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特约稿件

雷达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昆虫雷达因能无干扰地远距离探测到自然状态下昆虫自由飞行行为,已被广泛用于昆虫高空远距离迁飞和近地飞行行为研究,成为昆虫学研究中一个卓越的研究工具。同时天气雷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鸟和昆虫的监测,探地雷达也在探测堤坝蚁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雷达的性能和近年来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昆虫学家的视角审视了雷达能为昆虫学研究做什么以及其中的挑战。
1-13

《植物保护》2011年第4期各栏目最受读者关注的文章

摘要:特约稿件 1.张友军,朱国仁,褚栋,等.我国蔬菜作物重大入侵害虫发生、危害与控制
13-13

农药有效利用率与喷雾技术优化

摘要: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是植保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并分析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药剂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根据喷雾技术中的“剂量传递”过程,分析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狭义涵义,在春季果园和作物苗期,常规啧雾法的农药有效利用率只有20%~30%;在夏秋季果园和作物中后期,随着作物叶面积系数(LAI)的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达到50%~60%。论文分析了造成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喷雾技术的优化措施:(1)大田喷雾时采用机动喷杆喷雾替代背负式手动常规喷雾,可以改善雾滴沉积分布的均匀性;(2)添加喷雾助剂可以提高药液在靶标表面的润湿性;(3)优化雾滴粒径,采用细雾滴替代粗雾滴可以提高雾滴的中靶率;(4)降低施药液量可以减少药液流失;(5)加装挡板可以减少雾滴飘失等。通过以上技术的优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
14-20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草地螟的滞育及在其种群动态中的作用

摘要:草地螟是一种兼具迁飞和滞育特性的重要农业害虫。滞育是其抵抗低温、安全越冬的唯一对策,因而在其种群动态和发生为害规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和越冬规律,本文就草地螟滞育的诱导和解除、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和机制及其对种群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草地螟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1-26

瓢虫滞育的研究进展

摘要:滞育是瓢虫规避不良环境、使其发育与环境同步的重要策略。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瓢甲科昆虫滞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开展滞育研究的28种瓢甲类昆虫的滞育表现:滞育虫态多为成虫;滞育时期多在冬季;滞育诱导因子主要是光周期,其中夏季滞育者受长日照诱导,冬季滞育者受短日照诱导;若干种类瓢虫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其滞育特征存有差异,其滞育表现较复杂。此外,分析了滞育判断、滞育调控、滞育后生理与生化特征等相关内容,并对深入研究瓢虫生殖滞育调控机理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27-33

西花蓟马抗药性研究进展

摘要:西花蓟马是世界范围内蔬菜和花卉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西花蓟马的主要手段,目前西花蓟马已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从抗药性现状、抗性机制和抗性治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西花蓟马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34-38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报告基因,本文在论述GFP的发现、结构和发光原理的基础上,从抗病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启动子活性分析、病原菌植物互作研究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讨论GFP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9-43

向日葵镰刀菌病害研究进展及其综合防治

摘要:美国、印度、突尼斯等国已有由镰刀菌引起的向日葵病害的相关报道,但我国尚未见系统研究和报道。本文综述了向日葵镰刀菌病害的病原、症状和危害、国外种传镰刀菌的检测、种传镰刀菌的致病性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综合防治方法。
44-49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八字地老虎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区cDNA序列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

摘要:[目的]克隆八字地老虎卢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以八字地老虎预蛹期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基因cDNA序列,将cDNA序列编码区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1b并转化BL21进行原核表达,并使用Histag纯化试剂盒将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得到cDNA全长序列,含有2488个碱基,包括一个1785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594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为67.8ku,等电点5.38,该序列登录GenBank并获得登录号FJ848784。诱导表达蛋白经SDSPAGE电泳得到目的蛋白带,纯化结果也获得了目的蛋白带。[结论]获得了一条新的八字地老虎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了成功表达和纯化。
50-55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时,越冬后饥饿3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d的成虫,在30℃和33℃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和38℃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25-33℃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56-61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摘要:[目的]发掘能影响华北大黑鳃金龟行为反应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以利用化学生态学技术调控华北大黑鳃金龟的行为,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方法]采用触角电位(EAG)及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技术,对20种植物挥发物进行筛选。[结果]在10pg/pL浓度刺激下,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乙酸顺3己烯酯、辛醛和苯乙醇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总体趋势雌虫反应大于雄虫。行为测试中,反2己烯醇、芳樟醇、乙酸顺3已烯酯、1-己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吸引能力都显著高于对照正己烷,但辛醛和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作用低于对照正己烷,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华北大黑鳃金龟对本文所选的部分植物源挥发物对有显著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该结果可为开发对其的田间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定的理论依据。
62-66

