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s

  • 11-3996/S 国内刊号
  • 1008-505X 国际刊号
  • 3.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4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述、研究简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畜禽粪尿中养分资源数量及利用潜力1131-1148

摘要:【目的】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理清中国畜禽粪尿资源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对畜禽粪尿资源充分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方法】以中国主要畜禽种类役用牛、肉牛、奶牛、羊(山羊和绵羊)、马、驴、骡、猪(育肥猪和母猪)、兔和家禽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花生、油菜和棉花。通过查阅中国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5年中国畜禽粪尿资源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进行估算,同时对各地区不同作物最佳施肥量进行统计,分析畜禽粪尿不同比例还田下氮、磷、钾输入量分别占化肥用量百分比。【结果】2015年中国畜禽粪尿数量31.584亿t,氮(N)、磷(P2O5)、钾(K2O)养分资源总量分别达到1478.0万t、901.0万t和1453.9万t,其畜禽粪尿数量以猪最大,其次为肉牛和奶牛,分别占总量的36.8%(猪)、24.8%(肉牛)和9.9%(奶牛),粪尿总养分量以猪最大,其次为肉牛和羊,分别占总量28.2%(猪)、22.8%(肉牛)和15.0%(羊)。粪尿数量和养分资源量以西南和华北地区最多,粪尿数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2.3%和21.5%,养分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3%和21.9%,省市之间以四川、河南和山东最多。畜禽粪尿全量还田其养分输入量分别为811.8万t(N)、856.6万t(P2O5)和849.5万t(K2O),分别占化肥用量的37.3%(N)、87.6%(P2O5)和65.9%(K2O)。【结论】中国畜禽粪尿数量及其养分资源量依然巨大,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充分利用畜禽粪尿养分资源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畜禽粪尿全量还田下理论上氮、磷、钾施用量可以减少37.3%、87.6%和65.9%。

两个玉米品种灌浆期叶片氮转移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1149-1157

垄覆沟播及施肥位置优化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1158-1168

摘要:【目的】保水栽培与养分管理是旱地农业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多集中于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而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探讨了垄覆沟播及施肥位置优化对旱地小麦种植效益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在增产的基础上增收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3—2014年(平水年)、2014—2015年(丰水年)和2015—2016年(欠水年),连续3年在黄土高原中部的典型雨养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传统平作(平作不覆膜+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沟内播种+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沟内播种+定位施肥)3种栽培模式。调查分析了冬小麦种植效益、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养分收获指数、养分吸收效率、肥料偏生产力和养分生理效率及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结果】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平水年和欠水年,垄覆沟播的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但经济效益和成本收益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无显著变化。膜侧施肥在平水年和欠水年显著提高种植效益,3年平均经济效益和成本收益率较传统平作分别提高23.4%和9.1%,较垄覆沟播提高21.5%和14.6%。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不利于拔节后地上部氮磷钾吸收,从而使氮磷钾吸收效率无显著变化,但3年平均氮生理效率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7%、7.1%、8.1%和6.7%,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降低8.7%。膜侧施肥较传统平作能在保持氮磷钾收获指数、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稳定的基础上,使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8.4%、22.1%和16.4%,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16.0%、16.8%和15.6%。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磷钾吸收量以及成熟期秸秆和籽粒的氮磷钾分配量,从而使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0.8%、18.0%和12.1%,氮磷钾肥偏生产�

小麦玉米一体化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1169-1177

摘要:【目的】综合研究氮肥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作物体系中的氮素平衡,始终是评价氮肥合理施用与否的关键。本试验在小麦、玉米一体化施氮肥条件下研究了周年氮肥用量及其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小麦品种新麦21和宛麦20,裂区设小麦–玉米两熟制周年3个氮肥用量300、450和600 kg/hm2,次裂区设小麦、玉米作物间3个氮肥分配比例4∶6、5∶5、6∶4,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0—100 cm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结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对两个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新麦21在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6∶4和年施氮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时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宛麦20在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6∶4时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年氮肥用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和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5∶5时全年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成穗数对新麦21产量影响最大,穗粒数对宛麦20产量影响最大。新麦21、宛麦20氮肥利用率最佳的处理分别为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5∶5和年施氮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年氮肥用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时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不明显;除年氮肥用量300 kg/hm2处理,其他处理土层硝态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综合考虑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肥450 kg/hm2,小麦、玉米为5∶5分配比例有利于作物全年高产高效。

