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社
分享到:

中学语文杂志

《中学语文》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索、教学前沿、阅读教学、教学设计、鉴赏教学、作文教学、质疑问难、复习备考等。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 国际刊号:1000-419X
  • 国内刊号:42-1021/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学语文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名家论坛

语丈教育的批判与发展(下)

摘要:三、语文教育在批判中发展 1997年,《北京文学》的3篇文章引发了对社会各界语文教育的大批判.两年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闪亮登场.那场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俨然开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新课改的先声。有人质疑:“3篇文章——1场大批判——第8次课程改革”.三者之间有无必然联系?能不能说就是那场大批判触发了随之而来的语文课程改革?这样的问题,既不难回答,又不容易回答。
3-5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课程衔接的思考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对象、使命有很大差别.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母语教育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部分高中生没有升入高校.学校母语教育即到此结束.高中语文教育应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练就自学母语的能力。
6-9

透视虚无语文课程

摘要: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国家、社会、学校对课程的理解异彩纷呈。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背景下。在核心学习领域与科目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建议”.导致语文课程意识泛化.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基本文化素养教育”。但“课程不仅是以构成学科及其背景的文化领域作为基础来组织教育内容.
10-12

“语言素养”二分模式的理论建构

摘要: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总有与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其背后的学理依据在现实情境中的运行阐释总要借助相关的术语概念。无疑.理论先行是必要的,但从学理上讲.运行的理论术语必须有严谨而清晰的涵蕴,否则,无论是“理论”的运作,还是“实践”的操作,都将遭遇重重尴尬。本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就出现了这一现象.其中.在对课程目标的界定上,问题的聚焦点在——“语文素养”。
13-14
中学语文杂志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守望高考:准确定位与科学命题——2007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二

摘要:[评议论文]倪文锦《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15-17
中学语文杂志新时期语文名师教学智慧巡礼

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的文化思考——单波语文教学智慧

摘要:单波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前沿领域中探索.一直持守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注视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每一步走法。走偏了一步,或走歪了一步.他都会及时发出守护的警示.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探索的深入发展.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警醒人和富有实践智慧的引领者。他对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的文化思考以及语文课堂问题的文化反思.给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探索以深层性的文化启示。
18-21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摘要:“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22-24

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四重奏”

摘要: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24-26

文言注释需要变革——兼谈文言注重释的阐释的功能

摘要:苏教版必修三人选的两篇课文《指南录后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都是名家名篇,无论从文学还是思想上,都可以作为文言学习的典范。不过.我认为教材的选编有些失误。类似的失误.同类教材好像也“再所难免”.一直以来.都把这种失误当作小小的“瑕疵”来对待.习以为常。然而。这是否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某些普遍的深层的问题?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后发现,
26-29

构建张扬学生个性的阅读平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更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29-31

“哈姆雷特”不能成为“哈利波特”——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现象

摘要:文学作品是灵动鲜活、意蕴丰厚的.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正如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钱钟书论文学选》也曾经有这样的评述:“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入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31-33
中学语文杂志海外语文

台湾中学国文考题选登

33-33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博观约取 吐秀飘香——高中生积累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

摘要:一、积累写作材料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说,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学认为要输出信息必先输入信息。写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一种输出信息的心理活动.也必然要先输入信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正是输入信息的过程。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必然环节之一.
34-38

目标具体化——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同行都在头疼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束手无策?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这片田地里辛勤耕耘了五年.摸索了五年.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38-40

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今中外.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和训练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表达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一些科学、新颖而有效的教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笔者曾经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试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40-41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对窦娥“反抗精神”的再认识

摘要:课文《窦娥冤》(人教版第四册)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是怎样表现窦娥的心地善良的?”第二题说“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教师用书》进一步明确了“反抗精神”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说“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英勇坚强的反抗精神”,其他选本亦多持此说。然而笔者以为.给窦娥贴上“反抗精神”的标签无疑是用传统世俗的社会政治学思维解读文学作品的沿袭.是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拔高和误解。
42-43

《听听那冷雨》题旨初探

摘要:《听听那冷雨》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此文不见于入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初次被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江苏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关于此文的题旨.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听听那冷雨》(节选)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翻阅众多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学生自学用书.也都把此文的题旨定为“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而且是唯一的主题。
43-44
中学语文杂志课例反思

碰撞与反思——《道士塔》教后思考

摘要: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