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0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学语文1-1

危险的跨越——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解魅化”3-4

摘要:也许我们太容易受矫枉难免过正和重建必先打碎的传统思维影响吧,在受过“误尽苍生”的责骂后,语文教育的传统大厦终于在由“雪化了是春天”的童话和“海归”派的新理念合制的一枚枚杀伤力很强的子弹的射杀下訇然倒塌了,语文教育从此走上了一一条艰难的重建之路。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和被灌注式的“洗脑”

高考阅读试题的改革4-6

摘要:应该说,语文高考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问题不少。我经常想,如果能够编写出一套令全体教师、学生叫好的语文试题,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但我知道,这只是幻想。

让语文成为一块美丽的鹅卵石——李仁甫简介7-7

“语文性”:一个不可失却的属性8-9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

不妨留一点“空白”——《(指南录)后序》教学偶得9-10

摘要:人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孜孜于某一境界的追求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番奇光异彩我在教学《(指南录)后序》~文第四段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试论直觉思维的培养11-12

摘要: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具体研究活动中,一般都是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趋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

引疑七法12-12

摘要: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13-14

摘要:动物——以鲜活生命的形式跻身于地球村。以生存伙伴的角色与人类并存,有了它们,天地便多了平衡与和谐。自然便多了生机与色彩,世界便多了生动与趣味。本单元收集的一组叙写动物的诗文,有温情的爱心故事,有

柳妈形象之我见15-16

摘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柳妈,在祥林嫂的一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就是,瓦解了祥林嫂对生活的信念,使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不可避免。相信这是很少人会怀疑的结论。但在对柳妈形象的具体界定上,却有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认为柳妈是“不

“重逢”中鲁侍萍心理之揣摩——《雷雨》第二幕教学一得17-18

摘要: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街亭失守:人为乎?天意乎?——读《三国演义·失街亭》18-19

摘要:高语第四册《失街亭》一文,通过对蜀魏双方争夺街亭的描写,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在军事上斗智斗勇的矛盾冲突。小说叙写生动,结构宏大,集中体现了章回小说以描写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的特点。

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读刘征《庄周买水》20-21

摘要:高中语文第二册新课文《庄周买水》,故事新说,风味独妙。虽然借古之人叙今之事并非独创,但该文凭借杂文艺术一针见血地鞭苔人事,语言简洁,切中时弊,更凶兼具小说叙述模式,可读性强,凶而不失为一则上好的佳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单元导读的提示性信息,不但短小精悍,时代感强;而且文

一个“现代农民”的写照——读高晓声《陈奂生上城》22-23

摘要:“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它以反映人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小说的核心任务则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古今中外,大凡优秀的小说,正是因为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而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主题中,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语文教学中着眼“鉴赏典型

形为心役的感召——解读《归去来兮辞》24-25

摘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看来,这位靖节先生在辞官之前,还是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终于发现,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心灵受形体的役使。于是下定决心,不怕贫穷,排除疑虑,去归隐山林。

黄河九曲东人海——使动用法课堂答疑实录25-26

摘要: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谈谈古汉语中的“二”、“贰”、“两”、“再”27-28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浅淡语言的隐含信息28-29

摘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能力,必须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隐含信息,领悟语言的内在蕴涵,探究其中丰富的表观力,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