结合SPA和PLS法提高冬小麦冠层全氮高光谱估算的精确度1178-1184

摘要:【目的】冠层高光谱全波段信息可以在小麦拔节期快速无损地估算叶片的氮含量。本研究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和偏最小二乘(PLS)技术,筛选了冬小麦拔节期冠层光谱对叶片氮含量的敏感特征波段,以期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氮素含量的遥感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陕西关中地区2015—2016年冬小麦小区试验为基础,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冬小麦叶片全氮含量的冠层光谱敏感波段,并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建立基于敏感特征波段的冬小麦拔节期叶片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SPA算法从冬小麦338~2510 nm的冠层光谱中优选出了1985 nm、2474 nm、1751 nm、1916 nm、2507 nm、1955 nm、2465 nm和344 nm共计8个叶片全氮含量的敏感特征波段,波段数目下降了98.9%,有效降低了光谱信息的冗余;基于敏感特征波段构建的叶片氮含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2和0.28,模型验证方程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4和0.21,模型的相对预测偏差大于2,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与常用植被指数的叶片氮含量估算模型相比,连续投影算法(SPA)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的叶片氮含量估算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强,可以作为冬小麦拔节期叶片氮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方法。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1185-1193

摘要:【目的】氮能够促进冬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及在籽粒中的积累。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锌的可能机制,为合理施用氮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试材进行了根箱培养试验。分别设置三个氮水平(0、0.2和0.4 g/kg)和两个锌水平(0和10 mg/kg),分析了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pH以及六种锌形态含量。【结果】氮锌配施(N0.2Zn10和N0.4Zn1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和锌含量。在不施锌(Zn0)条件下,N0.4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在Zn1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有效锌含量,却提高了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无论施锌与否,N0.4和N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的pH,但对非根际土壤的pH影响不大。在Zn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交换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及非根际土氧化物结合态锌含量,提高了非根际土交换态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在Zn1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交换态锌、非根际土松结有机态和紧结有机态锌及根际土残渣态锌含量,降低了根际土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锌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结论】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锌含量,促进冬小麦锌的吸收,可能是由于氮锌配施与冬小麦根系共同作用降低了根际土壤pH,促进土壤中锌从松结有机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交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锌的有效性。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对玉米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1194-1204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对大田玉米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探索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方法】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质地为壤土,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了3种氮肥类型为尿素(U)、缓释氮肥(S)、尿素和缓释氮肥以3∶7比例掺混(SU);4个施氮(N)水平为9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共13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玉米的产量和生理指标进行观测,并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的玉米生长后期叶绿素总量最大值分别比尿素(U)处理和缓释氮肥(S)处理最大值提高7.7%和1.3%。各生育期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N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高于其他处理6.9%~88.6%和3.4%~90.3%。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N3处理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达最大,分别为156.0 kg/hm2和79.7 kg/hm2,高于其他处理8.1%~67.3%和6.2%~54.1%。尿素(U)N3处理与缓释氮肥(S)N2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差异;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在N3施氮量下,产量达到最高为6200.4 kg/hm2,比尿素(U)N3处理和缓释氮肥(S)N2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0.7%和19.8%。与单施尿素(U)和缓释氮肥(S)处理相比,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能充分利用0—40 cm土层养分,减少土壤氮素向更深土层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结论】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是提高试验区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促进氮素吸收,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失的最佳施肥管理模式。

