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农作物病原卵菌基因组数据库资源概述

摘要:卵菌包含许多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病原菌,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病原卵菌的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资源对于卵菌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农作物病原卵菌基因组数据库资源及数据库检索方法做一概述,以期促进卵菌基因组数据资源的利用,加快其功能基因学研究.
1-6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引起的果树病害及研究进展

摘要: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在国内外分布广泛,是许多果树常见的病原菌、内生菌和腐生菌,能引起果实腐烂、叶斑、坏死、溃疡和流胶等症状.本文概述了该属真菌引起的果树病害的发生、危害症状、主要病原菌种类、流行学和病害控制、栽培管理策略;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7-13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抗水稻条纹病毒安全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摘要:构建了水稻条纹病毒(RSV)外壳蛋白(CP)基因RNAi载体pCMBIA1301+/-R,该载体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无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植株.在双菌双质粒体系中,比较了不同品种、重组农杆菌浓度配比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转化体系最适合品种‘爱知旭’的转化,共转化效率达9.07%;推广品种‘武育粳3号'上也转化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6.59%).以‘爱知旭’为受体转化时,重组农杆菌E13R和E1301浓度比为3∶1时,共转化率最高(16.33%),其次分别是2∶1(13.56%)、1∶1(9.09%),以1∶2时最低(5.97%).通过T1代自交分离和抗病性筛选,成功获得了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抗病毒植株16株,为抗RSV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释放奠定了基础.
14-20

未来气候变暖对褐飞虱越冬界限的影响分析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病虫害的越冬界限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本文以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未来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能源种类平衡发展排放情景(A1B)下褐飞虱越冬界限及相应越冬区相对于baseline时段(1961-1990)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1)越冬北界在2020s(2010-2039)北移约50 km,安全越冬北界北移约110km;2050s(2040-2069)越冬北界北移约120km,安全越冬北界北移约250 km.由于经纬度及海拔的影响,越冬界限北移存在一定区域差异.(2)越冬区明显扩大.相对于baseline时段,2020s褐飞虱间歇越冬区扩大约11.93万km2(约23.24%),安全越冬区增加约2.08万km2或0.66倍;2050s间歇越冬区扩大约25.99万km2(约50.63%),安全越冬区增加约18.82万km2或5.93倍.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越冬界限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其中安全越冬北界较越冬北界北移幅度更大.气候变暖导致的安全越冬北界北移对未来褐飞虱的发生动态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21-25

凤仙花坏死斑病毒在中国的适生性风险评估

摘要: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能够侵染多种花卉并破坏其观赏价值,目前在我国已有INSV的入侵报道.查询INSV和西花蓟马在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地理信息,应用MaxEnt、ArcGIS软件,分别获得INSV和西花蓟马的适生性范围,结合INSV植物寄主在Lifemapper的分布数据,获得INSV中国境内风险发生区分布图.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部分省份、西南部分省份及西北部分省份,都是潜在INSV高风险发生地区,包括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上海、江苏、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重庆、四川东部、甘肃部分地区、辽宁部分地区.INSV入侵中国的适生性分布评估将为INSV的检疫及防控提供参考.
26-31

重金属铅、镉污染下紫茎泽兰对氨氯吡啶酸的耐性

摘要:研究了在重金属Pb、Cd污染土壤下,紫茎泽兰对氨氯吡啶酸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低剂量氨氯吡啶酸处理下,其鲜重防效随Pb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高剂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处理IC50均小于对照,以500mg/kg处理时为最低;低剂量氨氯吡啶酸处理时,紫茎泽兰鲜重防效随Cd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120 g/hm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则随Cd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IC50均小于对照,以100mg/kg处理组为最低;≤60 g/hrn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Pb-Cd复合污染胁迫组的鲜重防效均小于单一Pb、Cd处理组,高于对照,120 g/hm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Pb-Cd复合污染胁迫组却高于单一Cd处理组和对照,接近单一Pb处理组,其IC50均高于单一Pb、Cd处理组.证实重金属Pb、Cd污染下,紫茎泽兰对氨氯吡啶酸的耐药性明显下降,鲜重防效显著提高,根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对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Pb、Cd污染严重地区紫茎泽兰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32-36

韭菜等几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摘要: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37-42

氨基酸补料对伊枯草菌素A发酵的影响

摘要:对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ZK8)进行4种不同工艺(分批发酵和3种氨基酸浓度的补料-分批发酵)的发酵,测定并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各时间点样品中菌量、伊枯草菌素A (iturin A)的效价、还原糖、总氮及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工艺2(补料浓度分别为天冬氨酸55 mg/L,谷氨酸12 mg/L,脯氨酸6 mg/L)发酵条件下,枯草芽胞杆菌ZK8菌量最高,达2.163×1010个/mL,比分批发酵(对照组)提高9.5%;在工艺1(补料浓度分别为天冬氨酸50 mg/L,谷氨酸9mg/L,脯氨酸5 mg/L)发酵条件下,iturin A效价最高,达20 101.1 U,比对照提高了93.94%.
43-49

