想写好一篇选材新颖的文章,但是我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每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样简单而枯燥的环境下生活,哪有什么新的新颖的素材可选。”学生说的是实话。当然,普通的选材我们也可以通过结构的巧妙安排,让它变得不普通。
40-41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边城式”人生形式的归依--浅析沈从文《边城》创作中折射的人生形式

摘要: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的作品大多可以看作是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他的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其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42-44

《赤壁赋》:知识分子的道德体认与精神自慰

摘要:对苏轼进行话语解析,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风骨独在的人。这个在社会政治运作中受罪不轻的人,文字中屏蔽了所有的社会群性话语;这个“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人,言语之间几无伤怨嗟叹,更无愤恨沸腾;他不是乌托邦的,没有那么多超脱现实困境的期许和羽化成仙的梦。他的淡然,或者偶然幽默,在后人的想象里,成为一种博大的优雅。
44-47

再评《斑纹》语言的“妖艳”特色

摘要:再次执教周晓枫的《斑纹》,仍然感觉她的文字既美又难。美在“妖艳”,难亦在“妖艳”。各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手法,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纷繁的意象,大胆的修饰,奇异的想象,深厚的意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用不到的。初读颇感费力,细品却深陷其中。“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表述方式,表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思维模式的言语模式。”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