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外建筑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 43-1255/TU 国内刊号
  • 1008-0422 国际刊号
  • 0.5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外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外建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长沙经典建筑、刊首语、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红色建筑篇、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历史建筑篇、专题:长沙经典建筑_现代建筑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史论

中外建筑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外建筑杂志主编语
“快”语1-1

摘要:达尔文告诉我们:人从何处来。而谁能告诉我们:人往何处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的力量擎起20世纪的辉煌:新世纪人类更高歌猛进,中国在为这场速度之役领跑。

中外建筑杂志视点
行进之城,广州10-21

摘要:赵红红:今天的论坛是关于深圳双年展的系列活动,叫做“城市串门”活动,这个活动除了在深圳开展之外,在北京,香港,上海,西安等地也都有开展,各地的高校,专家,学者都有参加这些论坛。这次活动也是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受双年展主委会和《中外建筑》委托来办的,我们主要邀请了广州地区的一些建筑师,还有规划师,景观师等。今天的主题是“城市建筑进行时”。

为未来思考“城市再生”——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下)22-24

摘要:说它是一个艺术展览,它却充满了学术批判的气息;说它有做成“文献展”的野心,它又始终呈现出一种与大众对话的诚意、与城市生活互动的姿态;说它平民化,深圳市的正、副市长亲自到现场为它揭幕;说它高调,开幕式竟然设在深圳华侨城露天的制造业厂区内,所有场馆的标记和装饰就在旧工厂灰迹班驳的墙体、玻璃上粗糙地张贴;说它是一种理性的宣言,它也提供了许多直观的视觉装置和富有趣味的游戏;

想象一种可以“吹”、“化”的建筑——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马清运专访25-25

摘要:问:能否介绍一下您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题——“城市的过期和再生”?

中外建筑杂志作品
建筑,在历史中怦然心动26-26

摘要:建筑与其他艺术相比而言是有其限制性的:时代、结构、材料、功能与空间。一件作品在繁忙的号子声中建成,用心而做的建筑充满灵性。当尘埃落定,阳光下洒出它的阴影,一座建筑物成为奉献给建筑艺术神灵的祭品。物质将光阴渐渐耗尽。如果有那么一座老的建筑,结构足够的坚固,历史足够的醇厚,时间的馈赠不曾吝啬,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灵魂蜕变的模样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Het Ketelhuis:一个被遗弃的电影舞台道具27-34

摘要:当你走过Ketelhuis西岸的窗户时,你可能会不经意被那些木条制的东西吸引。Ketelhuis是一个被改造过的汽锅房,它的前身是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煤气工厂。它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的内部显得笨重,它在楼中矗立,四周都不靠墙。剧院的一楼是两个50座的电影席,2楼是一个143座的音乐厅,两层之间以独立的钢制楼梯相连。

莱比锡火车总站的改造与现代化35-38

摘要:历史悠久的莱比锡火车站建于1907年,由来自“客运火车站和终端火车站”比赛的建筑师Lossow和Kühne作图规划。它是莱比锡最重要的建筑之一。1915年落成时它是欧洲最大的火车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轰炸毁坏得非常厉害,在1948年进行了重建,1965年完工。

CATOLICA建筑学院39-43

摘要:我们接手一座90年代早期建筑的改建设计。对整幢大楼提供残疾者通道,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在大楼的一头容纳一些办公室,拆除一些非法规划,我们有每平方米100美元报酬和3个月时间。

普林斯堡中心44-49

摘要:普林斯堡商业中心是由马德里市中心繁华地带一所古老的公交站改建而成,这里已成为新的城市交通和商业聚集地。地处两条地铁线和一条区域铁路线交汇处,同时马德里最大的公交站也位于基地内。阶段性的设计确保了所有的公交线路在10219平方英尺地标建筑的施工期间仍能通车。新颖的玻璃节点结构为中心形成了风格优雅的入口,使游客在经过改建的车站内体验高品质的购物享受,或在新建的裙楼内观看电影享受美食。

建筑之心(旧建筑改造随想)50-50

摘要: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些最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和童年的生活有关。北京的孩子,可能会记得自家的四合院,门前那一棵大槐树;上海的孩子可能会记得在弄堂里玩耍的是隔壁小伙伴家的石库门;乡下的孩子会记得门前的小河淌水,后山的桃花满坞。而在我的记忆里面,夏夜有满天的星斗,比星光更明亮的是矿区高大的厂房里和塔架上闪耀的灯光;学校教室外的走廊、

中外建筑杂志游踪
御风而行51-51

摘要:我和你一样,都没有翅膀。 但我要带着你飞,御着风。 让我们从南中国五十年不遇的浩雪冻雨中起飞,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拍浪翱翔,飞过赤道时请向严寒挥手道别。前方!神奇的非洲大陆就在前方!降落时你是否会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在这原始的茅棚聚落,祖先们正列队等候子孙后辈回家?

非洲茅栅——人类原始建筑的最初表象52-59

摘要:2004年4月~2007年3月,我作为一个农业技术专家,受中国政府和国际粮农组织(FAO)的派遣,到非洲的尼日利亚(Nigeria)参加‘南南合作’,执行FAO的粮食安全计划。在工作之余拍摄了大量的当地原住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原始民居等方面的照片。

蓝色伊斯坦布尔——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明珠60-69

摘要:如果说土耳其是伸入到欧洲的一个马头,伊斯坦布尔就是这个马头上的眼睛。她矗立在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上,像一个动情的少女,用深情的目光,一只眼看着亚洲,一只眼看着欧洲,在亚欧大陆之间静静地汲取着东方与西方的文明。

欧风随笔(二)70-73

摘要:罗马,这个昔日世界的中心,他曾拥有的辉煌非金色莫属。在我踏上罗马土地的刹那,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压上心头。曾经对巴黎的老街老巷感慨万千的我站在古迹随处可见的罗马街头,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说在巴黎感受到的是人类的文明,在罗马你却能体会到时空的永恒。罗马散布着许多公元前的建筑遗迹,它们陷落在汽车穿梭的现代城市网络中。由于风化与沉积的作用,

中外建筑杂志观点
阅读王澍74-76

摘要: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建筑表情在黑白昼夜间的转换77-80

摘要: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建筑,自古以来就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价值。建筑通过自身表情向外界传递信息,体现了建筑的精神价值,同时建筑的表情是由建筑固有的情感所决定的。建筑的情感不会因为黑白昼夜的交替而变化,所以,建筑的表情也应该遵循这种统一的法则;即建筑表情应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本文针对这一原则,以拟人的手法详尽地阐述了建筑如何分别在白天和黑夜进行传情的若干手法,并且阐述了建筑表情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昼夜之间实现相互转换的:文章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用我们身边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明晰的思路。

连接艺术和技术的桥梁——由澳洲的三座步行桥看城市步行桥的人性化设计81-83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现象十分显著,而伴随着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亦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混乱,人性空间的丧失等等。特别是城市步行化系统的破坏和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步行桥是城市步行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造价低,结构简单,且与人的关系密切,应当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精彩一笔。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绝大多数步行桥流于粗糙、平淡,千桥一面,处于遭轻视和忽略的地位。本文介绍了三个澳洲的步行桥实例,对现代步行桥设计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当前步行桥设计的关注和思考。主张通过对步行桥的人性化设计,积极提升其艺术品质和技术含量,并保持对其美学品质的高度关注,使步行桥真正成为“连接艺术和技术的桥梁”。

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84-86

摘要:当代建筑界面充满了深浓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建筑立面”、“建筑屋顶”等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界面形态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了“双层表皮”、“可启屋盖”等10种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