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特约稿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 TYLCD)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 可由多种双生病毒引起。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和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 本研究收集了51个采自北京不同区县的病毒疑似样品, 进行了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分离物的基因组分析。经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检测25个样品呈阳性; 扩增获得1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 大小均为2 781 bp, 共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 经比对, 10个分离物与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Israel (TYLCV-IL)同源率大于99%; 基于我国TYLC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表明, TYLCV在进化上比较保守, 整个基因组上的变异是不均匀的; 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TYLC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可分为3个组群, 分析了我国TYLCV群体进化情况。
1-6

Bt作物系统害虫发生演替研究进展

摘要:自1996年以来的20年间,全球商业化种植Bt作物的国家增加到了25个。目前,种植应用的Bt作物主要是Bt棉花和Bt玉米,年种植面积约0.8亿hm2。Bt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可能会带来害虫发生演替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和国际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t棉花和Bt玉米的持续利用,以及其他Bt作物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与借鉴,进一步提升Bt作物在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7-11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一个水稻褐飞虱为害诱导型启动子的克隆

摘要:目前组成型启动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而驱动外源基因在各组织中持续恒定地表达可能引起植物发育迟缓等问题。诱导型启动子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目的基因定时优势表达,最大限度减少由于非必需蛋白在转基因植物内的积累对其造成的伤害。依据基因芯片数据并通过定量RT-PCR验证,找到了一个受水稻褐飞虱(Nilaparavata lugens)为害诱导表达基因(LOC_Os01g73940)。用PCR技术从籼稻品种‘TN1’的基因组中获得Os01g73940上游1 953bp的启动子片段,命名为BPHIP。将BPHIP连接到带有β-glucuronidase(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上,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品种‘中花11’。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定量RT-PCR检测证明,BPHIP是一个受褐飞虱为害和茉莉酸处理诱导上调的启动子。利用此类启动子在基因工程中可以减少对水稻生理方面产生的副作用,对抗虫转基因水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9-25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

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特征,2012-2013年从黑龙江省克山县、绥化市、哈尔滨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集具有疮痂病病斑的马铃薯块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16SrRNA基因的差异采用分子手段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种类和致病性鉴定,并对txtAB阳性菌株采用萝卜幼苗法或马铃薯致病性试验测定其致病性。共分离出74株菌株,鉴定出致病性菌株26株,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或S.europaeiscabiei 21株,S.turgidiscabies 3株和S.acidiscabies 2株。所有的致病性菌株中共有4种致病岛基因型,即nec1+/tomA+、nec1-/tomA+、nec1+/tomA-和nec1-/tomA。
26-32

一株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机理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平板稀释法、平板对峙法从核桃根部皮层筛选出一株对核桃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1A,通过形态特征测定、理化特性分析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J865856;其抑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对核桃根腐病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达63.33%;此外,该菌对板栗疫病菌等几种不同的林木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通过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降解真菌细胞壁中蛋白质和纤维素,破坏病菌菌丝,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该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核桃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孢子萌发抑制率达74.89%,病菌菌丝表现为菌丝扭曲、断裂,分支增多并缠绕,菌丝颜色加深等。盆栽生防效果研究显示,该拮抗菌对各组核桃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采用该拮抗菌预处理具有相对较好的生防效果。
33-39

葡萄霜霉菌候选效应子RXLR5信号肽的鉴定

摘要:利用Getorf、SignalP 3.0、BLASTP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PERL语言从葡萄霜霉菌基因组中预测到一条编码RXLR-EER结构域的效应蛋白候选基因,将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命名为RXLR5。将RXLR5信号肽SP5编码序列连接到pSUC2T7M13ORI载体并转化到酵母蔗糖酶缺陷菌株YTK12后,重组菌株能成功分泌蔗糖酶,促使棉籽糖分解成单糖,因此,能在YPRA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同时生成的单糖能与TTC反应产生红色不溶于水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由此推测,SP5具有信号肽活性,可能在RXLR5从葡萄霜霉菌细胞内泌到胞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0-44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研究

