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航空喷雾植保技术的发展与探讨

摘要:航空喷雾在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促进航空喷雾技术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航空喷雾的发展历程、作业技术以及作业设备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并结合我国航空植保技术的现状,在航空喷雾作业机型、应用技术以及作业装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综述分析,作者认为在我国航空喷雾技术领域,应重视和逐步发展直升机、无人机的应用,加强作业设备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喷洒部件的系列化与配套,深入进行航空喷雾飘移控制技术研究,以提高我国航空植保应用水平。
1-7
植物保护杂志封面照片

菊方翅网蝽

摘要:方翅网蝽属(CorythuchaStsl)分布于新大陆,主要分布于北美。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最近记录于上海,寄主为多种菊科植物,包括野塘蒿(Erigeron lini folius)、女菀(Turczaninowia fastigiata)、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某种紫菀(Astersp.)、向日葵(Helianthus sp.)和一枝黄花(Solidago sp.),据称该虫会进一步扩散并造成潜在的危害。现本文增加它的分布地:浙江、台湾。
7-7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丁布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丁布是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中的异羟肟酸类次生化学物质,研究表明其具有广谱活性。本文从丁布的抗虫活性、抗菌活性、化感作用、土壤微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8-13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10株绿僵菌菌株分类地位的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摘要:为确定10株高效杀虫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克隆、测序10株绿僵菌菌株的 ef1-α、rpb1、rpb2、β-tu-bulin 部分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确定10株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多基因分子鉴定在绿僵菌菌种的划分上较单基因更为准确,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将 CQMa114、CQ-Ma117、CQMa125、CQMa126、CQMa128归为大孢绿僵菌,CQMa102归为蝗绿僵菌,CQMa132、CQMa135归为贵州绿僵菌,菌株 CQMa138、CQMa140与其他绿僵菌亲缘关系较远,有可能为绿僵菌属的新种或新的分类单位。
14-21

视觉在云斑天牛成虫选择寄主和寻找配偶中的作用

摘要:为了探明视觉因素对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成虫选择寄主颜色和寻偶行为的影响,采用室内色卡选择和视频轨迹捕捉系统(EthoVision 3.1)自动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斑天牛成虫的视觉选择进行了研究。色卡选择试验表明,在自然光下未交配雌虫对玄武石灰色(18.89%)、未交配雄虫对深黄色(14.44%)、已交配雌虫对绿松石绿(15.56%)的选择率最高;在人造光下未交配雌虫对褐齐墩果色(16.11%)、未交配雄虫对深黄色(14.44%)、已交配雌虫对绿松石绿(14.44%)的选择率最高。行为仪分析结果表明,当雌虫或雄虫被遮眼后,相应的搜寻时间、距离、头部转动角度和仰起次数都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为云斑天牛行为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22-26

甘肃省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 rDNA-ITS 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ex Fr.)F.J.Morton &G.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 pH 为6,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蔗糖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25℃,最适 pH 为7,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7-33

侵染番茄的番茄褪绿病毒山东泰安分离物的分子鉴定和序列分析

摘要:2012年秋季,在山东泰安番茄主要种植区中采集到叶片褪绿,叶脉颜色变深的疑似番茄褪绿病毒病和番茄侵染性褪绿病毒病的番茄样品。利用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的特异引物 ToCV1/ToCV2和番茄侵染性褪绿病毒(Tomato infectious chlorosis virus ,TICV)的特异引物 TICV1/TICV2分别对样品进行扩增,最后仅得到利用引物 ToCV1/ToCV2扩增的101 bp 的核苷酸序列,对该核苷酸序列克隆并测序。序列比对表明,山东泰安地区分离物与已登录的番茄褪绿病毒(ToCV)分离物相似性都在99%以上。随后,对山东泰安种植区ToCV 番茄分离物进行外壳蛋白(CP)及热激蛋白(HSP70)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GenBank 登录号 KC812620/KC812625),经 NCBI BLAST 比对发现,目的序列与番茄褪绿病毒日本番茄分离物 ToCV-Japan/Tochigi(GenBank登录号 AB513442/AB513443)相似性最高为99%,同属于毛型病毒属的番茄褪绿病毒,这是首次明确山东地区番茄受到番茄褪绿病毒的侵染。
34-39

