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在斑潜蝇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斑潜蝇是农作物、蔬菜和花卉等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尤其是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的入侵,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重大损失。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特征对斑潜蝇进行鉴定极易混淆,更难进行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解决斑潜蝇遗传及鉴定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概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斑潜蝇的分子鉴定、地理分布及传播途径、种群遗传分化及种间杂交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4

植物源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2005--2009年发现的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并对这些植物源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布及结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中着重介绍了菊科和伞形科植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并对植物源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5-13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的研究概况

摘要: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是将磺酰脲类除草剂通过脲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而得,它既保持了磺酰脲类除草刑的超高效性,又克服了一些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易对后茬作物造成伤害等缺点。本文综述了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的结构、主要品种、作用机理、应用研究和发展前景。
14-19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土壤中苏云金芽胞杆菌分离与cry基因鉴定

摘要:[目的] 对四川盆地土壤中Bt资源进行研究,了解其分布特点,为我国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储备奠定基础。[方法] 从四川盆地5个地区采集土样,分离苏云金芽胞杆菌野生菌株。利用PCRRFLP及SDSPAGE方法对Bt分离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和蛋白分析,并对其室内杀虫活性进行初步测定。[结果] 从207份土样中获得26株苏云金芽胞杆菌野生菌株,出菌率为12.56%。油镜观察可看到球形、方形、菱形及不规则形的伴胞晶体。在21株Bt分离株中检测到cry1、cry1I、cry2、cry9四类基因,且多数菌株都是同时含有多个基因类型,有5株Bt分离株未发现已知基因;SDS-PAGE显示有9株菌株只表达了130 ku的蛋白, 2株只表达了124 ku的蛋白,2株只表达了45 ku的蛋白,6株同时表达了130 ku和60 ku的蛋白, 4株同时表达了124 ku和60 ku的蛋白, 2株同时表达了135 ku和60 ku的蛋白, 1株同时表达了130、90 ku及75 ku的蛋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株菌株对小菜蛾具有高毒力,2株对大猿叶虫有一定的杀虫活性。[结论]四川盆地土壤中Bt资源多样性丰富,其中有2株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20-24

甜瓜白粉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

摘要:[目的]从高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植株内分离筛选出对甜瓜白粉病有较好防效的内生拮抗细菌菌株,为甜瓜白粉病生物防治探寻新途径。[方法]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盘漂浮法分离筛选有较好防效的内生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高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MR-1’植株内分离获得31株内生细菌,其中1株内生菌Mg15对甜瓜白粉病盆栽试验防效达到74.3%。在离体叶盘上,经Mg15发酵液处理12 h后白粉菌孢子萌发率仅为9.29%,14 d后产孢量与对照相比降低了60%。扫描电镜观察发现,Mg15发酵液处理后的病菌菌丝皱缩生长,甚至产生畸形。Mg15发酵原液温室防病效果达80.66%。[结论] Mg15对甜瓜白粉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经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5-30

生防菌EN5的定殖能力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摘要:[目的] 明确生防菌EN5菌株在番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和在黄瓜、烟草体内的定殖情况,及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为细菌性青枯病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芽胞杆菌EN5的定殖能力;以平板培养及ERICPCR法分析菌株EN5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 菌株EN5在番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均能稳定定殖,当菌株EN5处理植株15 d时,其在番茄茎内的定殖量可达5.6×104 cfu/g;此外,菌株EN5在烟草和黄瓜体内亦可定殖,其在烟草体内的定殖量较大。菌株EN5处理使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土壤,对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等微生物群体有促进作用,对反硫化细菌群体有抑制作用。同时,菌株EN5处理还改善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体的多样性。[结论] 菌株EN5可以在其自然寄主番茄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同时,菌株EN5处理有助于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繁殖。
31-35

