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1-6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

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及与3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的比较7-12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13-18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19-24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且呈现蔓延之势。对入侵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是早期预警和监测预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手段,对采自云南5个县(市)的83份样品进行鉴定,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和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两个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能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并且能够对其近源种甜菜夜蛾等进行鉴定。基于Tpi基因序列的特异单倍型位点比较分析,确认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快速识别提供了方法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的虫源地解析和遗传溯源积累了宝贵的前期数据。

气候变化对农药应用风险的影响25-29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影响作物产量,还会影响农药应用风险问题,包括农药使用量、农药环境行为、毒性效应等。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应用风险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气温升高、降雨变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对农药应用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农药应用的间接影响,为气候变化下农药应用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甾醇载体蛋白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30-36

摘要:农业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持续增加,严重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高效、安全的新型农药的创制是有效控制害虫的重要保证。胆固醇是昆虫细胞膜和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前体。但昆虫本身缺乏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无法从头合成胆固醇,需要从植物中摄取。甾醇载体蛋白2(SCP-2)在昆虫转运胆固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SCP-2可以作为筛选高效安全新农药的潜在靶标。本文就近几年筛选出的甾醇载体蛋白2抑制剂进行了总结。

GhMAPK参与调控棉花对链格孢的抗性37-47

摘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级联途径,由三种级次磷酸化的MAPKKK (MAPK kinase kinase)、MAPKK (MAPK kinase)和MAPK蛋白激酶组成,广泛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调控。本文利用已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全基因组数据,对其中的MAPK家族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3个GhMAPK大都含有植物MAPK保守的TXY基序,并且能够聚集到AtMAPK的A、B、C、D四个族中。进而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研究GhMAPK是否参与调控棉花对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抗性。链格孢是引起棉花轮纹斑病并导致棉花早衰的主要病原真菌。结果发现,沉默GhMAPK3、GhMAPK7、GhMAPK9及GhMAPK19的棉花植株,抗病性显著下降,表明这4种GhMAPK正调控棉花对链格孢的抗性。进一步利用靶向性沉默策略,验证这4种GhMAPK中各同源基因对棉花链格孢抗性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仅同源基因GhMAPK3b、GhMAPK7b、GhMAPK7c、GhMAPK9a、GhMAPK9b、GhMAPK19b和GhMAPK19c参与正调控棉花对链格孢的抗性,而同源基因GhMAPK3a、GhMAPK7a、GhMAPK7d和GhMAPK19a并不调控棉花对链格孢的抗性。

西瓜噬酸菌Ⅲ型分泌系统hrcQ基因功能分析48-56

摘要: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影响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致病性的重要因素,hrcQ作为T3SS的保守基因,在组成和维持该系统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hrcQ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试验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致病力及相关表型测定等,解析了hrcQ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hrcQ缺失导致Aac5菌株对寄主的致病能力丧失,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并丧失了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能力;hrcJ和hrcR基因在hrcQ缺失突变株中的表达量下调,hrcQ对hrcJ和hrcR基因均为正调控。表明hrcQ在维持西瓜噬酸菌致病能力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黑曲霉超临界萃取物抑制链格孢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57-63

摘要:本试验对黑曲霉菌丝体超临界萃取物(SE)抑制链格孢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超临界萃取从黑曲霉菌丝体中获得样品SE,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萃取物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细胞膜渗透性测定、核酸和总蛋白含量测定、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法、活性氧(ROS)含量测定、呼吸代谢途径等方法对SE的抑菌机制进行研究;电导率及核酸、蛋白结果显示,SE能影响链格孢细胞膜的完整性,SE处理菌体4.5 h,电导率比阴性对照增加了37.2%,胞外核酸蛋白含量显著增加。DAPI染色结果显示,DAPI可以和链格孢内的核酸结合,经SE作用30 min,SE可引起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弥散。ROS试验结果显示,SE可以激发菌体产生过多的活性氧,SE作用链格孢40 min时ROS含量比阴性对照增加了79.67%。呼吸代谢试验结果显示,SE能抑制三羧酸循环(TCA)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其抑制率为35.4%。SE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损伤细胞结构和抑制真菌的呼吸代谢等方面实现的。

自然环境中地面温度对亚洲小车蝗体温的影响64-67

四川省山药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68-74

摘要:为鉴定引起山药茎蔓黑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基于rpb2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初步测定其寄主范围。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3.9~5.1)μm×(1.8~2.7)μm,产孢细胞瓶梗形,分生孢子器近圆形或梨形,无刚毛,具孔口,有时孔口延长形成乳突,NaOH颜色反应呈阳性,参考Phoma鉴定手册,可将其划分到section Peyronellaea。将供试菌的rpb2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其与GenBank中的Epicoccum latusicollum具有最高的同源性,支持率为97%,结合形态学特征可将其鉴定为E.latusicollum,该菌经人工接种后也能侵染番茄、辣椒和花菜幼苗。