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还田对土壤酸度和交换性能的影响1205-1213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连续4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比较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与等量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酸度及交换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酸化改良及秸秆、生物炭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所玉米渗滤池微区定位试验为基础,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单施生物炭(C)、生物炭+NPK(CNPK)、单施秸秆(S)、秸秆+NPK(SNPK)。其中NPK、CNPK和SNPK处理养分投入总量相等,均为N 225 kg/hm2、P2O5 112.5 kg/hm2和K2O 112.5 kg/hm2,S处理秸秆施用量为4500 kg/hm2,单施生物炭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1500 kg/hm2。应用化学分析法对土壤活性酸、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经过连续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施用生物炭及秸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铝含量,但各处理间交换性H+含量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试验前土壤(pH 6.05),单施生物炭和单施秸秆处理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55和0.45个单位。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CNPK和SNPK处理较试验前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31和0.13个单位,且CNPK处理显著高于SNPK,但二者之间对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同时各处理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均显著高于CK,单独施用生物炭对提高土壤盐基总量、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施用秸秆。在等秸秆量与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及秸秆直接还田较不施肥对照分别使交换性盐基总量提高了17.6%和15.1%,且秸秆炭化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的效果显著优于秸秆直接还田。与CK处理相比,C、CNPK、S和SNPK处理分别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了1.68、2.52、1.53、2.30 cmol/kg,其中以CNPK处理效果最佳。【结论】在等秸秆量�

生物炭配施氮肥改善表层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研究1214-1226

生物质炭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持续效应1227-1236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及设施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1237-1244

摘要:【目的】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蔬菜生产国,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温室设施栽培中土壤次生盐渍化、蔬菜品质降低及作物减产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生物质炭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中,分析其对蔬菜生长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从而探索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也为生物质炭在大棚蔬菜栽培中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温室大棚西芹和茄子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5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分别为0、20、40、80和160 t/hm2,依次记为B0、B20、B40、B80和B160处理。分析了蔬菜产量、西芹植株硝酸盐含量、茄子维生素C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与B0相比,B20和B160处理能够提高西芹产量,增产幅度分别达31.6%和30.3%,B40和B80处理对西芹产量无显著影响;B20处理对西芹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影响,B40、B80和B160处理显著降低了西芹植株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分别达37.0%、37.2%和49.1%,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质炭对茄子产量、茄子维生素C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当施用量达160 t/hm2时,反而抑制了茄子果实氮、磷养分积累。与B0相比,施用生物质炭有效增加了西芹收获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其中,B80和B160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95.8%和196.2%;茄子收获后,B160处理土壤速效钾增加幅度达165.5%。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即对西芹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却降低了茄子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中,B40、B80和B160处理降低幅度分别达11.7%、10.0%和20.3%。经济效益分析表明,B20处理温室大棚经济收益最高,与B0相比纯收入增加9.4%;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多,肥料投入成本加大,B160处理收益最低

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包膜尿素制备及其性能1245-1254

摘要:【目的】生物炭作为肥料包膜支撑材料既能增强膜材料的性能,又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通过向水基共聚物中添加不同用量及粒级的生物炭来制备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包膜材料及包膜尿素,并研究所制备的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膜材料性能及其制成的包膜尿素表面微观结构特性、缓释效果,获得环境友好、价格相对低廉的水基共聚物–生物炭膜材料的最佳配比。以期为环境友好、养分缓释效果好的包膜缓释肥料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VA、PVP和玉米秸秆基生物炭为供试材料,采用有机聚合方法制备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膜材料。通过对其吸水率、渗透率、降解特性的研究明确包膜材料各组分适宜配比,以及制备缓释效果好的包膜尿素并研究其表面微观结构特性。同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以此膜材料为基础制备的包膜尿素在比常规施氮量减少20%情况下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后制备的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包膜材料A1B1C1、A1B2C2、A3B2C1的吸水率与同水平水基共聚物膜材料相比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5.3%、37.3%、26.7%。通过对处理A1B1C1、A1B2C2、A3B2C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水基共聚物浓度为6.0%、生物炭用量为3.0%、粒级为0.250~0.150 mm时制备的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包膜材料(A1B1C1)有着相对较低的铵的渗透率及水的渗透率,在培养前期有着较低的质量损失率,但在45 d后质量损失率则相对较高,有利于前期养分的缓慢释放及后期膜材料的快速降解。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膜材料(A1B1C1)在埋土培养后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并且组织更加松散;以水基共聚物–生物炭复合膜材料(A1B1C1)为基础制备的包膜尿素CB包膜层上则有着大小不一的孔隙,有包膜物质渗透到�

