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外建筑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 43-1255/TU 国内刊号
  • 1008-0422 国际刊号
  • 0.5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外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外建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长沙经典建筑、刊首语、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红色建筑篇、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历史建筑篇、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现代建筑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史论

中外建筑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外建筑杂志卷首语
乡村振兴——建筑人才1-1

摘要:乡村是我国乡土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几千年来,乡村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乡村构建形成了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并代代传承久远悠长的民族历史。

中外建筑杂志视点
绿色希望金色理想百年沉淀与时俱进——白云山下珠江水畔的华南农业大学10-16

摘要:1前言羊城广州地处中国东南部,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带,其重要水系为珠江,孕育着广州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凝聚浓厚的水文化;广州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浓厚,是现代与历史融合的一座魅力都市。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正是位于羊城白云山下珠江水畔的一座百年高校,本文所讲述的华南农业大学具体所指天河区的五山校区,占地面积294hm^2,校园内充满了景观、建筑和文化的特色美。

中外建筑杂志游踪
德国传统木桁架民居建筑17-19

摘要:到德国旅游,一座座美观的古城堡和大教堂令人赏心悦目,而坚固别致的木结构传统民居建筑,更让人叹为观止。在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好像是花格子的老房子。粗粗望过去,还以为那些木格子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不然。这些裸露在外墙的木架构件或纷繁复杂的几何图案,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木架的重要作用在于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它就好像是人的骨骼,在支撑着整个身体,使人可以行走站立。

中外建筑杂志建筑师手记
资源循环代谢的“浮动社区”——解析荷兰“洁舟”生态社区20-24

摘要:1背景地处西欧的荷兰是一个国土匮乏且低洼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土地不足和海平面上升等困扰,因而也积累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除了举世闻名的围海造田工程之外,荷兰人还另有高招来寻求现存土地之外的空间。他们不再一味地与水抗衡,而是选择与水共生、在水上生活,这就形成了荷兰常见的"船屋"。最初的船屋多为临时建筑,主要为低收入阶层提供遮风避雨的空间。

中外建筑杂志观点
北京明清故宫古建筑雀替的特征分析25-32

摘要:论文以中国古建筑中的雀替这一单独的木构件为题,立足于现存的雀替实物,以北京明清时期故宫古建筑上的雀替为主要参考依据,将各式雀替归纳与梳理,从雀替的外型直至雀替的尺寸逐一详述总结并得出研究成果。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叙述了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中国古建筑雀替的发展,较完整地阐述了雀替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发展。第三章为中国古建筑明清时期雀替的分类,从中国现存的雀替着手,总结归纳了雀替的种类。第四章为北京故宫古建筑雀替的形制与做法研究。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官式制度最工整最精华的体现者,因此本人选择了以北京故宫建筑群的雀替为实例进行研究。

美国城市复兴的历史考察--以匹兹堡为例33-36

摘要:匹兹堡复兴是美国城市复兴实践中的经典成功案例,本文首先全面考察了匹兹堡的城市发展历史,然后详细分析了匹兹堡“一次复兴”和“二次复兴”的历程和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资源型和工业型为特征的城市来说转型和复兴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保护城市建筑遗产的重要意义,同时研究国外城市复兴案例对于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勾蓝瑶寨盘王庙场所精神解读37-39

摘要:瑶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全国范围有着广泛的分布。瑶人每逢过山迁徙必带盘王的像,每落一处,必立盘王庙,以纪念先祖。盘王庙作为盘王的家、瑶族人民的寄托,不仅承载着瑶族的精神文明,也是瑶族人民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但种种原因之下,人们对于盘王庙的认识十分有限,本文基于建筑现象学,根据诺伯舒兹的场所理论,从盘王庙场地构成入手,分析盘王庙场所构成,对勾蓝瑶寨盘王庙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期更全面的认识盘王庙并为盘王庙的的保护、修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虚拟现实建筑场景中距离认知还原度研究40-43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臻成熟与普及,在建筑设计等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和感知未建成空间的机会,使设计实现在虚拟空间中。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对空间尺度的还原度会影响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感知,进而影响设计效果。本研究以Oculus Rift DK2虚拟现实设备为平台,建立室内空间虚拟场景并与现实场景进行对比试验,收集被试在两种场景中水平距离判断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距离判断的差异性,提出建筑场景距离感知优化方法及修正公式。