摘要:通过田间接虫、室内生测以及田间植株喷施草甘膦试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综合评价了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抗性以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为‘双抗12-5’在吉林省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对照‘郑单958’相比,‘双抗12-5’全生育期对亚洲玉米螟都具有良好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取食‘双抗12-5’心叶、雄穗及花丝等组织7d后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为4%~12%,而取食‘郑单958’各个组织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均高于96%。‘双抗12-5’在喷施推荐剂量(1 230g/hm2)及在2倍推荐剂量(2 460g/hm2)草甘膦情况下,4周内均生长正常,受害率为0;对照‘郑单958’植株第一周即表现出明显的药害症状,逐渐枯萎死亡,受害率达到100%。综上所述,‘双抗12-5’在吉林省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和除草剂耐受性。
45-50

中国柑橘大实蝇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中国7省市的18个柑橘大实蝇地理种群进行标记,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供试柑橘大实蝇地理种群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9~30个,平均为23.06个,且4个微卫星位点(Bp125、BcuF 1.6、Bcac 5.10、Bcac 6.10)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14、9、8个。对18个柑橘大实蝇种群的哈迪—温伯格平衡测试结果显示,其卡方值的变化范围为5.582~∞,各种群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0.000~0.694)。表明中国柑橘大实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不同种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51-55

Q型烟粉虱对不同烟草品种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摘要:为明确烟草不同品种对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抗性水平的差异,在(25±1)℃、RH=80%、L∥D=16h∥8h条件下,研究了Q型烟粉虱成虫对20个烟草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接虫72h,‘YY203’和‘K326’两个烟草品种的成虫数和产卵量最少,平均每株有成虫分别为8.25、9.25头,卵分别为31.50、40.75粒,但两个品种间成虫数和产卵量差异均不显著;‘CF226’品种的成虫数和产卵量最多,平均每株有成虫41.25头,卵406.48粒。进一步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Q型烟粉虱对3个品种(‘YY203’、‘K326’和‘CF226’)烟草叶片气味及其提取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CF226’叶片及相应的挥发物提取物对烟粉虱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YY203’和‘K326’叶片和挥发物提取物的引诱作用均不明显;Q型烟粉虱成虫对烟草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比单纯的寄主植物叶片的趋向性强,但总的反应趋势相似。‘YY203’和‘K326’两个品种烟草对Q型烟粉虱有明显抗性。
56-60

柑橘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枯草芽胞杆菌对其的抑制作用

摘要:近5年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的柑橘种植园发生柑橘炭疽病。采集发病柑橘植株,分离其病原菌,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内转录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等方面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探索了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CGMCC 1.354对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地区柑橘炭疽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枯草芽胞杆菌CGMCC 1.354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分泌的抑菌物质能抑制柑橘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61-67

壳聚糖和核黄素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

摘要: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导抗病效果较为显著,分别为80.70%和77.86%,诱导抗病持久期可延续15d。诱导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叶片中POD、PAL和PPO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后POD、PAL和PPO活性分别于第3、5和7天达到峰值;核黄素处理后POD和PAL活性于第5天达到峰值,而PPO活性则于第7天达到峰值。
68-72

内生黏质沙雷氏菌LIEH 92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其防病机制研究

摘要:本研究评价了从向日葵列当体内分离筛选得到的内生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LIEH 92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盆栽与大田防效评价,并测定了该菌株的生理特性和其在根际土与向日葵体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LIEH 92发酵液对向日葵菌核病的室内盆栽防效达73.35%,对大田根腐型菌核病和盘腐型菌核病防效分别达53.48%和38.64%。菌株LIEH 92可产生几丁质酶,并能在根际土和向日葵根、茎、叶内定殖与传导,定殖菌量达102~106 cfu/g。其在向日葵植株的根内定殖数量最大,茎中次之,叶中最少。在灭菌土中LIEH 92在根际土和向日葵根部的定殖菌量小于在自然土中其在相应部位的定殖菌量,而灭菌土中LIEH 92在向日葵茎部和叶部的定殖菌量则大于自然土中相应的定殖菌量。LIEH 92处理可提高向日葵植株PAL、POD和PPO等防御酶活性,从而诱导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LIEH 92对向日葵菌核病具有生防潜力。
73-80

