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社
分享到:

中学语文杂志

《中学语文》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索、教学前沿、阅读教学、教学设计、鉴赏教学、作文教学、质疑问难、复习备考等。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 国际刊号:1000-419X
  • 国内刊号:42-1021/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学语文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视角、融合与创造(下)——试论文本解读中对中西文艺理论的审美化用

摘要:二 如果把选择合适的视角视为文本解读的“稳境”.那么实现和作者或文本中人物生命的融合.则可以称之为“醇境”。
3-6

撇开“形式-内容”范式,如何?

摘要:语文教学对作品分析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亦是“二者并重”.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1996年,王尚文教授就提出语文教学内容“言语形式”说:①新课标实验稿颁布后“重人文”,属于“重内容”;
6-10

也谈“教什么”的哲学依据

摘要:王荣生教授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课程理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识。但在语文课堂上,即便对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却还是干差万别。从语文课程角度来说.“教什么”哲学依据应该有哪些?
10-13

在语文学习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似乎从来都不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鲜有教师会在教学目标中专门列出思维发展目标.也鲜有专家在评课时会就一堂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状况给出评价。这种现状常使我怀疑所谓的“授人以渔”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常常是一句空话——道理很简单.
13-17

支撑性的生成策略——建构“生成课堂”(5)

摘要: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有支撑性的策略。传统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再现”,而与此相关的支撑性的策略便有:使“满堂灌”的意图得以顺利贯彻的“独自”,使“满堂问”的做法得以坚决落实的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填鸭式”的行为得以有力实施的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使“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想法得以有效操作的“以练带讲”.使“线性模式”的思路得以大力推行的“多媒体技术”.等等。
18-20

从“自发”走向“自觉”——读章熊先生两篇文章的思考

摘要: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发表《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与《我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看法》①,对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了全面的回顾,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仔细研读后笔者感悟最深的是.语文教学应该从“自发”走向“自觉”,
21-24

“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一、内涵:怎样理解“生命语文”教育 (一)“生命语文”的理念内涵 “生命语文”.就是教师焕发生命意识,充分挖掘、还原、开发文本课程的丰富内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人文、多元、丰富、深刻的情感与思想的语文教育理念。它把传统意义静止的文本,看作动态、不断建构、具有生命内涵的课程:把传统意义的教学手段.
25-27

语文课程应积累文章结构摸式

摘要:探求“积累”这一概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内涵,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育回归传统”思潮的影响下,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已成为语文人的共识。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对这一概念理解不到位、或者有所偏差造成的。因此,我们现在探讨日常生活的积累和语文课程意义上的积累的异同.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28-30

挖掘文本内涵.彰显文学魅力——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的深层挖掘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入格素质。如何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30-32

“沉浸阅读”:架起通向“有效表达”的桥

摘要:我们学生中一定有这样的人:某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男孩,玩起电脑来表情生动,十分投入,跟游戏玩家谈起感受来滔滔不绝:某位学生课间阅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以致于没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沉浸”,也就是通常说的“很投入”。
32-34

留住文化的根脉——关于文言文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要: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都在“文”与“言”两端纠结,或以“言”为重.或以“文”为重.前者又常常因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被人讥为“死于章句”.后者又因架空文本、随意引申而有“废于清议”之嫌:于是便有“言文并重”之说.由此又衍生出“以文带言”“以言带文”等做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并重”时常难以兼顾.
35-36

回归阅读的本色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确是比过去活跃多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了.并且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一些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霸占了课堂上学生沉入阅读、思考的大量空间,解读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等阅读的本意几乎被冲淡殆尽。因此,让阅读教学重返正轨、回归本真已势在必行。
36-38

山离不挡云 水浅能容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浅显思考

摘要: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加强诗歌教学正当其时——高中学生正处在谈理想的年龄阶段,而诗歌往往是能够畅述理想的。但现实教学中由于应试压力的作用,诗歌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解剖式的教学,诗歌所构建出来的整体意向往往被应试这把手术刀解剖得支离破碎.
38-39

析两个“等着”

摘要:我们首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干着好的,等着1坏的;他不敢再像从前那样自信了。(老舍《骆驼祥子》)
39-39

怎一个“我”字了得——高三学生“问题作文”面面观

摘要: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无我”的现象严重突出。笔者从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梳理出学生“问题作文”种种“无我”现象,以飨读者。
40-41

事实未必胜于雄辩——也谈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使用

摘要:在议论文写作领域.“事实胜于雄辩”这一说法可谓深入人心。的确.在证明观点时。一个新颖、典型的论据.经过写作者恰当合理地使用,便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然而,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原本新颖、
42-43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

摘要: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
43-45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解析

摘要:《琵琶行》是自居易的代表作,唐宣宗李忱曾赞许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琵琶行》被选入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一般会侧重讲其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