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1-6

摘要: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寄生蜂寄主选择的化学信息调控7-11

摘要: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链中,寄生蜂的行为常常受到其他两营养级的作用。对于寄生蜂而言,成功定位寄主是其发展种群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和植物的信息化合物或两者的复合信息物质是寄生蜂搜寻寄主的重要线索,发掘这类信息物质并将其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体系,是当今害虫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化学信息物质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中的信息调控及在寄生蜂保护利用中的作用,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阐述了观点。

农业景观与害虫种群控制12-15

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设施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业景观的急剧变化以及农田生境的破碎化。国内外十分重视这种景观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害虫种群控制的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农业景观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对昆虫与天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种群序列变化的影响研究进行系统论述,着重介绍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机理,分析景观结构与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寄主-寄生物、猎物-捕食者、植物害虫-天敌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景观因子作用力的模拟,旨在揭示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动态的潜在影响,提示了今后害虫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灰葡萄孢抗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研究进展16-19

摘要:综述了灰葡萄孢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及现状,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抗药性机制,并就灰葡萄孢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抗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新型高效杀虫剂茚虫威毒理学研究进展20-22

摘要:新型嗯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对鳞翅目昆虫具有卓越的杀虫活性。神经毒理学研究表明,茚虫威在昆虫体内活化为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CJW),并作用于失活态钠离子通道,破坏神经冲动传递。近年来对茚虫威的研究表明,昆虫具有对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本文从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抗药性等几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茚虫威毒理学研究进展。

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23-26

摘要:对目前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前处理过程以及快速检测技术作了综述。固相萃取(SP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等新的萃取方法已逐渐代替了液-液萃取(LLE)等传统提取方法。色谱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重要手段。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其联用技术是现阶段农药残留分析中的主要检测方法。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RT-PCR检测及3′末端序列分析27-30

摘要:根据哈尔滨地区豇豆感病植株的症状,初步鉴定感染豇豆的病毒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SCMV)。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扩增出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经BLAST检索表明该病毒为BCMV,将该序列与GenBank上的21个BCMV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进行比较,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的序列同源性为91.7%-97.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分离物可聚为5个类群,并显示出一定的寄主相关性。哈尔滨分离物BCMV-X与2个浙江分离物、1个澳大利亚分离物聚为一支,且该4株分离物的寄主均为豇豆。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BCMV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形成4个茎环结构,不同分离物的序列变化并未引起茎环结构的明显变化。

翦股颖上腥黑粉菌近似种多重分子检测31-35

摘要: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和细弱翦股颖(A.tenuis)是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寄生于翦股颖上的腥黑粉菌共有3种,即小麦网腥黑穗菌(Tilletia caries,TCT)、翦股颖腥黑穗菌(T.sphaerococca)和苍白腥黑粉菌(T.pallida)。在形态、自发荧光和萌发生理3方面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冬孢子形态非常相似的2种腥黑粉菌TCT和F.sphaerococca为研究对象,依据序列特点设计4套引物,成功建立了TCT和T.sphaerococca菌丝基因组DNA的特异双重PCR检测方法和冬孢子的特异套式双重PCR检测方法。

植物保护杂志信息
论文中常见量单位的表示方法及一些约定35-35

摘要:天-d 旋转速度-r/min不用“rpm” 小时-h 溶液浓度-mol/L,不用“M(摩尔浓度),N(当量浓度)” 分钟-min面积-hm^2,m^2等,不用“亩”,2cm×3cm不能写为2×3cm^2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外来植物黄顶菊根、茎、叶的化感作用初探36-40

摘要: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营养器官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发现其根、茎、叶均存在分泌结构或分泌物。以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作为受试植物,从白菜种子发芽率、幼苗的简化活力指数、幼苗下胚轴及胚根伸长、幼苗中叶绿素、丙二醛(MDA)及可溶性糖(WSS)含量等指标对黄顶菊根、茎和叶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根、茎、叶的浸提液降低了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胚根长度;幼苗中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最终呈下降趋势;MDA和WSS含量随叶片和茎的浸提液浓度升高相应增加。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黄顶菊不同器官浸提液反应有差异,其对叶片浸提液的浓度响应最明显。