三种化学物质诱导观赏百合对黑斑病抗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 确定水杨酸、纳米硅、草酸铵等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抗病性的诱导效果,为百合生长期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菌的抑菌活性和诱导寄主抗性效果。[结果]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菌抑菌率较低,最高仅为5.43%,但处理百合叶片后,诱导百合产生较高抗病性。在100、50 μg/mL和25 μg/mL浓度下,纳米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分别为55.55%、60.69%、48.57%。水杨酸诱导处理可使观赏百合叶片β-1,3-葡聚糖酶在第1 天达到峰值,纳米硅可以使过氧化物酶在第5天达到峰值,草酸铵可以使苯丙氨酸解氨酶在第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3.95倍、2.10倍和1.15倍;先诱导处理再接种黑斑病菌1 d后叶片组织内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水杨酸、纳米硅和草酸铵处理7 d后田间诱导防病效果分别为35.38%、43.55%和31.07%;处理14 d后,与第7天相比诱导防病效果明显降低。[结论]水杨酸、纳米硅和草酸铵3种化学物质对百合均有一定诱导抗病作用,其中纳米硅酸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可达到48%以上。
36-40

甘肃省主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的抗白粉基因推导

摘要:[目的] 采用基因推导法对目前甘肃省小麦主要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分析,为甘肃省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和品种使用及布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1个小麦白粉菌株,结合品种系谱对甘肃14个小麦生产品种及28个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推导。[结果] 14个生产品种中,1个含Pm8,1个含Pm4b,4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8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28个高代品系中,5个含Pm8〖STBZ〗,2个含Pm〖STBX〗3〖STBZ〗a,1个含Pm〖STBX〗4〖STBZ〗b,1个含Pm〖STBX〗30〖STBZ〗,5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14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结论] 目前甘肃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中缺乏抗白粉病基因,一旦条件适宜,小麦白粉病在甘肃地区极易发生和流行,应该引起生产管理部门和育种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41-44

田间柑橘植株不同部位黄龙病菌的PCR检测及发病原因分析

摘要:摘要 [目的]了解黄龙病菌在柑橘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为深入研究病菌在植株体内的扩散情况奠定基础;明确病害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借鉴。[方法] 调查浙江省台州市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的发生情况,通过常规和巢式PCR,检测了发病情形不同的两个果园内柑橘病株不同部位及不同植株中的黄龙病菌,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一果园内病株的无症状叶片、有症状叶片和枝条中均含有黄龙病菌,而其周围植株不含病菌;另一果园内病株的有症状叶片、枝条、主干和砧木中均含有黄龙病菌,而其周围植株也含菌。[结论]分析认为这两种果园内柑橘植株发病原因不同,一种可能为通过携带黄龙病菌的柑橘木虱所感染,另一种可能为嫁接过程中通过带菌的接穗感染。
45-49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自然种群的影响

摘要:[目的]明确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稻纵卷叶螟为指示物种,调查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籼稻‘Bar681’稻田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稻田的种群密度、发育进度以及水稻的受害程度。[结果]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田中,除2007年水稻乳熟期外,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比例(%)在转基因稻田与非转基因稻田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除2007年分蘖末期外,处理与对照间的单株受害叶片数和卷叶率(%)差异均不显著;转基因水稻与对照植株的卷叶指数(%)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对非目标物种稻纵卷叶螟不造成影响。
50-54

蚜虫为害对五个燕麦品种苗期体内几种物质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蚜虫为害后燕麦苗期植株体内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的变化,评价这4种物质与燕麦抗蚜性的关系,探索燕麦抗蚜的生化机制,为选育抗蚜燕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田间具有不同抗蚜表现的5个燕麦品种,待幼苗长至3叶期接蚜,分别于接蚜时和接蚜后不同时间测定其体内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的含量,与同期未接蚜植株做比较。[结果] 随着感蚜时间增加,每个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作为抗蚜物质的总酚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也有所增加。[结论] 说明燕麦的抗蚜性与其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酚类物质含量有关。
55-58

草地螟成虫期补充营养与其生殖力的关系

摘要:[目的]明确草地螟成虫期营养质量与生殖力之间的关系,为探索草地螟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实验生物学技术室内研究了草地螟成虫羽化后逐日取食10%蜂蜜水(Ⅰ组)、5%蜂蜜水(Ⅱ组)、羽化后当日取食10%蜂蜜水,而后逐日取食清水(Ⅲ组)和羽化后逐日取食清水(Ⅳ组)4种营养液对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 成虫期饲喂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与雌蛾平均寿命影响显著,但对雄蛾的平均寿命及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取食试验Ⅰ组的雌蛾其产卵前期(5.71 d)、产卵量(359.14 粒/头)及平均寿命(21.0 d)高于Ⅱ组、Ⅲ组及Ⅳ组的;取食试验Ⅰ组、Ⅱ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10.57、8.0 d,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取食试验Ⅲ组、Ⅳ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4.0、3.14 d,两处理间虽无显著差异,却显著短于取食Ⅰ组、Ⅱ组的产卵历期。[结论] 草地螟雌成虫期营养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变动的重要因素。
59-62

