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母细胞产生内含物的芽胞杆菌分析

摘要: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分离过程中发现有些芽胞杆菌产生与Bt相似的芽胞,但并不形成伴胞晶体,特别是发现它们在芽胞期的母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含物,对该类菌株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选择6株该类型的菌株,对其种属、质粒、蛋白谱和杀虫活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芽胞形态和质粒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其与Bt菌株相似;肽指纹图谱分析发现选取的蛋白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族细菌的蛋白匹配度最高;16SrDNA聚类研究表明,所分离的菌株的确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族(包括Bc和Bt)同源性最高;从生物杀虫活性测定来看11-1菌株上清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校正死亡率达75.9%,而85-1和11-1菌株上清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能达到100%和87.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Bt菌株的分离过程中,对于没有形成晶体但在芽胞形成时期还有内含物的菌株也应加以重视,这些菌株属于B.cereus族,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1-6

抗草甘膦基因的克隆及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功能分析

摘要:为了克隆抗草甘膦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分析其抗性水平,利用200μmol/L草甘膦平板从草甘膦严重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1株抗草甘膦菌株G6PP,经电镜和16SrDNA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以该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酯合成酶(EPsPS)基因,该基因编码440个氨基酸,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G6;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出46ku的融合蛋白;携带pET-G6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在液体M63培养基中能耐受150μmol/L草甘膦的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到的G6基因具有一定的抗草甘膦活性,对抗草甘膦作物的培育具有实践意义。
7-12

黄瓜根结发育早期WRKY基因的分离

摘要:为了确定黄瓜根结线虫侵染早期与取食位点形成相关的WRKy基因,以根结线虫侵染早期的黄瓜根为材料,基于黄瓜全基因组WRKY基因预测,进行RT-PCR扩增。在根结线虫侵染早期的黄瓜根组织中共分离到24个WRKY基因,分别定位于黄瓜的7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在分离到的WRKY基因中有17个为第二家族,6个为第一家族,1个属于第三家族。初步确定8个WRKY基因为根结线虫诱导表达基因,推测黄瓜根结线虫侵染早期为涉及多个WRKY基因参与的复杂调控体系,为进一步研究黄瓜根结线虫取食位点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13-17

枣疯病植原体侵染对枣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侵染对枣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田间‘赞皇大枣’健树和患枣疯病病树以及‘婆枣,枣疯病组培苗为材料,测定了健叶、病叶以及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组培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枣疯病病树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值显著低于健康叶片;在培养基中添加IBA、6-BA可提高枣疯病组培苗叶片叶绿素a、b含量,明显改善患病组培苗的光合作用,但随着继代时间延长,这种影响逐渐消失。此结果表明枣疯病植原体、激素代谢及叶绿素合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18-22
植物保护杂志其他

关于开展2012年度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摘要: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植物保护行业的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我国植物保护技术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2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杨树角斑病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特性研究

摘要:对杨树角斑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培养特性的影响,以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并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杨树角斑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分别采用组织和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根据子实体形态和病菌rDNAITS序列对其进行鉴定。观察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用杨树角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离较病组织分离易成功。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菌鉴定为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alicina (E11.&Ev.)Deighton]。培养基、温度、光照、pH等因素影响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燕麦培养基、pH6-7、25℃、黑暗条件是适合的培养条件。
23-27

旱芹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旱芹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粗提物处理过的棉花枯萎茵茵体发生膜质过氧化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DA累积量增大,8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3.9倍,48h时降到最低;同时电导率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2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1.20倍,48h时降至最低。结果还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在10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是对照的1.40倍和1.23倍,48h时降至最低,POD略有不同,在12h达到最高值,是对照的1.47倍,48h时降到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粗提物破坏了枯萎病菌体内SOD、POD及CAT酶系统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MDA含量的增加,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对枯萎病菌产生伤害作用。
28-31

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病原的鉴定

摘要: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河南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在扫描电镜下该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椭圆或圆柱形;采用真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扩增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其ITS序列与Erysiphe crucifeyarum(韩国)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而聚在一个进化枝上。上述结果表明,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菌属于E.cruciferarum,与韩国甘蓝型油菜白粉病菌亲缘关系最近。
32-35

香梨上山楂叶螨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分析

摘要:本研究对香梨园各世代山楂叶螨种群生命表的趋势动态指数,、控制指数(EJPC)、关键虫期、关键因子、关键因子与种群密度关系进行分析,建立最优回归预测方程,以评价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发展的各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叶螨种群1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98、8.90、3.74、0.87、0.41、0.22、0.02、1.00、2.09、2.23、2.97。“捕食及其他”和“自然死亡”因子是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各世代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幼螨期是山楂叶螨的关键虫期,在幼螨期的“捕食及其他”因子是关键因子,关键因子是山楂叶螨种群变化的迟滞密度制约因子。
36-39

龟纹瓢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龄期龟纹瓢虫幼虫及雌雄成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密度及猎物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模拟后的各干扰反应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说明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具有很好的捕食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玉米田间龟纹瓢虫。
40-43

