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北京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及其应对

摘要:本文概述了1949-2009年60年来北京地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和应对情况。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同时从减灾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1-8

防控大豆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在分析大豆生产和病害危害的基础上,对我国大豆生产中防控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豆上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12个,产品64个,分别占61个总有效成分数量的19.67%,306个总产品数量的20.92%;其中福美双、多菌灵和克百威不同配比的混配产品在2002年前占登记杀菌剂产品的82%以上;登记的靶标病害包括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孢囊线虫病、锈病和病毒病等5种,占国内已经报道的33种病害总数的15.15%。目前丁硫克百威、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等替代高毒的克百威与福关双、多菌灵混配的种衣剂产品登记发展较快;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先后取得登记,对防控大豆锈病等具有较好效果。建议加速具有针对性、超前性的杀菌剂新有效成分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进“小范围使用登记”,促进我国大豆病害防控的可持续发展。
9-14

首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会讯

摘要:2009年11月2—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承办,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处、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1-21

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摘要: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集成高效性、高信息量、无需知道序列信息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又在酶切、扩增体系、检测和分析方法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进,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近十年来,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昆虫多样性遗传基础的了解。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该技术绘制了有益昆虫以及农艺学上重要害虫的基因连锁图谱,并对控制相关性状的基因进行了标记以及QTL定位等。本文简要介绍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有益昆虫、重要农业害虫、检疫害虫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展望。
22-27

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农药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传统的修复方法因其价格昂贵而不能普遍采用,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利用植物积累、吸收、降解等去除土壤、水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机制和方式,对近年来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了植物修复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8-32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在我国定殖和扩散的风险性分析

摘要: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方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两个层面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从CGMMV的地理分布、侵入后定殖、扩散的可能性等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CGMMV具有广泛的适宜寄主、极强的适生性及多种传播方式,风险值R为2.39,已给我国葫芦科作物如西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断定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高,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应加强对其的风险管理。
33-36

12种寄主来源的茄科雷尔氏菌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比较

摘要:应用PCR方法,获得了分离自广东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空心茱、沙姜、姜、马铃薯、花生、菊花、桑树和藿香等12种作物21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HZ-1菌株外,其余20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ITS序列长均为503bp,序列间相似性99.2%~100%,序列间差异仅1~4bp;而HZ-1菌株的ITS序列长为498bp,与其他菌株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5.4%~95.6%。这些结果说明,这21株来源于12种不同寄主的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23SrDNAITS序列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仅菌株HZ-1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2中,其余20个菌株均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1中。
37-41

小麦矮腥黑粉菌及其近缘种的RPB2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摘要:以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及其近缘种小麦网腥黑粉菌[Fcaries(DC.)Tul.]、小麦光腥黑粉菌(rlaevis Ktihn)和其他6种黑粉菌的DNA为模板,用RNA聚合酶II的第2亚基RPB2基因的通用引物RPB2—740F/RPB2—1365R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3种小麦腥黑粉菌均能扩增出617bp大小的DN段,供试的其他6种黑粉菌没有任何扩增产物。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种小麦腥黑粉菌的RPB2蛋白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08%,存在17个碱基的差异。利用RPB2基因的通用引物作为小麦腥黑粉菌的内置对照引物,与小麦矮腥黑粉茵的特异引物CQUTCK2/CQUTCK3相结合可提高小麦矮腥黑粉菌检测的准确性。
42-46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摘要:分析了不同培养和测试条件(塑料和玻璃表面、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对水稻白叶枯病菌(Nan—thomonasoryzae pv.oryzae,Xoo)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地区来源的Xoo野生型菌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表面生长、用M210培养基在23℃下静止培养24h是Xoo生物膜形成比较适宜的条件;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鞭毛;相关基因fleQxoo、fziExoo和rbfCxoo以及HzO2降解调控基因oxyRxoo的缺失突变均影响生物膜形成。
47-50

