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根结线虫食道腺细胞表达的基因及其应用潜力1-7

摘要:根结线虫是国际公认的最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研究其食道腺细胞表达的基因是了解其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基础。近年来国际上已从根结线虫食道腺细胞分离基因22个,其基因产物主要包括β-1,4内切葡聚糖酶、果胶酸裂解酶、分支酸变位酶、钙网蛋白、类毒液过敏蛋白等。本文对上述工作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评述,并对今后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7-7

摘要: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2008年12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大会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与种植业管理司、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与农村科技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有关领导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郭予元研究员应邀莅临颁奖大会,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增效物质与增效机理8-12

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主要特征是在芽胞形成的同时,能产生对多种昆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该蛋白对人畜和环境安全无害。但因在应用过程中杀虫毒力有限,影响了其巨大潜力的发挥。因此,如何提高杀虫蛋白的毒力,寻找更有效的增效物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具有增效作用的物质与增效机理的研究进展。

虫害诱导植物间接防御机制13-21

摘要:自然界中的植食性昆虫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隐蔽保护性,这为害虫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等)能够利用嗅觉感受来自寄主和植物的化学通讯来搜索、定位、发现和寄生目标害虫。本文着重综述了植物与害虫协同进化所形成的防御策略,以及害虫诱导的植物挥发信息物质在植物、昆虫及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中的生态功能,并对挥发物的诱导信号分子、基本特性、占主要成分的萜烯类化合物释放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组织中时空表达特异性和多样性等代谢特征以及其应用前景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农药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22-26

摘要:回顾了农药生态毒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对近30多年来,农药生态毒理学从群落到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发展出来的研究方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了分类阐述,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农药生态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讨论。

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介绍 农药制剂微乳化形成与稳定的机制与应用研究(二等奖)26-26

摘要:针对我国农药微乳剂转化中助剂用量大、有效含量低、贮存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问题,利用胶体与界面化学业已取得的理论成果与实验技术系统研究了农药微乳剂配方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农药微乳化形成与稳定的微观机制,明确了超低动界面张力、微乳液中微细离散液滴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在农药微乳剂自发形成与贮存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研制出高效农药微乳化助剂组合物。提高了农药微乳化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对农药的增溶能力,增强了界面膜强度,降低了农药微乳化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用量。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特征及成因分析27-33

摘要:为了更好地总结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水平,本文就我国2008年草地螟的大发生危害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发生危害较轻,仅有70万hm^2左右。但2代幼虫的危害面积则达到了1106.7万hm^2,横跨东西7个省,为历年、历代最重。在多数受害较重的地区,豆类、向日葵等双子叶作物受害最重,损失最大,而其他作物几乎都受到了危害。另外,新疆1、2代幼虫的危害时期均比内陆地区提前了1个月左右,雨1代成虫的暴发也影响到了奥运会。对2代幼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滞育比例的下降,1代成虫从俄罗斯亚洲部分及蒙古地区的大量迁入,1代成虫盛发期间降雨量的增加和适宜的气温,是2代幼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双子叶杂草面积的扩大,也为2代幼虫的大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福寿螺18S rRNA和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进化分析33-36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入侵我国的福寿螺在分类学上的地位,采用分子克隆和序列比对的方法,对来自菲律宾及我国广东、广西、浙江等不同地理种群福寿螺的18SrRNA基因和28S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同瓶螺科、田螺科和环口螺科相关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福寿螺18SrRNA基因和28SrRNA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602bp、325bp,且不同地理种群间碱基序列无差异。通过邻接法(NI)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证实福寿螺隶属于瓶螺科,与田螺科物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环口螺科亲缘关系较远。

猕猴桃品种酚类物质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溃疡病的关系37-41

摘要:以安徽省猕猴桃主栽品种金魁、早鲜、魁蜜、华美2号、秦美、金丰为研究对象,于展叶孕蕾期分别取发病的枝条、叶片,以来发病健株的相应组织为对照,分析枝条、叶片中酚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健株枝条、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易感病品种,说明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品种抗性成正相关。自然发病后,感病品种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抗病品种健枝条、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易感病品种的健枝、叶,发病后抗感品种酚类物质含量都增加。

2007--2008年《植物保护》审稿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41-41

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42-46

摘要: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rnanus(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lwao)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cm高度的主干上。

