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概况及其应用进展

摘要: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s)技术是在芯片上对化学或生物样品进行操作和检测的一项新兴技术,具有样品体积小、检测效率高、使用成本低、易于和其他技术设备集成以及兼容性好等特点,有望发展为一种便携式检测装置。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上,在农业、食品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微流控芯片相关概念和技术出发,对该技术及其在医学、农业和食品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8

微生物降解二苯醚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降解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及影响微生物降解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因素,指出利用微生物修复土壤中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指出二苯醚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及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9-13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摘要:为了明确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I-1的受害指数、单株生物量及氮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的增加,R-1、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受害指数均升高、单株生物量均下降,在相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R-1无性系的受害指数及产量损失率均低于I-1无性系。(2)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后趋于稳定,硝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后趋于稳定或下降。结果说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升高是R-1无性系对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而I-1无性系氮代谢失调是其感蓟马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R-1无性系的适应能力强,受害较轻,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和补偿生长能力高于I-1无性系。
14-20

多因子对棉蚜有翅蚜形成的影响

摘要:有翅蚜产生是蚜虫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多种因子诱导有翅蚜的形成。本文研究了温度、拥挤度、母代效应和天敌对棉蚜有翅蚜形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1-30℃温度范围内内,温度与翅蚜比例呈线性关系,21℃形成有翅蚜比例最高,约为10%;棉蚜拥挤度与有翅蚜比例成正相关;温度与拥挤度2因子的正交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低温、高拥挤度组合更有利于有翅个体的形成。母代效应对棉蚜F1代有翅蚜的形成有显著性影响,天敌胁迫促进有翅个体的形成。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影响有翅蚜的形成,但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关注两者内在互作关系。
21-25

4种化学物质对南瓜抗白粉菌产生过敏性反应影响的研究

摘要:研究了4种化学物质对南瓜抗白粉病产生过敏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接菌处理可使南瓜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增加,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过敏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经20mmol/L H2O2+接菌处理的南瓜叶片,在96h时产生的过敏性细胞比对照多81个/cm^2;而活性氧清除剂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3种化学物质处理+接菌南瓜叶片后,叶片中过敏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且浓度越高,过敏性细胞数量越少,2 000U/mL过氧化氢酶+接菌、20mmol/L抗坏血酸+接菌和40mg/L谷胱甘肽+接菌处理南瓜叶片,96h时过敏性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接菌少79、95和90个/cm^2;接菌10d后,20mmol/L H2O2+接菌处理的南瓜叶片的病情指数比对照+接菌低14.1,2 000U/mL过氧化氢酶+接菌、20mmol/L抗坏血酸+接菌和40mg/L谷胱甘肽+接菌处理的南瓜叶片的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高7.47、4.95和6.83。
26-31

油菜菌核病菌拮抗放线菌HPS02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性质研究

摘要:为控制油菜菌核病在油菜生产上的扩散,挖掘该病的生防资源,以油菜菌核病菌为指示菌,从湖南怀化收集的土样中分离出4株拮抗放线菌株。其中菌株HPS02的抑菌效果最好,无菌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91.04%。经菌株培养性状、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阿布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aburaviensis)。抗菌谱研究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都有拮抗作用。发酵液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对酸碱较为稳定,对温度、紫外线较为敏感。通过硫酸铵沉淀发酵液,其沉淀的抑菌活性与发酵原液一致。经4种不同有机试剂萃取后,萃余相的抑菌活性与原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相差很小。该研究结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2-37

辽宁省西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针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rDNA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黑暗条件利于病菌生长。病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2SO4;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黑暗条件利于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38-44

吡螨胺和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效应

摘要:通过吡螨胺(tebufenpyrad)和哒螨灵(pyridaben)的亚致死剂量处理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成螨和螨卵,研究了两药剂对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吡螨胺和哒螨灵处理后当代成螨的每雌日均产卵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日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均低于对照;F1的卵期、幼螨期、若螨期延长显著,净增殖率低于对照、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与对照差异不大。两药剂处理卵后,卵期、幼螨期、若螨期延长,净增殖率低于对照。吡螨胺和哒螨灵的亚致死剂量处理截形叶螨成螨和螨卵都无刺激增殖的作用,能延缓种群的发育速度。
45-49

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评价

摘要:在室内28℃条件下,采用离体叶片饲养,建立实验种群生殖力表的方法,评价了8个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抗生性。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在玉米不同自交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自交系‘H1014168’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存活率最低,8d后仅为10.7%,幼螨、若螨的平均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2.65d和4.23d,内禀增长力(rm)最小,为0.205 4。而取食‘H1019005’和‘H1014603-1’的雌成螨8d后存活率达85.2%和82.7%,幼螨、若螨平均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2.05d和2.67d及2.18d和3.34d,rm最大,为0.250 9和0.320 5。由此可知,8个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存在显著差异,‘H1014168’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较强,而‘H1014603-1’和‘H1019005’则较弱。
50-53