不同材料建筑表皮在建筑立面的表现力43-46

摘要:建筑表皮是人们通过视觉感受到的建筑最表层,是建筑形式的重要载体,别具一格的表皮设计让一栋建筑独具特色,其艺术价值得以提升。建筑表皮是建筑本身除结构之外重要的围护构件,作为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过渡介质,它为建筑构件提供保护,界定室内与室外并创造隐私空间。传统观点要求一座建筑的外观应当与其功能协调统一,近年来这种观点逐渐被淡化,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建筑表皮和主体结构逐渐分离开来,变成一种幕帘、成为纯粹的表皮,其构成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浅议空间半自主性进阶体系47-48

摘要:本文分别从建筑和城市的角度进阶了空间半自主性的解释性体系,并依循相对性空间逻辑佐证了城市与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的同构关系,提炼出城市与建筑关于半自主性的原生意义,为人们对于空间的再认识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某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技术研究49-50

摘要:正确处理好不可移动文物与现代基本建设之间的关系,对既存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不仅可以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同时还能将当地城市建设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以弥勒市人民医院建设项目为例,对弥勒市重点文物“魁星阁”的适应性再利用及保护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

未来建筑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1-53

摘要:建筑形态是建筑设计师们追求创新和变革的起点,在不同时期均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基于当前我国建筑形态的现状,文章对未来建筑形态等相关概念作了简要概述,分析了未来建筑形态的发展趋势,并探究了其影响因素,最后列举讲解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猜想,以为未来建筑形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绿色建筑中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探析53-5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传统的经济、实用、美观的要求逐渐向绿色建筑的要求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逐渐被社会认可并实施。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开发商、建筑设计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沙市地下车库氡污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55-58

摘要:氡及其子体污染是地下建筑内部空气质量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长沙市不同场所地下车库空气中氡浓度水平的测量与分析,总结出了长沙市地下车库空气中氡污染的现状及规律特点,认为地下车库空气中氡浓度与地下车库的通风情况关系密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地下车库氡含量的意见和措施。

大数据视角下的长沙市职住关系探究59-62

摘要:为探究大中城市职住关系,本文基于大数据的视角,以长沙市为例,结合GIS技术构建职住指数测算及验证方法,最终得出职住平衡分区及其适宜规模,并对长沙市职住平衡提出建设性对策,为我国大中城市的职住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湖南地域文脉传承视角的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62-64

摘要:分析当下乡土建筑保护更新中的地域文脉丢失危机,通过文献综述进行湖南传统地域文脉的构成分析和传承价值,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以原址保护、易地迁移、改造修复阐述乡土建筑的保护策略,从解构与重构、抽象与隐喻、适应与协调的角度表达乡土建筑的更新模式,意图在于引起对传统地域文脉传承的重视,为当代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寻求新的设计方法。

湖南通道县芋头侗寨内部空间形态研究湖南通道县芋头侗寨内部空间形态研究65-68

摘要:侗族聚落的内部空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本文以具有“侗寨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湖南省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到局部、由面至点,对芋头侗寨的内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依次分析芋头侗寨的空间形态成因、街巷空间、水空间及公共空间,梳理其形制和特点,以期发掘芋头侗寨内部空间内在规律性及其营造意匠。

基于SBE法的桂阳县乡村景观美学评价69-71

摘要:以桂阳县乡村景观为对象,采集8个乡村典型样地的72张景观类型样本照片,通过SBE评价法得出桂阳县乡村景观美学价值。结果表明,桂阳县乡村景观美景度值为1.98,公众对该县乡村的景观质量反应良好;从不同景观类型分析,桂阳县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从不同景观要素分析,桂阳县乡村建筑景观美学价值最高,设施景观反应值最低。桂阳县各乡村之间存在的景观美学差异性,为桂阳县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景观资源上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