滴施酸性有机肥浸提液对棉田土壤养分活化和利用效率的影响1255-1265

摘要:【目的】随着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的应用,新疆棉花生产化肥投入量大大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降低。本研究探索用磷酸和硝酸浸提有机肥养分,利用酸性有机肥浸提液替代部分化肥的效果,为增加有机肥施用提供途径。【方法】以腐熟鸡粪有机肥为原料,在塑料桶内,分别用pH为1的硝酸和磷酸,按照浸提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比为5∶1进行浸提,恒温箱内保持25℃恒温,每8小时搅拌一次,浸提持续2天。浸提结束后用0.038 mm尼龙网过滤,滤液用于滴灌施肥。以不施肥、施用常规化肥和硝酸有机肥浸提液作对照(代号依次为CK、CK1和NAE-CK);设置有机肥浸提液替代全量的磷肥、2/3磷肥和1/3磷肥三个替代量,施肥量分别为4950 L/hm2、3300 L/hm2、1650 L/hm2(代号:PAE、2/3PAE、1/3PAE);再以pH为1的硝酸和磷酸为对照(HNCK、HP-CK),所有施肥处理以化肥补足至总养分量一致。分别在第五次施肥后5天(花铃期),第八次施肥后10天(吐絮期),在距滴灌带滴头处(0 cm)以及距离滴头15 cm和30 cm处,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有效养分含量。棉花成熟后每小区取植株3株,测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以实收产量计产。【结果】1)施用两种有机肥浸提液与施用硝酸和磷酸浸提剂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4%~16.8%,而单施对应的酸性浸提剂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降低10.2%~25.5%。2)酸性有机肥浸提液代替部分化肥较常规施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水平0—30 cm与垂直0—60 cm范围内氮、磷、钾有效养分的含量,尤其对0—20 cm土壤的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增加了作物对其吸收量。1/3磷肥替代量处理对土壤养分最高提升6.3%,但差异不显著;2/3磷肥替代量和替代全部磷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别最高提升35.3%和58.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3)磷酸有

有机物料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的培肥改良效果1266-1275

连续施用无害化污泥堆肥对沙质潮土肥力的影响1276-1284

高锰酸钾消毒后增施木霉菌肥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及再植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1285-1293

摘要:【目的】研究了连作苹果园土壤经高锰酸钾处理后增施木霉菌肥对连作土壤再植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减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以盆栽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以27年老龄苹果园土壤为对照(CK),设置木霉菌肥处理(T1)、高锰酸钾消毒处理(T2)以及高锰酸钾和木霉菌肥联用处理(T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等技术研究了各处理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同时对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理特征、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木霉菌肥处理(T1)、高锰酸钾处理(T2)以及两者的联用处理(T3)均能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其中以两者联用处理(T3)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9月份取样分析结果表明,T3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34.0%、30.9%、34.9%、33.7%,比T2处理提高了22.5%、23.0%、21.7%、17.3%。同时T3处理平邑甜茶幼苗的根呼吸速率、SOD、POD、CAT活性、光合作用强度相比T1、T2处理也有了显著提高。此外,T3处理还更好地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环境,具体表现为T3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基因拷贝数分别较CK降低了69.7%、64.4%,明显优于T2处理的50.0%、49.7%以及T1处理的29.8%、29.3%。T-RFLP图谱的主成分分析(PCA)发现,T3处理最大程度地改变了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更有利于减轻苹果连作障碍。【结论】高锰酸钾与木霉菌肥联用能更好地降低苹果连作土壤中致病真菌数量,改变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提高平邑甜茶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

不同聚合度和聚合率的聚磷酸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与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1294-1302

