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植原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可经叶蝉、飞虱等昆虫介体传播,感染1000多种植物,产生丛枝、黄化、韧皮部黑斑坏死等症状,给农业、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对植原体基因组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当前植原体效应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6

苹果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苹果(Malus pumila Mill.)普遍感染病毒。目前,培育无病毒原种母本树,建立用于繁殖接穗和营养系砧木的母本园,栽植无病毒苗木,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本文针对常见的4种苹果病毒及1种类病毒,综述了茎尖培养、热处理、化学处理、微茎尖嫁接以及低温处理脱除苹果病毒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及所适合脱除的病毒种类,以期为我国苹果病毒脱除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7-12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炭疽病胁迫下的茶树叶片高光谱特征分析

摘要:试验以茶树不同炭疽病受害程度的叶片及健康叶片为材料,室内测定其光谱反射率。结果表明,炭疽病危害后,茶树叶片的光谱值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740~1000 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随病情加重呈现下降趋势;而1370~2500 nm波段却表现出相反趋势。在742~974 nm和1374~2500 nm,炭疽病受害程度与光谱反射率呈极显著相关。对光谱一阶微分特征分析表明,在680~780 nm范围内处理间变幅最大,有2个波段的一阶微分值与受害程度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分别为715~763 nm和776~778 nm波段。建立的炭疽病严重度诊断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利用植被指数(Rg-Rr)/(Rg+Rr)建立的模型精确度最高。
13-17

牡丹皮、黄连、大黄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生理代谢的影响

摘要:对3种中草药黄连、牡丹皮、大黄的乙醇提取物毒杀松材线虫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对线虫体内总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处理前后线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处理前后SOD、CAT、GSH-Px和AChE表达量变化;并用松枝水培试验测定3种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后线虫体内总糖及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线虫体内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受到干扰;线虫体内SOD、CAT、GSH-Px酶活性提高,P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升高,表明线虫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细胞功能受到极大影响;AChE活性被抑制,表明线虫的神经系统受到破坏,SOD、CAT、GSH-Px和POD表达量与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松枝水培试验表明中药提取物能够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害发生。综上,3种提取物引起的松材线虫体内众多生理指标的改变是造成线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18-24

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初步研究

摘要:对白头翁叶斑病菌胞壁结合黑色素和胞外黑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均易溶于KOH、H2 O2和NaClO,不溶于水、乙醇和丙酮。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白头翁叶斑病菌YS-24菌株的胞壁结合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为同一种类型的黑色素。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对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白头翁叶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了聚酮体合成酶基因的同源片段AaPKS,初步推断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合成属于DHN途径。
25-28

杜仲内生真菌中抗玉米纹枯病活性菌株的筛选

摘要:对杜仲植物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32株菌株。以玉米纹枯病菌为指示菌,对杜仲内生真菌进行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盆栽控病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DZGS08对玉米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大于10 mm;其菌丝生长速率试验显示DZGS08的发酵液抑菌率达到50.44%;且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ZGS08发酵液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4.03%。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ZGS08能造成病原菌菌丝扭曲、畸形等现象。随后,对该菌株的ITS 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序列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梭孢壳属(Thielavia)的真菌。
29-35

香蕉-水稻轮作联合添加有机物料防控香蕉枯萎病研究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枯萎病的发生对香蕉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本文针对香蕉枯萎病难以防控的难题,采用水稻轮作同时添加有机物料(椰糠、稻秆和桉树皮)的方法,研究了其对香蕉枯萎病高发病蕉园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OC)和其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轮作水稻可以显著减少土壤中FOC的数量,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其中轮作水稻处理比未淹水未种植水稻处理FOC的数量下降了71.5%,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81.7%;与未种植水稻但淹水的处理相比FOC数量下降了47.8%,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71.2%;种植水稻同时添加水稻秸秆能够显著增强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和对下茬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相比未添加物料轮作水稻处理,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了36.2%,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50.0%。同时,水稻轮作同时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及其下茬香蕉的种植,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水稻种植期间不同处理的可培养真菌与放线菌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种植香蕉后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在水稻种植与香蕉种植期间随着时间的增加未呈现出规律性。结论:水稻轮作联合稻秆的添加能有效降低土壤中FOC的数量和下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36-41

八角根围土壤真菌种类鉴定及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活性评价

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广西八角根围土壤真菌13个属1329株,利用贝氏皿浸渍法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筛选,计算其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抑制率及对2龄幼虫(J2)致死率的影响。菌株Gisf326、Gisf495和Gisf415发酵液原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6.67%、83.33%和73.33%,发酵液20倍稀释液对J2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3.13%、87.81%和93.38%;经形态学鉴定和 ITS 序列分析,3种真菌分别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和日本曲霉(A.japonicus)。本研究为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生防真菌资源。
42-46

问荆(Equisetumarvense)水浸液对盆栽小麦的化感效应

摘要: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WSS)、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各品种小麦根冠比及叶片WSS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叶面积、叶长、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且促进和抑制作用均随问荆水浸液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说明问荆生长对小麦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47-52

