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0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杂志本刊特稿
“语文味儿”在哪里?3-5

摘要:最近,有人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我同意这观点。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味儿”究竟在哪里?

中学语文杂志理论探索
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弊端例析5-8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新课程理念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了一片新天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问题往往与成绩相伴而生,毋庸讳言,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毛病不少,不容忽视。笔者略作归纳,认为存在着七种弊端,现分述如下,供同行和专家们讨论、指正。

中学语文杂志质疑问难
“悟言”注释商榷8-8

摘要:“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兰亭集序》里的句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给“悟言”作注:“坦诚交谈。”笔者以为此注欠妥。

中学语文杂志名师风采
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9-11

摘要:“习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句话包含了“习惯”的几个特征:第一.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养成;第二,它不能在短时间内养成,而是靠长期培养:第三,它既包括外在的行为,也包括内在的心理,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社会;第四,它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它与“方法”可说是孪生姐妹,虽然互为“另外一个”,

中学语文杂志教海拾贝
主体实践性阅读条件下文本资源的开发11-13

摘要:主体实践性阅读,是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实现的一种文本资源和生本资源的相互融合贯通的阅读。这一阅读形式,跳出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阅读鉴赏模式,而代之以完全主动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阅读鉴赏中的消极行为,使得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积极的阅读中,将自我融合到文本资源之中,形成综合运用自我的思想认知力、社会觉察力和分析判断力。

中学语文杂志学习语言
“斯”、“黑”及其他——从2004欧洲杯足球赛报道学语文14-15

摘要:2004欧洲杯足球赛以希腊队不可思议地捧走德劳内杯这一“神话”轰动世界足坛。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大量报道吸引了众多中学生的眼球。如果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这些报道中的语言现象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去开发.定会有所收获。下面举出三例.略作阐述。

不可小视的“草根”15-16

摘要:汉语中拿“草”作联想的很多,比如“草”一词旧时可指山野、民间,如草民、草贼、落草等,贬斥意味十足,现在基本不用。它还可以比喻人的弱小和不为人知,如大家耳热能详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草尚且如此,草根更微不足道。它既无花之妖娆,又无草之葱翠,当然更易联想到人的弱小低微,只是在汉语中很少拿草根这样说事。但在英文文献中,当需要表示和主流相对的组织或活动时,人们常常

中学语文杂志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17-19

摘要:小时候的风筝是春二月天空中的一朵淡墨,于我却是丧志的玩物;中年后的风筝是肃杀冬日里荡漾的蝴蝶,于我却是手中牵着的悲哀;《风筝》中的兄弟冲突给我们的儿童教育以理性的反思。义与利的天平倾斜了,是隔膜呢,还是代沟呢?《羚羊木雕》引出一串串问号。任重道远,中国男子所肩负的使命;尽孝反哺,中华民族所传承的美德;《散步》迈的步子是坚毅的。走进母爱,一朵圣洁的“金色花”相伴在妈妈的身旁,一只只小“纸船”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9-21

摘要:本单元的课文体载多样:有童话、神话、诗歌、寓言。教读这些课文,要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引导学生熟读、美读,充分利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发展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杂志阅读教学
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模糊性22-23

摘要:当我们把研读的眼光对准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充满情感张力的文学作品本身诸多的“模糊性”,如果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带着一种“模糊”的阅读心理走进作品,走近作者,更无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有效开展三维对话例说23-25

摘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是当前语文课改的重要任务。笔者就《智取生辰纲》和《失街亭》两篇文章谈谈自己所做的一点探索。

也谈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26-27

摘要: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会精心选择一个巧妙的教学切入点。钱梦龙先生说:“努力在每一篇文章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选择出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就会新颖别致,就会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发其思考,进而在轻松愉悦中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中学语文杂志教研在线
语文“生命”课堂的核心27-27

摘要:曾有人尖锐地指出,传统教学中,看起来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其实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有时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语文“生命”课堂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多彩的生命,尊重学生的需要、情感。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获得生命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杂志课文探胜
探究与创造——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28-29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采取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探究的关键是“拓展思维空间”,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本文试图对《咬文嚼字》一文来一番咬文嚼字,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

追寻真正的生活——《墙上的斑点》悟读30-31

摘要: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秘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穿透文字的表层——《〈宽容〉序言》第一节品读31-32

摘要:文章的读法,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划分。一般说来,从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锲入的深度,可分为精读和粗读。精读的方式之一是仔细品鉴;披文人情人心,可称之为品读。比较有效的品读应当做到穿透文字的表层,深入作者的情意内核。本文就算作一次品读的尝试吧。

“清高”的历史生成和时代意义——《漫话清高》品读33-34

摘要:“清高”是否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堪称中国文化的“专利”,也许还不能断言。但自古以来,“清高”的概念在蔚为大观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常成为不少处于仕途坎坷、人生低谷的人们十分向往的达成目标,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跟我们密切相关的文化概念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中国却遭遇不公正的对

一曲触痛心灵的绝响——解读《不朽的失眠》35-36

摘要:《不朽的失眠》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于1999年发表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关于张继和他的成名作《枫桥夜泊》。作者跨越了千年的时空,以丰富的想像,敷衍了诗句的由来,对一个痛苦而优秀的灵魂进行了令人叫绝的解读。作为教材,《不朽的失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