摘要:【目的】聚合度和聚合率是影响聚合态磷肥肥效的关键指标,本研究旨在明确聚合度和聚合率对聚磷酸盐在土壤中的转化、土壤磷有效性及磷肥肥效的影响。【方法】以灌耕灰漠土为供试土壤,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盆栽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施磷肥(CK);磷酸二氢铵(MAP);聚合度和聚合率不同的3种聚磷酸铵磷肥平均聚合度3,聚合率40%(APP-3-40%);平均聚合度3,聚合率90%(APP-3-90%);平均聚合度2.7,聚合率90%(APP-2.7-90%)。除对照不施磷肥外,每钵(7kg土)施N 2.4 g、P2O5 1.1 g、K2O 0.7 g。于播种后第10、20、30、40、50、60、70、80、90 d采集土样,测定土壤水溶性磷和Olsen-P。并于第90 d测定土壤全磷,土壤有效态Fe、Mn、Zn含量和磷分级(Guppy法)。分别于播种后第45和90 d取玉米植株样品,测定玉米干物质,含磷量与微量元素Fe、Mn与Zn含量。【结果】与MAP处理相比,不同聚合度与聚合率的聚磷酸磷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聚合度均为3时,APP-3-90%处理土壤水溶性磷与有效磷比APP-3-40%分别提高了15.7%与7.9%,土壤Resin-P与NaHCO3-P分别提高了38.0%与22.8%,HCl-P则降低了6.2%。聚合率均为90%时,APP-3-9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比APP-2.7-90%提高了5.0%,Resin-P与NaHCO3-P分别提高了75.1%与34.2%,HCl-P降低了12.0%,APP-3-90%的玉米干物质与吸磷量比APP-2.7-90%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4.3%与4.5%,聚合度相同的APP-3-90%与APP-3-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聚磷酸磷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量元素(Fe、Mn、Zn)的有效性。在相同聚合率(90%)下,APP-3-90%处理的土壤有效Fe、Mn和Zn含量比APP-2.7-90%分别提高了5.7%、8.4%与29.9%。在相同聚合度(n=3)下,APP-3-90%处理的土壤有效Fe和Zn含量比APP-3-40%分别提高了3.0%和29.0%。在相同聚合率(90%)下,APP-3-90%处理玉米的Fe和Zn吸收量比APP-2.7-90%分别提高了5.7%和19.5%,不同聚合率处理�

不同基因型棉花根系对局部供磷的响应特征1303-1312

摘要:【目的】养分异质性存在于自然土壤或农田土壤,探讨不同基因型棉花根系对异质性养分的响应,对提高棉花磷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试验在土培条件下,设磷均质供应和磷局部供应两种供磷方式,根箱自上而下分为三层(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下层40—60 cm)。磷均质供应方式下根箱每一层的磷肥用量均为P2O5 100 mg/kg,磷局部供应方式下磷肥用量为P2O5 300 mg/kg,全部集中施在中层(20—40 cm),上下两层均不施磷,两种供磷方式下氮钾肥均按N 150 mg/kg和K2O 5 mg/kg均匀加入至根箱各层(施钾量按75 k g/h m 2计算),利用根箱分层研究2种基因型棉花根系对局部供磷(2 0—4 0 c m)响应的差异。【结果】局部供磷能显著改变棉花的根系形态,磷低效基因型‘新陆早13号’和磷高效基因型‘新陆早19号’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比根长、中层细根长度分别增加了38.0%、41.9%、97.6%、27.3%、35.9%和34.5%、21.7%、39.0%、22.5%、42.8%。棉花对局部供磷的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磷高效基因型‘新陆早19号’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比根长、中层细根长度均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新陆早13号’,分别是磷低效基因型‘新陆早13号’的1.23、1.31、1.73、1.07、1.30倍。主成分分析表明,棉花根系的可塑性主要受养分供应方式影响,而根系的基本构架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总根长、中层(20—40 cm)细根(0—0.4 mm)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的VIP值超过1,对地上磷吸收起着明显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层(20—40 cm)细根(0—0.4 mm)长度10%的增加量可以引起地上部磷吸收2.33%的增加,即中层(20—40 cm)细根(0—0.4 mm)长度对植株磷吸收的贡献最大。【结论】在局部供磷区,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高效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