不同猕猴桃品种RAPD分析及其与抗溃疡病的关系41-46

摘要:对不同猕猴桃品种的分子生物学试验表明:猕猴桃的DNA浓度在920μg/mL符合RAPD分析的要求。通过60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报道了6个不同品种和类型猕猴桃种质资源的RAPD多态性,计算了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构建了聚类图,并讨论了其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图反映出来源于安徽省主要猕猴桃产区的6个样品可以分为3组,其中抗病与感病的相对较为集中,由此可推断出现这种聚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们基因组中有相同的DN段。抗病品系都有一条1458bp DN段,而感病品系均没有该带。故该片段可能与猕猴桃植株抗溃疡病相关。RAPD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反映出了猕猴桃种质资源不同品种及不同类型间复杂的遗传背景,为抗病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依据,也为合成猕猴桃抗溃疡病探针并用于检测猕猴桃抗溃疡病种质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五味子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47-50

摘要:从健康五味子植株根内共获得322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扩散对峙试验,结果表明,28个菌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8.7%;22个菌株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6.8%;24个菌株对穿山龙黑斑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7.5%。以上拮抗细菌中,有3种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半径达到10mm以上,其编号分别为Wr082、Wr096、Wr153。对这3株拮抗菌进一步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及16SrDNA序列测定,将菌Wr082鉴定为类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nxantha),菌株Wrl53鉴定为蒙氏假单胞菌(P.monteilii),菌株Wr096鉴定为葛氏沙雷氏菌(Serratia grimesii)。

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12-34菌株发酵产抗菌蛋白的条件优化51-56

摘要: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合的方法,优化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2-34菌株产抗菌蛋白的发酵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B.subtilis12-34菌株产抗菌蛋白的适宜碳源、氮源和无机离子,优化了培养基的组成;并对B.subtilis12-34菌株产抗菌蛋白的发酵时间、装瓶量、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摇床转速和发酵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B.subtilis12-34菌株产抗菌蛋白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5%,牛肉浸膏3%,CaCl2 0.10%,KCl 0.05%;B.subtilis12-34菌株产抗菌蛋白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9.0,种子液按10%接种量接种至50mL/250mL三角瓶中,200r/min,37℃培养48h。优化后表征抑菌蛋白产量的抑菌圈直径增大了115.5%。

小核盘菌菌丝生长和乙二酸合成影响因素研究57-59

摘要:小核盘菌菌丝在V8溶液培养基和酵母浸膏溶液培养基中生长显著优于其他供试培养基,菌丝干重分别为6.666mg/mL和6.632mg/mL。在葡萄糖土豆浸汁培养基中产生的乙二酸量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为1.981mg/mL。在蔗糖液培养基中,培养7d菌丝干重达到最大,为4.455mg/mL。培养6d乙二酸产生量达到最大,为0.966mg/mL。培养基初始pH4.5最适合菌丝生长,干重为4.678mg/mL。乙二酸含量随初始pH增加而增加,pH7.0的培养基中乙二酸含量为1.835mg/mL。氮源含量增加可以促进乙二酸的合成,当蔗糖与大豆水解蛋白之比为25g/10g时,乙二酸含量为1.897mg/mL。添加琥珀酸钠乙二酸含量显著增加,为3.741mg/mL。

花生新珠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60-62

摘要:本试验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花生新珠蚧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时,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并得到了花生新珠蚧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根据有效积温法则推算,该虫在濮阳地区1年发生1代,与田间调查结果和发生规律相符。

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的化感作用63-65

摘要:研究了不同砧木、不同浓度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对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根茄相比,所有参试的嫁接茄根系分泌物都不同程度抑制了黄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并且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66-69

摘要:本文对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光照对其生长和产孢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pH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pH为8时最易产孢。25℃下连续黑暗培养产孢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一定的影响,碳源中甘露醇组菌丝生长最快,山梨醇处理产孢量最多。氮源中牛肉浸膏最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最差。该菌致死温度为50℃。

31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柑橘全爪螨的杀螨活性70-73

摘要:室内测定了31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柑橘全爪螨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小茴香等4种植物的活性较高,24h校正死亡率大于90%;藁本等7种植物的活性中等,校正死亡率为60%-90%;其余植物提取物的校正死亡率在60%以下。进一步测定了4种植物提取物对柑橘全爪螨的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毒力,表明:小茴香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最高,LC50值分别为0.0658g/L和144.1805g/L,可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