溴甲烷对松木片中松材线虫的熏蒸作用46-50

摘要: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溴甲烷剂量、熏蒸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松木片中松材线虫熏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溴甲烷剂量是影响熏蒸效果的最主要因子;14、18℃和22℃条件下处理24h,松材线虫死亡率达99.9%时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17.92、16.07、14.87g/m^3;14、18、22℃条件下,松材线虫死亡率达99.9%时,溴甲烷浓度和时间乘积,即CT(99.9)分别为192.52、174.705、166.229g·h/m^3。溴甲烷可用于口岸松木片中松材线虫的除害处理。

莎稗磷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50-54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莎稗磷施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时的水层深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水稻品种中施用莎稗磷会导致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诱导水稻体内的GSH含量、GST活性和SOD活性的提高;在同一品种中,随施药量增加,GSH含量、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SOD活性持续增加;缓苗后施用莎稗磷,水稻GSH含量、GST活性和SOD活性提高幅度高于缓苗前施药;施药时保持4cm水层(未没过心叶)对水稻GSH含量、GST活性和SOD活性的提高幅度低于保持8cm水层施药(没过心叶)。初步明确水稻东农419对莎稗磷的敏感性高于绥粳4号。

地肤子提取物抑菌机理和超微结构观察55-58

摘要:为探讨地肤子甲醇萃取物经柱层析后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对桃褐腐病菌的作用机理,以桃褐腐病菌为供试菌种,对作用方式、体内酶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在扫描电镜下对菌体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地肤子提取液对桃褐腐病菌起到了抑制作用,且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桃褐腐病菌体内酶活性降低,而蛋白质的含量成增长的趋势。扫描电镜观察可看出其影响了孢子与菌丝正常生长,使其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有大量溢出物,且菌丝粗细不均一,发生断裂。即地肤子提取液通过降低桃褐腐病菌体内酶活性、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及破坏菌丝和孢子的正常生长来起到抑菌的作用。

中黑苜蓿盲蝽成虫和卵在棉株上的时空分布59-61

摘要:在田间笼罩内观察了中黑苜蓿盲蝽卵在2个Bt棉品种99B、鲁93—2和1个常规棉品种春矮早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成虫在99B棉株上的日节律。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和盛花期,成虫对产卵部位的选择与棉花品种无关,均趋向于棉株中上部较嫩的叶柄处产卵;在99B上,成虫主要集中在棉株的中上部活动,早晨和傍晚各有1次起飞高峰,但白天的活动性不强。因此,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成虫的田间抽样调查或喷施农药,田间卵量调查则应集中在棉株中上部的叶柄处。

恶性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62-65

摘要: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马齿苋种子的萌发特性,本文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齿苋种子在光照L∥D=14h∥10h、温度白天32℃,晚上28℃的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92%。马齿苋种子萌发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较宽,在5〈pH〈10范围内,60%以上的种子均可萌发。马齿苋种子萌发率在水势为0~-0.8MPa范围内从89.17%降低至43.33%,即马齿苋种子在较干旱的环境下仍可以萌发。马齿苋种子耐盐性较强,当NaCl浓度为160mmol/L时,其种子萌发率仍高达53.33%。当马齿苋种子位于土壤表层时,其萌发率最高,达90.83%,土层深度的增加会严重抑制其萌发生长。说明马齿苋种子的萌发受环境影响较大,掌握各种环境因子对其种子的影响,采取并制定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以遏制其进一步危害叶菜类蔬菜。

异色瓢虫成虫对槐豆木虱的捕食作用66-69

摘要:在室内测定异色瓢虫[Harmonia axcyridis(Pallas)]成虫对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槐豆木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1959)型方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1.12847Nt/(1+0.0101Nt),经χ^2适合性测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效应表明,在槐豆木虱和槐蚜(Aphisrobiniae Macchiati)之间,异色瓢虫更喜好槐豆木虱;异色瓢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关系,用Hassell(1969)等的模型拟合为E-0.577668P^-0275;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1959)模型拟合为A=98.73P^-07053;在此基础上,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α·exp(-6Nt^-1)拟合,求得日均最大捕食量102.3头,最佳寻找密度61.1头。

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介绍 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预警数字化网络平台软件研发与应用(一等奖)69-69

摘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预警数字化网络平台软件研发与应用项目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乖多媒体技术,研究构建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预警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了核心平台-“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支撑平台-“31个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基础平台“1200多个县级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