2010年仪征市稻纵卷叶螟第三、四生动态及虫源性质

摘要: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44-49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在试验玻璃筒中同时接入两种斑潜蝇各1♀1♂,置于不同温度(18、25、30℃)下培养,观察两种斑潜蝇子代的化蛹数、成虫数及羽化率。结果显示,18℃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仅为(O.4±O.3)头,显著低于南美斑潜蝇的(2.5±0.7)头;25℃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7.6±3.O)头,稍高于南美斑潜蝇的(4.3±2.0)头,但不存在显著差异;30℃下,美洲斑潜蝇的F,代成虫数为(18.0±2.9)头,而F1代中无南美斑潜蝇成虫。说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种间竞争具有重要影响。
50-53

苹果园镰螯螨种群的时空动态分析

摘要:根据田间实际调查结果,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1wao法分析了镰螯螨在人为干扰因素较小的苹果园内种群的发生动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7—10月,镰螯螨种群数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初达到发生高峰期。除树冠下层呈现均匀分布外,其他部位均呈现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8月1日到10月1日,各部位间种群聚集度变化平稳;10月1日到10月16日,树冠下层、西面和北面的聚集度略有增高。在苹果园生态系统中,芬兰真绥螨、叶螨、镰螯螨三者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依存。当果园内叶螨种群数量随捕食螨的作用而降低到较低水平后,镰螯螨作为主要捕食螨~芬兰真绥螨的重要补充猎物,对于维持芬兰真绥螨一定的种群数量和苹果园生物多样性及其数量的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4-58

甘蔗条螟卵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

摘要:应用聚集度指标法、1wao回归模型法和Taylor幂法等,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卵块在秋植蔗田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条螟卵块在田间呈现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型分布;在单位样方(5m行长,1.3m行距)内,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其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条螟卵块聚集原因同卵块密度相关;在田间抽样方式上,以五点取样效果最佳;卵块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098/m+0.147)。
59-62

基于CLIMEX的苜蓿籽象甲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摘要:苜蓿籽象甲(Tychiusmedicaginis Bri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北疆地区和甘肃,是新疆北疆苜蓿种子田重要害虫。本研究综合运用CLIMEX3.0与ArcGIS9.3对苜蓿籽象甲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苜蓿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苜蓿主要种植地区。基于中国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其中高度适生区范围由20.25%增加至23.88%,增加了3.63%;非适生区有所减少,由21.32%降至13.99%,减少了7.33%。可以看出,未来气候条件将更适宜苜蓿籽象甲的生存。鉴于苜蓿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控策略,加强对苜蓿籽象甲的防治措施,严防该虫的进一步传播扩散。
63-66

绵山天幕毛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于2008年和2009年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绵山天幕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成虫寿命、羽化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均为一年一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开始卵孵化进入幼虫期。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70d。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为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羽化末期,历期50d左右,羽化高峰在12:00-15:00,占到总羽化量的76%,与其他时段羽化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ρ〈0.05)。雌雄虫均为一生交配一次,雌雄性比约为1:1.2。雌虫8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结束产卵,以卵越冬;雄蛾平均寿命为(3.87±1.30)d,雌蛾平均寿命为(5.27±1.43)d,两者差异极显著(ρ〈0.01)。天敌主要有抱寄蝇、卵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
67-71

果园杂草对枯草芽胞杆菌控制石榴枯萎病的增效作用

摘要:测定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石榴园6种优势杂草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牛膝菊(Galinsoga parvzflora)根部及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杂草与枯草芽胞杆菌协同控制石榴枯萎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的效果,为生防细菌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在胜红蓟、三叶鬼针草、大籽蒿和鸭跖草的根部定殖能力都相对较强。在大籽蒿的根部定殖能力最强。而枯草芽胞杆菌只有在大籽蒿根际土中的可检测浓度持续到接种后的30d。各种杂草结合枯草芽胞杆菌防治石榴枯萎病的结果表明,大籽蒿和胜红蓟表现卓越的增效作用。表明石榴园部分优势杂草可能通过促进枯草芽胞杆菌在其根系及根际中的定殖从而增强控制石榴枯萎病的作用。
72-76

蛇床子提取物对茄子根际土壤中黄萎菌数量及植株抗病性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以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为作用对象,采用浓度为2、4、8、10mg/mL的蛇床子提取物,通过田间灌施,配合伤根接菌的方法处理茄子幼苗,探讨蛇床子提取物对根际土壤黄萎茵抑制作用及其对植株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蛇床子提取物均可抑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其中浓度为8mg/mL效果最为显著。与清水对照相比,根际土壤中的黄萎茵数量减少了56.67%-69.23%;茄子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减少了53.12%-54.98%、51.26%-56.82%;生长指标的增幅分别为:株高3.68%-9.59%、茎粗3.41%-9.98%、地上部鲜重4.43%-9.47%、根鲜重2.61%-9.57%、叶面积3.56%-9.55%;防御酶活性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过氧化物酶(POD)45.60%-64.23%、多酚氧化酶(PPO)108.62%-255.00%、苯丙氨酸解氨酶(PAL)62.32%-76.04%。上述结果表明,蛇床子提取物会抑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增加植株的抗病性,促进植株生长。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