旋幽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测定

摘要:[目的] 探明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旋幽夜蛾1~5龄幼虫、蛹(滞育、非滞育)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各龄幼虫过冷却点随龄期的增加逐渐升高,1龄幼虫(-13.63 ℃)〈2龄幼虫(-12.50 ℃)〈3龄幼虫(-11.08 ℃)〈4龄幼虫(-11.05 ℃)〈5龄幼虫(-10.04 ℃)。相邻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虫态过冷却点滞育蛹(-24.94 ℃)显著低于非滞育蛹(-21.91 ℃),雌蛹(-23.84 ℃)〈雄蛹(-23.52 ℃),雌成虫(-15.75 ℃)〈雄成虫(-15.44 ℃),但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之间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旋幽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变化为蛹(-23.67 ℃)〈成虫(-15.60 ℃)〈幼虫(-11.48 ℃),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旋幽夜蛾的越冬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63-66

寄生沙棘木蠹蛾的白僵菌菌株特性及其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的活性

摘要:[目的] 明确寄生沙棘木蠹蛾的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筛选优良菌种加以利用。[方法] 测定温湿度对分离自沙棘木蠹蛾幼虫和蛹的5株白僵菌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平板测定法和Lowry及DNS测定法对白僵菌各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白僵菌SJ01、SJ02、SJ03、SJ04、SJ05菌株在15~35 ℃范围内均可萌发,15、20 ℃和35 ℃时孢子萌发率相对较低,25 ℃时5株菌株萌发率均高,为90%~98%。相对湿度为41%、50%和61%时,各菌株均不萌发;76%和80%时,SJ05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分别达60%和80%。50 ℃高温胁迫24 min和30 min后,各菌株萌发率均显著降低,几乎不萌发。胁迫12 min和18 min后,SJ05的萌发率较其他菌株高,表明其抗高温性强。5株菌株均可产生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其中SJ05菌株胞外蛋白酶产量为55.3 U/mL,几丁质酶产量为137.9 U/mL,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结论] SJ05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热性,一定的抗低湿能力,较高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为最优菌株。
67-71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摘要:[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 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72-75

桃实蝇在西藏的适生性分析

摘要:[目的] 明确桃实蝇在西藏的适生性,为科学制定检疫措施,防止其入侵和扩散,保护西藏水果的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760个(西藏3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桃实蝇生物学数据为基础,运用CLIMEX模型和Arc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桃实蝇在中国,尤其是西藏的适生性进行分析。[结果] 桃实蝇在我国具有较高的适生性,适生范围包括34个省、市(区),其中海南、广东的南部、福建的南部、广西、云南、四川、陕西南部、河南和湖北的北部以及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度适生区。而桃实蝇在西藏有3个适生站点。[结论] 我国很多地区是桃实蝇的适生区,并且高度和中度适生区的范围相对较大。存在桃实蝇入侵西藏并定殖危害的可能性。
76-80

《植物保护》2011年第3期要目预告

80-80

苋属4种外来有害杂草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摘要:[目的] 明确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凹头苋(A. lividus)、刺苋(A. spinosus)、皱果苋(A. viridis)4种有害杂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为有效制定检疫措施和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4种苋属杂草已有的分布点数据,使用GARP和Maxent两个生态位模型对其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 对4种苋属植物适生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雨日频率、海拔、极端低温、水汽压、坡度。模型评价表明,Maxent和GARP两模型对4种杂草的分布均能较好地进行预测,Maxent的结果稍好于GARP。以Maxent为主,GARP作参考,得出苋属4个种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的部分地区、西北和东北的少数地区、除西藏和四川西部以外的西南地区以及中南的大部分地区。[结论] 建议相关部门对4种杂草适生区域及其周边做好相应的预警和治理工作。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