拟松材线虫携带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群研究

摘要:以云南松濒临枯死木为对象,利用贝尔曼漏斗法获得植物寄生性线虫,借助形态学和PCR-RELF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拟松材线虫,在此基础上,对其所携带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证实拟松材线虫共携带26种细菌和4种真菌,所携带可培养微生物随着拟松材线虫人工培养代数的增加,其多样性下降,人工培养3次以后,微生物的种类从30种降到9种.未纯化线虫致病性显著高于继代培养线虫,继代培养次数越多,致病性下降越快,说明体表可培养微生物参与了拟松材线虫的致病过程.
50-55

旱直播稻抑草潜力的评价

摘要:利用旱直播稻自身的竞争及化感作用,评价旱直播稻品种(品系)对杂草的抑制作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评价旱直播稻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和耐受能力.通过测定旱直播稻特征化感次生物质含量计算出的化感指数来评价其化感潜力;在旱直播稻播种后45d,杂草生物量与旱直播稻的生物量成显著负相关、与相对竞争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旱稻品系‘HF04’和‘HF011’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最强,前者抑草能力强表现在竞争力,后者抑草能力强表现在耐受杂草竞争力和化感作用.
56-59

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四螨嗪、螺虫乙酯、哒螨灵品系的微卫星DNA分析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敏感品系(S)和室内筛选的4个抗性品系(抗甲氰菊酯品系、抗四螨嗪品系、抗螺虫乙酯品系、抗哒螨灵品系)进行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二斑叶螨4个抗性品系显示出微卫星DNA多态性.引物Tu11在相似系数0.80处将5个二斑叶螨品系区分开.引物Tu1在相似系数0.70处将5个二斑叶螨品系区分开.微卫星DNA多态性虽不能定位抗性基因,但可结合聚类分析软件,为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四螨嗪、螺虫乙酯、哒螨灵抗性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提供依据,指导二斑叶螨田间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治理.
60-63

吐伦球坚蚧在杏树上的分布及抽样方法研究

摘要:为确定吐伦球坚蚧在杏树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田间虫口数量估计的最佳抽样方法,以最近邻体法分别对吐伦球坚蚧越冬若虫、成虫和越夏若虫在杏树上的分布进行研究,并比较五点法、棋盘式、双对角线、Z字形、平行线5种抽样方法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及各抽样方法的误差率.结果表明:吐伦球坚蚧越冬若虫、成虫和越夏若虫在杏树上的分布均为聚集型.Z字形抽样方法对田间吐伦球坚蚧越冬若虫和成虫进行抽样最可靠;越夏若虫以平行线抽样法最具代表性且最为可靠.
64-68
植物保护杂志实验方法与技术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叶片上不同侵染时期的症状及显微诊断比较,发现该方法可在黄瓜棒孢叶斑病潜伏、未显症期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为黄瓜栽培期的病害监测和及时防控奠定基础.
69-73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草莓潜隐环斑病毒的研究

摘要: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草莓潜隐环斑病毒(Strawberry latent ringspot virus,SLRSV)检测方法.根据SLRSV外壳蛋白编码基因上的8个位点,共设计了6条引物,通过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得到特征性的瀑布状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引物对SLRSV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试验显示RT-LAMP的灵敏度比普通RT-PCR高出100倍.该方法无需特殊的试剂和设备,只需在水浴锅中65℃等温扩增,整个检测周期约1.5h,结果采用SYBR green Ⅰ染色显示,易于观察和判定.
74-77
植物保护杂志调查研究

我国201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

摘要:2012年我国小麦病虫害重发种类多、涉及区域广、危害程度重.本文全面总结了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蜘蛛、吸浆虫等小麦7大病虫的发生面积、范围、分布区域、发展动态、危害程度等发生特点.分析近年来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重发威胁长期存在、暴发规律更难掌握,小环境特异化导致分布差异大和人为防治因素显著影响发生程度等方面.提出应加深认识、提高警惕、加强监测,综合考虑小环境特异化因素和人为防治因素,以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指导性、精确度和准确性.
78-85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摘要: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主栽品种不抗病、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玉米病害的预测预报、推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大斑病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有所裨益.
86-90

‘中4’抗条锈性特点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摘要:小麦种质资源材料‘中4’是我国重要的小麦抗条锈亲本材料.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进行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发现‘中4’在苗期及成株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免疫,抗病性表现优异.2007-2011年选用1893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仅有9个菌系对其有毒性,占0.49%.苗期接种26个国内外具有不同毒性谱的条锈菌单孢菌系,基因推导分析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在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91-94

二化螟对不同药剂的敏感度研究

摘要:为了解江西省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二化螟的田间药剂防治,应用点滴法测定了江西省代表性稻区二化螟对5大类8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靖安、南昌、吉安稻区二化螟对三唑磷、毒死蜱、稻丰散和杀虫单敏感度极低,对丁烯氟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度较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敏感度最高;3个稻区的二化螟种群对试验药剂的敏感度,除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外(相对敏感性指数为3.88、3.85),对其他药剂的敏感度差异不大(相对敏感性指数均低于1.5).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