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特约稿件
草莓灰霉病研究进展1-10

摘要:莓灰霉病是草莓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温室和露地栽培中均普遍发生,草莓生长期和采后果实均可被侵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草莓灰霉病的有关研究,就草莓灰霉病的症状和危害,病原菌的种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湿度,病原菌的抗药性,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感性、不同器官的带菌量和空气中的孢子量及环境条件,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植物抗蚜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11-21

摘要:虫作为农业害虫和植物病毒的传播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宿主免疫系统在抗蚜过程中的作用,从物理屏障、化感元素以及基因调控等方面阐述目前的抗蚜应答机理研究,提出了抗蚜研究应该整体地考虑植物一蚜虫互作动态体系,抗蚜基因的挖掘应该建立在有效性和持久性双重标准上,培育抗蚜新品种应考虑蚜虫效应因子与植物的基因间互作以及植物NB&LRR抗病基因家族可能参与抗蚜免疫反应等观点,以期为揭示植物一蚜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在生产实践中绿色、生态的蚜虫防治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嘧啶(氧)硫苯甲酸类除草剂研究进展22-28

摘要:嘧啶(氧)硫苯甲酸类除草剂是超高效除草剂类型之一,是新一代绿色、安全、高效、低残留农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本文综述了嘧啶(氧)硫苯甲酸类除草剂的主要类型、作用机理、国内外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其引发的杂草抗药性问题进行阐述。可为嘧啶(氧)硫酸苯甲酸类除草剂的农业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引起小菜蛾盘绒茧蜂雌雄差异反应的气味筛选及行为学检测29-37

摘要:小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期重要的单性内寄生蜂,在小菜蛾的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寄主植物受到小菜蛾为害后释放的挥发物的种类和释放量会变化,这在小菜蛾盘绒茧蜂搜寻小菜蛾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小菜蛾盘绒茧蜂的吸引作用是否存在雌雄差异并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了32种十字花科蔬菜受小菜蛾为害后发生变化的气味以及小菜蛾幼虫粪便气味和小菜蛾的性信息素,通过EAG测定了小菜蛾盘绒茧蜂对各种气味物质不同浓度(100、10、1μg/μL)的反应。结果显示,小菜蛾盘绒茧蜂对(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苯乙腈、(R)-(+)-柠檬烯、正庚醛4种气味分别在100、100、1μg/μL和1μg/μL的浓度下存在显著雌雄差异。进一步通过“Y”形嗅觉仪对这4种气味进行行为学检验,其中DMNT、(R)-(+)-柠檬烯和正庚醛分别在浓度为10、10μg/μL和0.1μg/μL时可以引起显著的雌雄行为差异。

小菜蛾MAP4K4基因上游5′-侧翼序列克隆与结构分析38-46

摘要: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小菜蛾通过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途径上游转录激活的关键基因MAP4K4反式调控多个中肠受体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其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产生的Cry1Ac杀虫蛋白的高抗性。为进一步明确MAP4K4基因转录激活而过量表达的顺式调控机制,本文利用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中MAP4K4基因序列信息,首先克隆了Bt Cry1Ac敏感小菜蛾种群MAP4K4基因上游5′-侧翼序列,得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5′-侧翼序列:MAP4K4-1和MAP4K4-2。随后,预测分析了其中的潜在功能顺式作用元件,同时发现其中核苷酸的转换会导致顺式作用元件的改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小菜蛾MAP4K4基因的5′-侧翼序列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明确MAP4K4的顺式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棉蚜唾液腺蛋白arme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47-52

摘要:armet是一种水溶性唾液蛋白,在蚜虫取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棉蚜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以注释的armet基因转录本作为参考,克隆得到棉蚜的armet基因(GenBank登录号KY612465)。arme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522 bp,编码173个氨基酸。在其氨基酸序列的N端具有一个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在其氨基酸序列的C-末端具有内质网滞留信号KDEL。运用RT-qPCR分析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的时间表达谱,结果表明,armet基因的表达量在除3日龄成蚜外的各个时期均稳定表达,在两种专化型棉蚜中表达量相当,说明armet基因可能在棉蚜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分别将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转接到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armet基因在转接寄主前后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armet基因在转接第2代3日龄黄瓜型成蚜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接前,在其他转接试验中转接前后表达量有变化,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armet基因在不同专化型棉蚜寄主转接试验的成、若蚜中发挥不同作用。

拮抗菌AL7的鉴定及其生防特性的初步研究53-60

摘要:从新疆棉田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AL7,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合16S rDNA、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AL7进行种属鉴定,测定了菌株AL7及其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能力,利用酸沉淀法粗提菌株AL7的抑菌活性物质,并测定了该活性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拮抗能力,利用薄层层析法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菌株AL7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分泌在PDA平板中的抑菌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持效期达14 d以上,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达59.2%;菌株AL7的脂肽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率达到82.8%,能够充分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的萌发,抑菌圈直径为36.1 mm,生物自显影分析表明,菌株AL7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Rf值约为0.75~0.83,该菌株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柿果顶腐病与柿果矿质元素关系分析61-68