镰刀菌对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敏感性与其致病力相关分析

摘要: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大蒜根系分泌物对3种供试植物病原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并进一步分析了18株从腐烂蒜瓣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和12株从小麦赤霉病样分离的禾谷镰刀菌对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敏感性及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蒜根系分泌物对供试镰刀菌均具有抑制活性,但从腐烂蒜瓣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对根系分泌物的敏感性低于其他菌株。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8株尖孢镰刀菌均能使蒜瓣发病,但致病力与其对根系分泌物的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供试的禾谷镰刀菌中对根系分泌物不敏感的4株菌株能侵染蒜瓣,但敏感性高的菌株不能侵染蒜瓣,且根系分泌物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率与禾谷镰刀菌致病力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大蒜根系分泌抑菌物质是根系抵御镰刀菌侵染的重要机制,但一些菌株能对根系分泌物产生抗性,从而侵染大蒜。综上所述,大蒜根系分泌物对镰刀菌具有抑制活性,可以利用大蒜和其他作物间作或轮作控制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但长期利用大蒜轮作或间作控制土传病害可能面临镰刀菌对大蒜根系分泌物产生抗性,导致防效降低的风险。
53-58

黄花棘豆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为了测定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提取物对常见病原真菌的活性,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以黄花棘豆为材料,结合生物活性追踪法,对黄花棘豆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并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黄花棘豆乙醇提取物对供试4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活性,10 m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82.08%;粗提物萃取后的二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为其活性部分,10 m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30%和83.13%;从合并后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相中分离、鉴定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和3-羟基-8,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供试病原菌表现较好的抑制活性;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0.42μg/mL,3-羟基-8,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值为27.09μg/mL。黄花棘豆提取物对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紫檀烷类化合物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备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潜力。
59-64

环氧虫啶对灰飞虱种群增长和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摘要:以哌虫啶和吡蚜酮为参照药剂,评价了环氧虫啶对灰飞虱若虫的毒性,及其在亚致死剂量下对灰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环氧虫啶在对灰飞虱若虫LC90剂量下喷雾处理后,拟水狼蛛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变化。结果表明:环氧虫啶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依次大于哌虫啶和吡蚜酮。3种杀虫剂在亚致死剂量下对灰飞虱种群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环氧虫啶的抑制作用最大,表现在处理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等参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捕食功能试验表明,3种药剂处理后拟水狼蛛对灰飞虱的捕食仍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出现了猎物的处置时间延长、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下降,其中环氧虫啶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的负面影响小于吡蚜酮和哌虫啶。
65-69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0-74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海南分离物基因组测定与毒源分析

摘要:为分析2012年采自海南西瓜上具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典型症状的病毒分离物CGMMV-HaiN12的分子特征和可能来源,以病叶总RNA为模板,分3段进行RT-PCR扩增,测定了该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结果表明CGMMV-HaiN12基因组全长为6425 bp(GenBank登录号KC852074),与已报道的CGMMV分离物相比,除5′和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数目略有不同外,编码区的基因结构完全相同。CGMMV-HaiN12全基因组序列与韩国分离物AF417242的相似性为99.6%、遗传距离为0.004,在进化树的末端两者聚为一支。将CGMMV-HaiN12与已的中日韩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所有分离物在0.000~0.027的遗传距离上聚为一支,显示这些分离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与欧洲的西班牙和俄罗斯的2个代表分离物具有较大差别。在进化树末端,CGMMV-HaiN12与3个韩国分离物(AJ245440、JF838188、AF417242)、2个我国湖南分离物(JQ715592、JQ715595)聚为一支,表明CGMMV-HaiN12可能由韩国传入,并且与传入我国湖南的分离物高度同源。在海南本地不进行西瓜制种的情况下,为控制CGMMV在海南的危害应加强对进入海南的西瓜和砧木种子的检疫工作。
75-81

B隐种烟粉虱和甜菜夜蛾取食诱导棉花抗虫性的互作反应

摘要:研究了B隐种烟粉虱为害的棉株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甜菜夜蛾为害的棉株对B隐种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被40头/株初孵的烟粉虱1龄若虫取食6 d后的棉株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相对生长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P<0.05),而分别被50头/株和200头/株烟粉虱初孵若虫取食至3龄时的棉株对后继取食的甜菜夜蛾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始终被2头/株甜菜夜蛾3龄幼虫为害的棉株上的烟粉虱3龄龄期、4龄龄期及1龄至成虫总历期显著延长(P<0.05),且被害棉株对烟粉虱产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对棉株上烟粉虱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各龄期存活率都稍降低。
82-86

球孢白僵菌液体生长营养和培养条件优化

摘要:以菌株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干重和芽生孢子浓度为测试指标,对球孢白僵菌DZDC-9菌株液体发酵营养需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适宜氮源为酵母粉,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0.0005 mol/L KCl可以显著提高菌丝和芽生孢子浓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设计对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26℃,培养液装样量1/5,初始接菌量107个/mL,转速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菌株液体发酵能在60 h达到最大菌丝生长量(13.184±0.3286)g/L。利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孢子粉产量为(22.30±1.78)g/kg大米,显著高于优化之前的产量(13.04±1.90)g/kg大米。
87-93

绿僵菌Ma55抗多菌灵突变株的诱变及抑菌作用研究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供试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均表现为敏感,其中,Ma55菌株对多菌灵最敏感。采用分生孢子定向筛选的方法获得了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突变株,测定了抗性突变株对多菌灵的抗性差异。结果显示,在获得的抗性突变株中,MC-2的EC50最大,达到397.0643μg/mL,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水平指数达到102.35。对Ma55抗多菌灵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红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性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均比亲本菌株Ma55小,但产孢量均比Ma55大,其中,MC-2的产孢量最大,为5.12×10^6个/mL;MC-5次之,其产孢量为4.81×10^6个/mL,MC-8的产孢量在抗性突变株中最低。平板对峙培养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突变株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MC-2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与亲本对照菌株Ma55差异不显著。
94-99

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hartigii)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研究了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hartigii )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哈氏虫道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3为氮源最佳,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佳。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
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