土荆芥花序和叶挥发油的抑菌作用及组分分析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采自河南信阳的土荆芥花序和叶的挥发油,采用 GC-MS 进行组分分析,并测定挥发油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土荆芥花序和叶的挥发油的含油率分别为4.02%和1.64%;GC-MS 从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到10个和9个组分,均鉴定出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431%和99.103%;挥发油的主要组分均为驱蛔素、2-蒈烯和α-松油烯,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叶和花序的挥发油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46μL/皿和1.80μL/皿。
40-43

二斑叶螨抗阿维菌素品系选育及其解毒酶系活力变化

摘要: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以采自甘肃兰州部级森林公园兴隆山的二斑叶螨为敏感品系(SS),研究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及抗性生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室内用阿维菌素强化筛选24代,获得了二斑叶螨抗阿维菌素品系(Ab-R24),抗性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为321.5。对 SS 和 Ab-R24解毒酶活性的分析表明, Ab-R24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分别是 SS 品系的1.43、1.18、1.56、1.48、1.55倍和4.02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 MFO 的活性上升最为显著。对 SS 和 Ab-R24解毒酶动力学常数的分析表明,Ab-R24品系体内 AchE、GSTs 和 MFO 的 Km 分别是 SS 品系的1.14、2.31倍和2.58倍;Vmax 分别是 SS 品系的1.19、2.34倍和1.76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高与 MFO 活性快速升高有关,AchE 和GSTs 也参与阿维菌素抗性的形成。
44-48

寒区昆虫病原线虫冷冻储存条件优化

摘要:以我国高寒地区分离、筛选出的高致病力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N)为研究对象,对其冷冻储存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介质中不同含水量对线虫 HBN 的冷冻存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含水量为50%的蛭石中线虫回收率最高,为87.4%;冷冻储存后的线虫经4℃24 h+室温1 h 解冻利于线虫冷冻休眠后复苏;线虫经阶段性降温较直接降温至-4℃的冷冻存活率提高31.6百分点;储存介质蛭石中采用灭菌自来水较适于 HBN 线虫在-4℃冷冻存活;7 d 内冷冻储存增强了 HBN 线虫对寄主昆虫的侵入能力。
49-54

复合菌剂PS21对氧乐果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复合菌剂 PS21与氧乐果协同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初步探讨复合菌剂 PS21缓解氧乐果对小麦生长和抗氧化酶的抑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0^6~10^8 cfu/mL 浓度的复合菌剂 PS21对氧乐果的毒害具有缓解作用,缓解作用与复合菌剂 PS21浓度呈正相关性,菌液浓度为108 cfu/mL时,缓解作用明显,与氧乐果单独处理相比,小麦株高、茎粗、干重、湿重、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在抗氧化酶系统中随复合菌剂 PS21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同浓度复合菌剂 PS21的不同施用方法对氧乐果毒害的缓解作用存在差异,灌根法对氧乐果毒害小麦具有较强的缓解作用。
55-61

四种鱼蛉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

摘要:广翅目鱼蛉亚科(Chauliodinae)成虫触角形态属间差异显著,其表面感觉器的形态和功能缺乏系统研究。对该亚科4个属的代表种的成虫触角感觉器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发现属模栉鱼蛉触角感器共有5种;西华斑鱼蛉触角感器共有5种;锯角黑鱼蛉触角感器共有4种;全色新鱼蛉触角感受器共有5种。其中,毛形感器Ⅱ型、锥形感器、柱形感器在各种中较为常见,而毛形感器Ⅰ型、毛形感器Ⅳ型、毛形感器Ⅴ型、纽扣形感器及刺形感器仅分别在某一种鱼蛉中特有。研究表明,触角感器在鱼蛉亚科不同属种间无论在类型还是数量分布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多样化,同种雌雄两性的触角感器在具有雌雄触角二型性的物种中也具有差异。
62-69

