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0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本刊特稿
吁请重视当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一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提纲3-5

摘要: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部分,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部分,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合探索未来语文教育发展道路的需要。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谈语文课程的价值6-7

摘要:语文课程的实质在于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它既是汉民族的母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的源流。因此,语文课程的价值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分。

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10

摘要:国家规定,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授课288节,实际上有的学校一节课也没有。

中学语文杂志名师风采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从黑格尔的比喻说开去11-13

摘要: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学科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来说。创新就意味着要破旧,因此。我认为.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来粗读了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其中引用的黑格尔关于哲学批判的比喻和孙先生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阐释.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杂志质疑问难
真有“熊抱”这个词吗?13-13

摘要:3月12日,在浙江杭州《都市快报》16版上关于明星巩俐、张艺谋等人的报道中.写道:“巩俐和张艺谋只是探着身子浅浅地握了一下手.但是却和周润发来了个夸张的熊抱。”3月13日,该报纸就刊登了读者的来电.对“熊抱”这个词提出质疑。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小说阅读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14-15

摘要:要养成小说探究阅读的习惯.必须要培养几种探究意识:

真情、真心、真意“读”出来——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教学16-16

摘要: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所以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前。笔者就确定了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力争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读出文章中的真情、真心、真意。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分析”而首先是“唤醒”17-18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不是“分析”——让学生充分地、深刻地、一致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首先是“唤醒”,即“唤醒”学生对言语文字的敏锐感觉,形成“感”的积淀,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写作角度略谈18-19

摘要:写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着眼点。明人董其昌在其《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个“点”须“四面取之”。即须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这同今天所说选角度意念是相吻合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两句诗形象贴切地说明了由于作者选取角度不同.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境界亦随之不同。角度选得是不是好.对文章能否完美、深刻地反映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谈谈在写作中。如何选好文章的角度。

作文评改:合作、开放、动态20-21

摘要:中外写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修改。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修改达到对作文技巧的领悟.所以才有“文章越改越精”之说。实践证明.有效的改是建立在对文章正确的评价的基础上的。评的恰当.改的才有效,所以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有“个性”妙文来——一篇话题作文被反复转载的奥秘探询22-23

摘要:《当鬼子撞上树桩》是一篇关于“等待”的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模拟卷中。作为考场作文,谊文却先后被《作文报》、《作文评点报》、《三峡青年》、《双语作文》、《作文导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刊载.这实属不易。作为学生临场发挥之作.该文没有生动华丽的语言,没有使用新颖的材料.也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法.但文章却令人百读不厌。不少编辑打电话询问文章的写作过程,变谈阅读的感受。那么.该文为何能被反复转载.其魅力与秘密在哪里呢?下面引用原文.并作遣当评点。

作文:请不要“拔高提纯”24-24

摘要: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盐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读《肖邦故园》中的经典名句25-25

摘要: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揭示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也意在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祖国对一个人的价值。作家以许多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内涵.试以一些经典语句作一品读。

悲凉人生中的缕缕温情——《项脊轩志》赏读26-27

摘要: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诱惑与禁止——《篱笆那边》之教学札记28-28

摘要:篱笆这边。一双渴望的眼睛;篱笆那边。一棵红甜的草莓。

中学语文杂志课例展评
《道士塔》三问——面对《道士塔》的灵魂拷问29-31

摘要: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实录32-35

摘要: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恰当借助朗读技巧在朗读中表现情感。

中学语文杂志单元教案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36-37

摘要: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以赞颂自然为主题:《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蝈蛔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体会诗歌的魅力。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激发学生的读诗减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诗”的审美意识.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