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论语文训练与伪训练3-4

摘要: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而论,老师讲文章结构要“凤头、猪肚、豹尾”,“题材要新,挖掘要深”,“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朴实、生动”等,学生记住了这些之后难道就能执笔为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光能背诵游泳动作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过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眺进江河湖海,那是十个就有十个要被淹的。同样道理,语文能力的达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训练!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就十分重视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认清语文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5-7

摘要:“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探讨得颇为热烈。在一些“新理念”以及一些新术语的介入下,一些人的观点似乎令人耳目一新。本文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权当“老生常谈”。

转变传统意识,直面课改冲击,推进课程改革7-8

摘要:推进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教师务需转变传统教学意识,关注学生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期待,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转变传统教学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常规教学为我们创设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意识,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常规教学进行认真地审读。从中把握新课程理念对常规教学的冲击点,以此为突破口,重新确立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和意识。

中学语文杂志名家讲坛
《散步》听课漫笔9-9

摘要:我听《散步》一课,大概不下十次了。我发现学生能够处在聚精会神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少年喜欢听成熟的中年人朗诵,不知是否属于牛犊恋?上海特级教师陈友勤用他那略带沙哑而富有弹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把课文送到了学生心中。他读得如此之自然,就像面对面地给孩子讲述一个发生在家里的故事。原来,友勤是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厂长、著名导演陈叙一先生的公子,耳濡目染,朗读时情感节奏都把握得很有分寸。听不出一点人工雕琢。

中学语文杂志名师风采
谈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鉴赏10-13

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璀璨夺目的明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语文课:烹调出浓郁的“语文味”14-15

摘要:从事语文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文课。语文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文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文味”?拙见以为,语文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文字、文学、文化、文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文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文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文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文味!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本多元解读的探索16-18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让问题带动思维飞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问题教学法”探索18-19

摘要: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就有。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经这样解释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如何指导在诵读过程中鉴赏文本——诵读教学举隅19-21

摘要:诵读,作为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领悟文本的内涵,学会鉴赏文本。和其它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方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出彩的诵读,同时熏陶了诵者和听者,使处于同一纸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刹那间展现出立体化的美妙空间和形象画面。掀起情感的波澜,比起无声阅读。更能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更宜引入共鸣。体验文本的情感张弛和微妙的心理变化,感受投入表达文本的愉悦。

涵泳生命的言语 张扬言语的生命21-22

摘要: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

深曲与诗美23-24

摘要:深曲,是诗歌的一条重要审美法则。寻常物景,一经审美诗行的淘洗,便觉蕴蓄深婉,意味无尽。这种深曲的诗美,来自诗语言的陌生化。请看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学语文杂志作文教学
写作规律探析24-25

摘要: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文”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文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文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中学生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及对策26-27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细节——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28-29

摘要:作家何玉茹在谈到铁凝的小说《苯花》中的细节描写时说;“我感到,只有到了事物的底部,才真正能够感知这个世界的体温和厚度,同时也真正能够抵达这个世界的彼岸。”细节是对事物底部的抵达。任何一个独特的细节。都是写作者个人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都浸透着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细节是个性品格的外显。是深刻体验的馈赠。

做人与作文互动 创新与个性并重29-30

摘要:纵观古今名作,一直重视人文精神,一直重视思想情感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表现,关注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发出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确实,一个学生只有知识只有能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居于首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一个悲观、自卑、落后、退缩、病态、懒惰的学生.怎能写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健康、自奋文章?一个心胸狭窄、思想偏激、观念片面的学生。又怎能写出开朗大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章?从这方面出发。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剖析自我,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描写方法例谈——作文教学教案30-31

摘要:很多同学一谈到写作就头痛,苦于无话可写。我在批改大家的作文时.也常常见到一些题材颇佳、立意也不错的习作。但却总给人干瘪、枯燥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善于描写就是一条。很多同学都习惯于以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以直接讲述代替人、事、物自己的表现。这样的文章难免缺乏感染力。

中学语文杂志文本解读
《项链》:走在现实与欲望边缘上的天使31-33

摘要:恩格斯在提及法国小说和德国小说时曾作过一段精辟而风趣的论述:“法国小说是天主教婚姻的镜子;德国小说是新教婚姻的镜子。在两种场合,‘他都有所得’,在德国小说中是青年得到了少女;法国小说中是丈夫得到了绿帽子。两者之中究竟谁的处境更坏,不是常常都可以弄清楚的,因此。法国资产者害怕德国小说的枯燥。正如德国的庸人害怕法国小说的‘不道德’一样”这段话中,恩格斯揭示出法国小说内容实质以及产生这种文学背后的社会审美的需求本身的低劣。而这也许是作家专注于家庭婚姻乃至两性主题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莫泊桑作品直面现实.其中以关注女性、婚姻的题材的作品居多。按照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可大致分为两类。以揭露、讽刺、以对女人道义上的批判为主的,如《巴黎市民的礼拜天》中就描写的是一对母女在星期天一到郊外就和两个年轻的水手苟合。叫家长当上了乌龟的故事。《暗示》中一个资产者的妻子临街卖弄风情。一个路人就把她当成一个妓女而占有。给自己的丈夫戴上了绿帽子。另一类,以褒扬为主。赞颂女主人公的牺牲精神。这类作品在当时也许使人觉得有些特立独行。

中学语文杂志语言万象
“丰富多彩”还是“丰富多采”33-33

摘要:我们先将《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版)“丰富多彩”一条的抄录如下: [丰富多彩]fēng fu duō cǎi形容数量大,种类多。色彩斑斓。或指作品内容充实鲜明生动。茅盾《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国的封建文人也曾写过丰富多采封建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生活。”秦牧《菊花与金鱼》:“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大多数人所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