留兰香挥发油熏蒸抑菌活性研究75-80

摘要:为了确定留兰香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效果,进一步探讨其抑菌机制,以明确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控方面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留兰香挥发油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莴苣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利用GC-MS分析了留兰香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留兰香挥发油对4种供试真菌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7.0μL/L。挥发油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畸变、表面塌陷,细胞膜被破坏、原生质泄漏,细胞质结构呈消解状,线粒体受损。通过GC-MS从留兰香挥发油中分离出30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4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18%,其主要成分有L-香芹酮(57.468%)、D-柠檬烯(8.976%)等。研究表明,留兰香挥发油是理想的绿色熏蒸杀菌资源。

杂交竹抗梢枯病诱导因子筛选及其持续期研究81-89

摘要: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经过60℃灭活毒素浓度为40μg/mL处理的孢子萌发效果最为理想。通过最佳诱导因子对杂交竹不同品种诱导持续期进行测定,采用针刺法先接种诱导因子后挑战接种病原菌,1~40 d内观察抗感品种对诱导因子响应的差异,症状上杂交竹8#的感病程度重于3#和6#,40 d时叶片和枝干变黄干枯,病情指数结果表明,3个杂交竹品种接种诱导因子后感病程度降低,诱抗效果显示杂交竹6#的诱抗指数高于3#和8#。以上结果证明诱导因子使不同杂交竹品种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越强的品种诱导抗性越好。

溴氰虫酰胺胁迫对小地老虎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诱导效应90-96

摘要:为明确小地老虎对溴氰虫酰胺的代谢解毒机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虫酰胺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室内毒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酶动力学法检测了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对小地老虎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剂量处理后1、6、12、24、48和72 h时小地老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初期可诱导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升高;对羧酸酯酶(CarE)活力表现为早期诱导、后期抑制的作用;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对多功能氧化酶(MFOs)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小地老虎对溴氰虫酰胺的防御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绿僵菌侵染对黏虫免疫反应的影响97-102

摘要:为揭示黏虫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免疫应答机制,本试验分析比较了黏虫幼虫被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后不同时间其血淋巴蛋白含量、免疫关键酶系(酚氧化酶PO,溶菌酶)活性、抗菌活力以及血细胞数量等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绿僵菌侵染后,黏虫6龄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在侵染初期(6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侵染48、72和96 h后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且侵染后幼虫血淋巴PO活性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侵染初期(6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侵染后期除72 h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侵染初期(24 h)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升高,随后出现下降,并于48 h显著低于对照,但在化蛹时(96 h)再次上升。绿僵菌侵染后期,黏虫的抗菌活性下降,于侵染后72 h抗菌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侵染初期抗菌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另外,绿僵菌侵染对幼虫血细胞数量以及浆血胞比率也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侵染后6 h和24 h血细胞总数、浆血胞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随后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综上,绿僵菌侵染黏虫幼虫初期会显著诱导其免疫反应的启动,体现在主要免疫指标升高,而后随着免疫系统的破坏与能量的消耗,其免疫反应能力降低,生理活动受到干扰。

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03-107

摘要:近20年来,在北美、西欧、南美、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大面积商业化应用Bt玉米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等鳞翅目害虫的实践证明,其不可避免地胁迫靶标害虫产生遗传分化,出现新的抗性种群。研究精准有效的抗性检测方法,将为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转录组数据,应用MISA (MicroSAtellite)软件搜索SSR位点,从61 622条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中获得了3 467个SSR位点。通过设计、筛选,共获得3 316对特异性引物,从中挑选了1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有51对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亚洲玉米螟敏感种群(ACB-BtS)及5个Bt毒素抗性种群(ACB-AbR、ACB-AcR、ACB-AhR、ACB-FR、ACB-IeR)进行多态性检测,最终得到20条高多态性引物。利用这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3个。不同Bt抗性种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95 9,即说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9.6%。根据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种群的相似度,即ACB-AbR与ACB-AcR相似度高。种群变异相似度规律与已报道的亚洲玉米螟对各Bt毒素的交互抗性规律相一致。本研究发现的SSR位点可作为亚洲玉米螟不同Bt毒素抗性种群的分子检测方法。

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的产卵偏好性及幼虫取食后的生存表现108-113

摘要: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114-120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小麦秸秆还田,研究小麦秸秆对农田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活性随秸秆还田的时间呈动态变化,0~10 d抑草活性逐渐增强,10 d后抑草活性逐渐降低。对狗尾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最好,在10 d时对狗尾草种子萌发抑制率高达83%。采用Biolog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10 d处理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及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明确了小麦秸秆还田能够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并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