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环境因素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影响研究概况

摘要:褐飞虱是东南亚、东亚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栽培丰产的抗虫水稻品种是防治该虫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由于作物抗虫性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昆虫相互作用的表现,不同环境条件对作物抗虫性有影响.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肥力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抗虫品种和褐飞虱及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等几方面概述了环境因素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

摘要:豌豆白粉病是由气传性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引起的病害.近年来白粉病对于豌豆的危害日趋严重,直接导致豌豆大面积减产,鲜荚和籽粒的数量和品质下降,从数量和质量上严重制约豌豆生产,已成为世界性重要病害.本文对豌豆白粉病病原菌、病害症状及其侵染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抗病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源、防治策略和分子标记等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豌豆白粉病抗性研究的方向.
7-12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烟草叶片分泌物及植株挥发物释放规律研究

摘要:烟草次生物质不仅对多种害虫的定向、产卵等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还能吸引天敌进行间接防御.本研究利用溶剂漂洗法提取了烟草旺长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分泌物,利用顶空吸附法收集了烟草旺长期植株的挥发物,并利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测定了烟草次生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烟草叶片分泌物中共检测出36种化合物,其中旺长期有33种,成熟期有31种.烟草旺长期植株挥发物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物组分.其中36种组分的日周期释放规律表现为随光照加强和温度升高,释放量呈现上升趋势;11:00-15:00时段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段(P<0.05).而其中9种组分表现为在夜间的释放量显著升高.
13-22

重组病毒AcMNPV-BmK IT侵染Sf9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摘要:将从东亚钳蝎中克隆到的兴奋型昆虫毒素基因(BmK IT)同源重组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基因组中,得到重组病毒AcMNPV-BmK IT,抗虫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的杀虫活性明显优于野生型病毒,但AcMNPV介导的BmK IT的抗虫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试验从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克隆获得了凋亡相关基因Sfp53,制备了抗体,分析了AcMNPV-BmK IT对Sf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被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所表达的Sfp53时间与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都有所提前和提高,说明重组病毒可加速细胞的凋亡;同时通过半定量PCR分析了AcMNPV-BmK IT感染Sf9细胞时病毒抗凋亡基因iap2的表达,结果表明重组型病毒抗凋亡基因iap2表达量减少.以上结果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解释了AcMNPV-BmK IT杀虫活性提高的原因.
23-27

不同寄主植物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摘要:异迟眼蕈蚊为害植物地下部分,造成韭菜、大葱、百合、蒜等作物的严重减产.研究异迟眼蕈蚊在不同寄主植物间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规律,可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佐证.本研究在(25±1)℃、弱光照射(251.2 lx)、相对湿度80%±5%的人工气候箱内,分别选用寄主植物韭菜、大葱、百合、蒜(蒜瓣和蒜茎),组建了异迟眼蕈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生命表,统计出了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表明,卵的发育历期在韭菜上最短(3.49 d),在蒜瓣上最长(4.91 d).取食韭菜和大葱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而取食百合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蛹的发育历期在韭菜上最短(2.95 d),在百合上最长(4.05 d).寄主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卵的孵化率和蛹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幼虫的存活率.幼虫的存活率在韭菜上最高(76.7%),蒜瓣上最低(30%).在韭菜、百合、大葱、蒜瓣和蒜茎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91.98、52.14、85.48、73.91、72.96粒.异迟眼蕈蚊在韭菜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高,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最短.异迟眼蕈蚊在韭菜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繁殖速度最快.
28-32

铜绿丽金龟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铜绿丽金龟植物源引诱剂,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形嗅觉仪技术,测定了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10 μg/μL浓度下,铜绿丽金龟对甲基庚烯酮、顺-3-己烯乙酸酯、壬醛、1-辛烯-3-醇、芳樟醇和反-2-己烯醇具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且呈雌虫大于雄虫的趋势.Y形嗅觉仪行为测定中,雌虫对多数挥发物的敏感度高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和1-辛烯-3-醇对铜绿丽金龟雌虫的吸引作用显著高于对照;而雄虫仅对顺-3-己烯乙酸酯有显著的趋向选择.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铜绿丽金龟田间引诱剂用于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33-38

桃蚜对噻虫嗪代谢抗性机制研究

摘要:对桃蚜进行室内噻虫嗪抗性品系筛选,选育至15代后抗性倍数达到75.6倍.对噻虫嗪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桃蚜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O-脱甲基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分别为3.127 5和3.215 9,差异不显著,桃蚜抗性品系体内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分别达到了1.57、2.10、6.12、2.03倍.表明桃蚜对噻虫嗪抗性的产生与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的活性相关.
39-44

伞裙追寄蝇对黏虫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

摘要: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功能反应曲线在15~35℃内为HollingⅡ型,随着寄主黏虫数量的增加,伞裙追寄蝇寄生量呈上升趋势,当寄主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其寄生量趋于稳定.23℃时拟合方程为Na =0.803 3 N/(1+0.803 3×0.015 4N),1头伞裙追寄蝇雌蝇寄生1头黏虫幼虫所需时间为0.803 3 h.伞裙追寄蝇的自身密度对寄生有干扰作用,可用Hassell-Varley模型E=0.553 3 P-1.5655表示,由此公式可以得出,伞裙追寄蝇的发现域与其自身密度成反比增加,寄生蝇相互之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45-48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