迭球螋成虫对棉蚜的捕食作用

摘要:在室内测定迭球螋(Forficula vicaria Semenov)成虫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迭球螋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Ⅱ(1959)型模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0.9936 Nt/(1+0.0041 Nt );根据汪世泽等(1988)提出的 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 =a·exp(-bN-1t )拟合,求得日均最大捕食量176.9头,最佳寻找密度92头;利用 Holling(1959)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关系公式E=a/(1+aThNt ),结果表明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利用 Hassell (1969)模型 E=QP -m 和 Beddington(1975)模型 E=aT/[1+btw (P-1)]对寻找效应与迭球螋成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拟合方程分别为:E=0.6318 P -1.3693和 E =0.7384/(2.2668 P -1.2668), Beddington 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寻找效应与迭球螋密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效应与迭球螋密度和棉蚜密度之间的关系用 Beddington(1975)模型 E =a/[1+aThN a +btW (P -1)]进行描述,拟合方程:E =0.7384/(2.2668 P +0.00404 Na -1.2668),寻找效应随迭球螋密度和猎物棉蚜密度的增大而下降。
70-74

基于mtDNA-COⅠ的云南西花蓟马的遗传分析

摘要: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 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 bp 基因片段中,变异位点19个,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证实了云南西花蓟马为一个复合种群。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 Fst 为-0.02119,种群间变异多为负值,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75-79

油菜田看麦娘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研究

摘要:采用培养皿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测定了湖南省境内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益阳市、浏阳市、岳阳市、娄底市7个市州10个地区油菜田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测定了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以及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精喹禾灵的敏感性,对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ACCase 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较了两种生物型的基因序列。培养皿种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为10.50倍,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01~7.09倍之间,抗性水平不明显;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最高,为25.30倍,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43~9.47倍之间,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经精喹禾灵处理后,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的 GSTs 活力在第5天明显高于敏感生物型,表明 GSTs 的活性是引起看麦娘对精喹禾灵抗性的重要因子。通过靶标基因片段扩增与 DNA 测序比对发现,抗药性生物型氨基酸序列第93位比敏感生物型多出一个丙氨酸,抗药性的产生与靶标基因的突变是否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
80-85

国内橡胶树主要种质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性评价

摘要:棒孢霉落叶病是近年来我国橡胶树新发病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在限制性因素。培育和种植抗病种质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而育种材料的抗性评价是相关工作的前提。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通过4种方法对国内46份橡胶树主要种质进行了抗病性评价。结果发现,不同接种方法获得的抗病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抗感种质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供试的46份橡胶种质中,高抗(HR)种质3份,占6.52%,中抗(MR)种质13份,占28.26%,轻感(S)和中感(MS)种质各11份,分别占23.92%,高感(HS)种质8份,占17.40%。
86-92

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绿色木霉对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摘要: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绿色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对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个土壤湿度条件下,接种木霉后前4周均能显著降低镰刀菌的数量;与对照2(CK-H06)相比,处理(B2-H06)中木霉的孢子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第1、2周,对照1(CK-B2)与处理(B2-H06)的镰刀菌含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在第5周,处理(B2-H06)的镰刀菌和木霉菌含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93-95

苜蓿锈菌夏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

摘要: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采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表明:在100%相对湿度下,苜蓿锈菌夏孢子在5~30℃都能萌发,但温度在20~25℃萌发最快;光照和1%葡萄糖液有促进孢子萌发的作用;不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效果最好,其 EC50分别为0.0401、0.0681 mg/L。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