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转录分析

摘要:植物病原真菌效应子是指可以改变寄主植物细胞结构或者细胞功能的分泌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效应子对病原真菌的侵入、扩展以及致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的互作不断演化的必然结果。真菌特有的CFEM(common in several fungal ex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蛋白对于病原真菌的致病性起重要作用,一些能够被分泌到胞外的CFEM蛋白被证明是病原真菌效应子。由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的玉米炭疽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常年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禾谷炭疽菌中的CFEM蛋白进行信号肽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进而通过转录分析明确禾谷炭疽菌CFEM蛋白的表达时期。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编码32个CFEM蛋白,其中22个具有信号肽并可分泌至胞外,为分泌蛋白。转录分析表明,10个CFEM分泌蛋白于病菌侵染时附着胞形成期表达,2个CFEM分泌蛋白于侵染后的活体寄生阶段表达,1个于死体寄生阶段表达,其余9个CFEM分泌蛋白在病菌侵染时期的3个阶段均稳定表达。结合生物信息学和转录分析结果,我们预测这22个CFEM分泌蛋白为禾谷炭疽菌致病相关的效应子(简称CFEM效应子)。明确禾谷炭疽菌中CFEM蛋白数量,预测病菌致病相关的CFEM效应子组成,可为开展病原真菌CFEM蛋白介导的病菌—寄主互作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玉米炭疽病的防治和抗性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81-86

高温处理西花蓟马若虫对其雌成虫寿命、繁殖力及后育的影响

摘要:温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高温逆境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温室害虫种群发展。为了探究高温处理西花蓟马若虫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本试验用41℃和43℃两个温度分别处理西花蓟马初孵若虫2、6、12、24和36h后,观察并记录其雌成虫寿命、繁殖力及后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两个高温处理后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子代若虫总数、成虫总数和总存活率(若虫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后代雌雄性比呈总体下降趋势。41℃处理后,性比从2.30∶1降低到2.13∶1;43℃处理后从2.25∶1降低到2.07∶1,均明显低于对照的2.69∶1。另外,两性生殖种群相比于孤雌生殖种群更易遭受高温处理的影响。
87-92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添加浓度为0.005~1.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5.06%~95.83%,变异系数在2.08%~5.77%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稻田水0.005mg/kg,土壤0.01mg/kg,水稻植株0.02mg/kg,谷壳0.02mg/kg,糙米0.01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1~5.0d、6.6~9.0d、8.0~9.9d。以33.86g/hm2和50.80g/hm2间隔14d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氯虫苯甲酰胺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0.217mg/kg,水稻植株0.879mg/kg,谷壳0.389mg/kg,糙米0.018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93-98

杂拟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杂拟谷盗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拟谷盗成虫触角为棒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又分为9个亚节,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以下6类14种感器,包括Bhm氏鬃毛、3种毛形感器、1种栓锥形感器、6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2种指形感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长度、基部直径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杂拟谷盗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99-105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可由多种双生病毒引起。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和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51个采自北京不同区县的病毒疑似样品,进行了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分离物的基因组分析。经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检测25个样品呈阳性;扩增获得1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大小均为2 781bp,共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经比对,10个分离物与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Israel(TYLCV-IL)同源率大于99%;基于我国TYLC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表明,TYLCV在进化上比较保守,整个基因组上的变异是不均匀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TYLC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可分为3个组群,分析了我国TYLCV群体进化情况。
106-111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室内选育出的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F1SR(SS♀×RR♂)和反交F1RS(RR♀×SS♂)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BC1RS和BC1S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9.72,df=9,P〉0.05),表明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