摘要: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49-54

温度对烟粉虱亚洲Ⅱ3隐种实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摘要:通过观察烟粉虱亚洲Ⅱ3隐种(Bemisia tabaci AsiaⅡ3)在6种不同温度(18、21、24、27、30、33℃)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探索了不同温度下烟粉虱亚洲Ⅱ3隐种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烟粉虱亚洲Ⅱ3隐种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由18℃的45.5d缩短到30℃的26.6 d;24~27℃为烟粉虱产卵的最适温区,27℃时的产卵量最大,达203.75粒,在此温区其发育速率加快,内禀增长力(rm)和净增殖率(R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27℃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16和82.3.
55-58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摘要:应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13、18、23、28和33℃温度条件下以菜豆为食物的牧草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13~33℃,牧草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牧草盲蝽若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9℃和10.21℃,有效积温分别为323.62日·度和393.7日·度;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3℃时牧草盲蝽的若虫期存活率最高(75%),33℃时存活率最低(41%).18~28℃为最适温区,较低的温度(13℃)和较高的温度(33℃)不利于牧草盲蝽的存活.
59-62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摘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63-67

烟蓟马对不同葡萄品种的选择性及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摘要: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了烟蓟马对9个葡萄品种的选择性,研究其与寄主物理性状和次生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烟蓟马对‘信侬乐’(高墨实生)的选择性最强,与对其他品种的选择性差异显著;选择性最弱的葡萄品种为‘秋黑’和‘摩尔多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烟蓟马对葡萄不同品种的选择性,与叶片内的单宁、黄酮和蜡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3.840-8.662x(r=-0.847,F=45.255,P=0.005),y=6.559-0.31x(r=-0.876,F=57.421,P=0.004)和y=13.988-5.081x(r=-0.938,F=122.071,P=0.001);与寄主的可溶性糖含量[y=0.269+0.809x (r=0.746,F=24.552,P=0.002)]、总酚[y=-6.015+2.492x (r=0.834,F=41.195,P=0.007)]和叶片厚度[y=-4.337+28.521x(r=0.430,F=7.044,P=0.033)]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含量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97(P=0.803).单宁、蜡质和黄酮含量对烟蓟马在葡萄品种上的选择性有较大影响,其含量越高,烟蓟马选择性越弱.
68-73

锈赤扁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赤扁谷盗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发现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分9个亚节.雄虫触角各节均显著长于雌虫,而直径除鞭节5、7、8、9四节外,其余各节均显著大于雌虫.成虫触角感器主要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6hm氏鬃毛3种主要类型.其中,刺形感器具有4种形态,主要分布于鞭节第7、8、9节,毛形感器有2种形态,毛形感器Ⅰ各节都有分布,毛形感器Ⅱ仅有1根,位于柄节腹面,B(o)hm氏鬃毛主要分布于柄节与梗节连接处.雌、雄虫感器的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雄虫感器密度略大于雌虫.结合感受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各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74-77

番茄抗黄化曲叶病基因Ty-2的分子标记及种质资源初步鉴定

摘要:以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材料‘CLN2498D’为父本,感病材料‘早粉2号’为母本,以其F2代为研究对象,采用AFLP及SSR两种标记方法,筛选与Ty-2基因连锁的标记.通过对256对AFLP引物及30对SSR引物的筛选,共获得5个AFLP标记和2个SSR标记与Ty-2基因连锁,其中标记E02M11距离目标基因5.8cM,另有3个标记距离均在10 cM以内.将标记E02 M11用于30份番茄材料的种质资源筛选,获得12个含有该标记的番茄材料,为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育种工作提供基础.
78-83

2014年为《植物保护》审稿的专家名单

摘要:2014年以下专家参与了《植物保护》的审稿工作,为提高我刊质量做出了贡献,特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83-83

嗪草酮对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摘要:利用盆栽法研究了嗪草酮对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嗪草酮较低用量(有效用量630和945 g/hm2)时,荧光参数NPQ增大,而Fv/Fm、Fv/Fo、qP、ETR等参数及光能分配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嗪草酮较高有效用量(大于1 155 g/hm2)时,会使NPQ变化趋势由上升变为下降,Fv/Fm、Fv/Fo、qP、ETR、Y(Ⅱ)等较空白对照显著下降、Y (NO)、β/α-1迅速增加.说明较低用量嗪草酮对大豆叶片PSⅡ有一定的影响,但大豆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使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不明显,而较高用量的嗪草酮会使大豆PSⅡ反应中心发生不可逆破坏,能量分配不平衡,光合能力下降,甚至丧失.随施药后时间的推移,嗪草酮对大豆主要功能叶片PSⅡ的影响逐渐减弱,至施药后50 d,嗪草酮不同使用量之间大豆叶片的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
84-88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生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5~30℃,30℃菌丝生长最快.在pH为3~12的范围内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以pH 5~7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黑暗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可促进菌核的形成.不同碳源、氮源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立枯丝核菌菌丝体及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9℃和51℃.明确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