不同温度和水分小麦中不同谷蠹发生状态时二氧化碳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储藏温度、粮食含水量条件下,粮食、微生物、储粮害虫谷蠹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检测气体监测害虫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25、30℃下检测含水量分别为12%、13%和14%的小麦样品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并与自然带菌无虫和灭菌无虫小麦进行比较。[结果]在前期30d中,感染害虫(10头/kg)的小麦中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大于自然带菌和灭菌无虫样品,其中12%含水量,25℃感染害虫小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达2.676%,自然带菌样品中为0.214%,灭菌样品中为0.148%。二氧化碳浓度随温度升高及粮食水分增大而显著升高。[结论]二氧化碳浓度与粮食中害虫发生状况显著相关,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储粮粮情和害虫发生状态。
67-71

湖北省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生物型分布及系统发育分析

摘要:[目的]明确武汉、荆州、孝感、随州、武穴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生物型组成。[方法]通过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I,mtCOI)为基础的PCRRFL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湖北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地理种群的生物型组成,并分析5个地理种群与其他省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Q型烟粉虱为湖北省棉花主产区的优势种群,而武汉温室种群则均为B型烟粉虱,土著生物型ZHJ1型在大田中略有分布;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北省棉花主产区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均与中国其他多个省的烟粉虱种群亲缘关系较近。[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72-76

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及与植物中化学物质的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明确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及其与甜椒体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并测定不同甜椒品种体内单宁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化学物质含量,分析其与螺旋粉虱产卵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螺旋粉虱对‘古风7号’的选择性最强,产卵量显著高于‘特大型牟一号’、‘吉星’、‘京椒’、‘特大甜椒八号’等8个品种(α=0.05水平),而与‘国禧205,、‘郑椒甜宝’、‘古风5号’等7个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甜椒品种间的单宁酸含量、总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螺旋粉虱对甜椒品种的选择性与单宁酸、总黄酮不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偏好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甜椒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含量不同有关。
77-80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10-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10—35’、‘98—10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22’-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进-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81-85

枯草芽胞杆菌BS501a复合诱变菌株及抗菌谱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提高枯草芽胞杆菌BS501a的生防效果。[方法]以BS501a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60Co7射线照射进行复合诱变。[结果]获得了5株拮抗活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BSC45菌株经5次传代后拮抗稳定性仍保持在88.3%。该突变株各代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平均为7.5mm,比出发菌株BS501a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6.05mm提高了24%。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研究BSC45抗菌谱,发现BSC45仍保留了广谱拮抗活性。[结论]枯草芽胞杆菌突变株BSC45对多种真菌有抗菌作用,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86-91

广东省白背飞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培养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对从广东韶关市曲江区感染真菌病的白背飞虱中分离出的2种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37℃)和光周期(L//D=24h//0h和L//D=0h//24h)对2种虫生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寄生白背飞虱的2种虫生真菌经鉴定为大孢巴科霉(Balkoa major)和冠耳霉(Conidiobolus coronatus),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生物学试验表明,2种真菌在15~30℃均可生长,生长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在35℃冠耳霉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在37℃其生长速率接近于0。L//D=24h//0h和L//D=0h//24h2种光周期对2种真菌生长影响不显著。[结论]寄生白背飞虱的虫生真菌分别为大孢巴科霉和冠耳霉,其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92-96

拮抗细菌Bs-0728对板蓝根根腐病的防治作用

摘要:[目的]筛选对板蓝根根腐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对137个板蓝根根际土壤样本中分离到的201株拮抗细菌进行测试。[结果]筛选出1个对板蓝根根腐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菌株Bs-0728。结合显微镜观察确定Bs0728菌株对板蓝根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solani)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菌丝生长畸形,弯曲,部分细胞膨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Bs-0728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72.97%,且增产86.2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将此拮抗细菌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枯草芽孢杆菌Bs-0728菌株是一株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