摘要:以广西、山西、陕西等地14个柿园的‘恭城水柿’、‘阳丰’为试材,分别研究各果园正常和病果果实氮、钾、钙、镁、锰、硼含量及比值差异,以期探索柿顶腐病与矿质元素的关系,为顶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矿质元素对比分析表明:‘恭城水柿’及‘阳丰’顶腐病果钙含量均普遍低于正常果实;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正常果含有较高钙、钾、氮含量;元素比值分析更清晰地表明:各品种顶腐病病果的N/Ca、K/Ca、(K+Mg)/Ca、K/(Mg+Ca)值普遍显著高于同果园中正常果实,Mg/Ca值显著低于同果园中正常果实。发病前,相对于正常果,病果K/Ca、K/(Mg+Ca)、(K+Mg)/Ca值高于正常果,钙元素含量与Ca/Mg值低于正常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发病后,这些差异越发明显,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柿顶腐病与果实缺钙关系密切,柿果缺钙加大了顶腐病发病可能性,而果实矿质元素失调导致的生理性缺钙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RNA深度测序鉴定昭通市烟草脉斑病病毒69-74

摘要:烟草脉斑病在云南昭通市的烟草上发生危害严重,为明确昭通市烟草脉斑病的病毒种类,本研究采集昭通市的4个烟草种植区症状表现为疑似烟草脉斑病的烟草样品,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混合样品进行小R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样品中的病毒分别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和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根据不同病毒属设计通用引物,分别对不同地区的烟草样品进行RT-PCR验证,结果表明,烟草样品中病毒种类有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烟草脉扭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PVY N、PVY N-Wi和PVY NTN株系。

竹子根际螺旋线虫中国新记录种——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s75-80

摘要:在广东省园林植物线虫调查期间,从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根部土壤中分离到一种螺旋线虫。经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量数据比较,将其鉴定为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s,并获得了尖尾螺旋线虫rDNA的28S D2-D3区和ITS序列,为今后螺旋线虫的种类鉴定提供了分子数据。尖尾螺旋线虫为中国新记录种。

陕西杨凌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检测81-88

摘要:近年来在陕西番茄生产区出现了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褪绿,叶脉颜色变深及叶片增厚,果实变小发白,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及经济效益,2016年发病极为严重,部分产区甚至绝收。该病疑似由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引起。利用ToCV特异引物对感病番茄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从所采集的4份病样中均检测到ToCV预期大小的特异片段。对ToCV外壳蛋白CP基因和类热激蛋白HSP70h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ToCV-YL1 CP基因774个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ToCV CP基因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山东青岛和山西晋中分离物同源性为100%。ToCV-YL1 HSP70h基因1 665个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ToCV HSP70h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与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希腊分离物同源性达到99%以上。研究表明ToCV已传播至陕西地区。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89-93

摘要: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西藏一种芥菜型油菜PGI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94-99

摘要: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方法是培育抗菌核病的油菜品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阻遏蛋白(polygalacturonase inhibiting protein,PGIP),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抗真菌蛋白。本研究根据NCBI中发表的PGI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芥菜型油菜‘藏油6号’中克隆得到全长1 048 bp的PGIP基因序列。其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PGIP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该序列翻译后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上公布的油菜PGIP序列同源性为99%。该蛋白质序列中包含8个亮氨酸重复区(leucine-rich repeat,LRR)。过去研究结果显示芥菜型油菜比甘蓝型、白菜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普遍较高,但是未能搞清楚具体的原因,只是提出抗菌核病基因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中,其次是甘蓝型油菜中。通过研究证实了芥菜型油菜上PGIP基因具有保守性、疏水性,而且结构稳定,具有多个信号肽,能够高效地发挥其抗核盘菌的功能。今后在油菜育种上应利用芥菜型油菜的优势,发挥其抗病育种的潜力。

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在真菌上的培养条件研究100-103

摘要: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是危害花生的重要病原线虫。本研究通过测试不同真菌和培养温度对花生茎线虫繁殖力的影响,以探讨该线虫在室内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花生茎线虫在长柄链格孢、茄镰孢、尖镰孢和灰葡萄孢上均能完成生活史并进行繁殖,但不同真菌上培养线虫的效果不同。其中长柄链格孢的培养效果最好,培养30 d后的总虫量和繁殖系数分别为37 292条和1 243倍;灰葡萄孢的培养效果最差,30 d后的总虫量和繁殖系数仅为1 514条和50倍。25~30℃是花生茎线虫的适宜培养温度,30℃时为最佳温度;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5℃时线虫繁殖效果差。此方法繁殖的线虫可用于花生茎线虫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榨菜根肿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评价104-110

摘要:近年来,由于十字花科根肿病在榨菜上扩展蔓延,严重影响其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筛选生防菌并研究其对榨菜根肿病的控制作用,为其生物防治应用奠定基础。研究发现茎瘤芥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根经过腐烂处理后,休眠孢子的萌发率可到达70%以上。故本文采用稀释法从榨菜根肿病菌根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刺激休眠孢子萌发的菌株PB19。并测定了PB19与根肿病菌互作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菌株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最后将纯化后的菌株送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微生物检测中心(FMIC)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PB19与根肿菌互作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5.5~7.0。温室盆栽结果显示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71.96%。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18.04%。FMIC的鉴定结果显示PB19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短时高温胁迫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游离氨基酸、海藻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111-115

摘要: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 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钩纹皮蠹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及结冰点的测定116-121

双委夜蛾幼虫触角、口器感器的类型与分布122-128

摘要:双委夜蛾是近年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双委夜蛾幼虫口器上的感器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做了详细描述。双委夜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梗节和鞭节。梗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鞭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双委夜蛾幼虫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舌、下唇五部分组成。上唇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有3对刺形感器、1对指形感器和1对内唇感器;每个具齿的上颚外侧表面具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须上,每个外颚叶具有3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颚须具有8个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2个板形感器。下唇须具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另外,通过与其他鳞翅目幼虫感器比较,对这些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昆虫的取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