葱菜蛾及其为害状

摘要:葱菜蛾[Acrolepiopsis sapporensis(Matsumura,1931)],又名苏邻菜蛾、葱须鳞蛾,是葱、韭菜、洋葱等百合科蔬菜上常见的害虫,属雕蛾科(Glyphipterigidae),过去曾放在邻菜蛾科(Acrolepiidae)。成虫前翅长5mm;下唇须前伸并向上弯曲,褐色,端节小,黄白色;胸部后缘具竖鳞;前翅黄褐至黑褐,后缘基1/3起具三角形白斑,外侧尚有小白斑;前缘近端具不明显的钩形纹。幼虫蛀食或啃食叶片,留有白色表皮。
53-53

春季松毛虫种群数量及其发生面积预测研究

摘要:为了监测春季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及进行综合防治,利用1986-2012年阜新县松毛虫上树期死亡率、发生面积及同期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松毛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与同期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在阜新地区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生期,以春季发生较重,发生时间为3月下旬到6月上旬。上树前2月下旬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其复苏有很大影响,上树过程中温度是影响上树死亡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风速和相对湿度。在综合考虑多种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上树期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以5种主要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为预报因子建立发生面积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和试报准确率均较好。
54-59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群落数量分析

摘要:采用改良的倒"W"9点取样法对河北省夏玉米田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比较了杂草的相对优势度和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杂草群落进行相似性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杂草间相关性和分化方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田的优势杂草主要是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杂草群落可分为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铁苋菜+打碗花和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两类,分别属于冀中南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两个地理区域。对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黑龙港地区杂草群落中优势杂草的相对优势度高于冀中南山前平原,杂草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低于冀中南山前平原。主成分分析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的各杂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比较均匀,黑龙港地区的各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则比较集中,且优势杂草间的相关性较高。
60-64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杀线虫活性产物的分离鉴定

摘要:为探寻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活性跟踪的方法,从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六氢-3-(异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两种活性化合物。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两化合物在相对含量比为2.81∶1,使用浓度为20mg/mL情况下,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48h校正致死率分别为60.45%和67.37%,即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均有杀虫活性。
65-69

北京、山东和湖南地区烟粉虱抗药性及CYP4v2和CYP6CX1 mRNA水平表达量分析

摘要:于2011年采集北京、山东和湖南三地的烟粉虱,进行B、Q隐种鉴定,并测定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CYP4v2和CYP6CX1两个基因的mRNA水平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北京、湖南和长沙烟粉虱均为Q隐种。抗药性监测表明,北京和湖南种群对阿维菌素敏感,山东种群抗性水平较低,而对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出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湖南地区烟粉虱对噻虫嗪的抗药性达到49.08倍的高抗水平,北京和山东地区也达到中抗水平。另外,这3个地区的种群对毒死蜱和联苯菊酯抗性水平都较低。通过qRT-PCR分析三地的CYP4v2和CYP6CX1基因表达量,发现相对于敏感种群CYP4v2基因在北京、山东和湖南3个地理种群中分别过量表达3.85倍、19.57倍和10.78倍,而CYP6CX1基因在北京种群中过量表达20.55倍。结果提示田间烟粉虱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v2和CYP6CX1过量表达可能会是烟粉虱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之一。
70-75

3种金龟甲对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摘要:选取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对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大黑鳃金龟的雌雄虫进行室内嗅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对上述几种金龟甲的引诱作用差异较显著。大黑鳃金龟雌虫对榆树的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最高,分别为81%和0.61;雄虫对沟叶结缕草趋向较强,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为93%和0.85。榆树对暗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效果显著,其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达到80%和0.59;雄虫对桑树有强趋性,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分别高达87%和0.74。女贞对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均有好的引诱活性,雌虫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达到79%和0.58,雄虫分别为72%和0.44。以上寄主植物对金龟甲诱集作用的研究不仅对现阶段农田防治金龟甲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为金龟甲生防植物的选择及食诱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知识储备。
76-79

豆天蛾海南种群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

摘要: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d,而在31℃下仅为47.10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80-83

四川省茂县花椒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

摘要:为明确四川省茂县花椒根结线虫的种类,通过根结线虫雌虫和2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及雌成虫的会阴花纹、雌虫酯酶同工酶及分子生物学检测(rDNA-ITS区和rRNA-IGS区),对花椒根结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三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在茂县地区花椒上发现的根结线虫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在花椒上发现北方根结线虫病,四川省是北方根结线虫新的分布区。
84-88

瓜实蝇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摘要:在实验室内以瓜实蝇幼虫作寄主研究了寄主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量受寄主密度影响显著。寄主密度为5-20头/管时,寄主密度的增加对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而当寄主密度过高时,寄主密度的增加会使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降低。印啮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量和寄生率、每头雌蜂产仔蜂量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当蜂密度从2头/管增加到15头/管时,平均每头雌蜂寄生的瓜实蝇数量降低了近3/4。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