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对极端温湿条件的反应

摘要:在高温低湿(31℃,45%RH和34℃,45%RH)和低温低湿(16oC,45%RH和19℃,45%RH)不同温湿组合条件下,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和性比情况。结果表明,在31℃,45%RH条件下,北京种群和日照种群平均每雌分别寄生(17.60±1.70)粒和(17.44±1.46)粒,显著高于其他种群(P〈0.05)。在19℃,45%RH条件下,广东广州种群寄生寄主卵数最多,平均每雌寄生(26.65±2.17)粒,与其他种群差异显著(P〈0.05)。北京种群、日照种群和广州种群分别可以作为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条件下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种群。
51-54

海洋芽胞杆菌B-9987菌株对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的作用机制初探

摘要:本文以分离自渤海潮间带海洋芽胞杆菌(Bacillus marinus)B-9987为研究对象,在番茄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初步研究了B-9987菌株对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试验结果表明,B-9987菌株活菌液处理,表现最强的抑茵和控制病害的作用,其中对番茄灰葡萄孢菌和茄链格孢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4μL/mL,对两种病害的生防效果分别达85.1%和88.4%;各处理番茄植株5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其中活菌原液处理诱导效果最好,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的4.13、2.54、1.85倍。表明13-9987菌株对番茄病害的防治是抑菌和诱导抗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55-59

《沈阳昆虫原色图鉴》

摘要:沈阳农业大学张治良教授等从1990年至2005年间,对沈阳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昆虫普查,共采集标本4万余号,鉴定出1389种,隶属12目、182科,其中中国新记录种20个,辽宁省新记录种296个。摸清了当地昆虫资源的基本情况,为害虫控制、益虫利用、植物检疫等深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9-59

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分子鉴定初报

摘要:双生病毒是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单链病毒,目前双生病毒病害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物上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我国多省报道作物上有这类病毒的发生,且有逐年加重和扩散的趋势。根据危害番茄的双生病毒DNA-A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2009年4月采自河北省魏县表现叶片黄化、曲叶症状的4个番茄样品进行PCR检测,均为双生病毒阳性,对样品的扩增片断进行了克隆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virus,TYLCV)山东分离物(FJ646611.1)序列相似性为99.25%~99.55%,说明河北番茄黄化曲叶病由TYLCV引起。
60-64

2010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及分支机构活动计划(一)

64-64

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样中检测到烟粉虱传双生病毒

摘要:黄秋葵是近几年来从日本和我国台湾引进的一种蔬菜作物。近期,广东的黄秋葵上发生了黄脉曲叶病。病株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脉黄化,在叶片正面形成网络状,在叶背面叶脉肿大突起明显,病株幼叶小且向下卷曲,甚至整片幼叶黄化。植株早期被感染表现矮化。在发生黄脉曲叶病的黄秋葵田间,其病株率高达60%以上。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随机采集的病样进行PCR检测,从这些病样中均能扩增出1条预期大小为570bp的特异片段;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该特异片段同源的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DNA,其中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virus,CLCuMV)分离物G6相似性最高,为99%。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中存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该病害可能也是由CLCuMV侵染引起的。
65-68

马铃薯受马铃薯甲虫危害后冠层光谱特征的初步研究

摘要:使用美国ASD野外便携式光谱仪测量马铃薯受马铃薯甲虫危害后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光谱微分、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在750-975nm范围内,受害后的马铃薯与健康的马铃薯相比冠层光谱反射率下降,红边斜率降低。选择了马铃薯受害后的敏感波段为736-920nm。
69-72

不同来源番茄溃疡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打顶法接种、半选择性培养基再分离发病植株中的病原菌,以及特异性PCR验证方法,对来自3个国家9个不同地区的46株番茄溃疡病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以病情指数评价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分离自我国河北滦平县、内蒙古包头市等地的24株菌株的病情指数达到75以上,属于强致病力水平;11株菌株的病情指数为50-75,属于中等致病力;而9株菌株的病情指数为50以下,属于弱致病力;检测同时证实,有2株属于无致病力菌株。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弱致病力和无致病力菌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2.2%、23.9%、19.6%和4.3%,表明供试的46株番茄溃疡病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差异。
73-77

感细菌性斑点病的番茄品种存在LescPtoF基因的同源序列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番茄Pto基因家族成员之一LescPtoF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从3个感病番茄品种中获得3个同源序列。Blast结果表明其中两个序列和报道基因完全一致,另外一个和报道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99%,表明感病番茄品种中也存有LescPtoF基因的同源序列。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