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植物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因子研究进展1-6

摘要: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基因沉默现象,可以介入植物的整体防御体系,在植物细胞中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流动信号,使远距离组织的特异RNA序列得到降解。为利于病毒的侵染,植物、动物和昆虫的病毒同时也编码一种蛋白来对抗RNAi,这类蛋白可以抑制RNA沉默的各个步骤,称为RNAi抑制因子,本文对几个研究较清楚的植物病毒抑制因子,从其发现到主要特点、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依据其特点及前景进行归类与展望。

小麦矮腥燃(TCK)传入中国及其定殖的风险分析研究进展6-10

摘要: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对小麦危害极大的一种病害。国际上有15个国家包括中国把其列为检疫对象。基于中美小麦贸易和检疫的需要,对小麦矮腥黑穗病在我国传入和定殖的风险研究一直是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此病害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热烈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10-10

植物对线虫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11-15

摘要:植物寄生线虫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线虫危害可以看作是一种胁迫。本文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就植物在线虫胁迫下的水分代谢、内源激素变化等不同水平的生理生化响应做了简要概述。

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5-20

摘要:番茄青枯病是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防治效果不佳,且对环境不友好。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应用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拮抗细菌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对番茄青枯病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防治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20-26

摘要: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的各种性状,包括形态特征、性信息素(生殖隔离)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针对秆野螟属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27-29

摘要: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30-33

摘要:2000—2005年6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411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划分为7群36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E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种群ZA出现频率增加,致病性弱的粳型种群ZF出现频率下降,2001年导致抚9621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25小种2005年又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2005年没有检测到。

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飞行能力的比较研究34-37

摘要:在室内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东亚飞蝗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0h,结果表明:群居型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6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弱,以10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13日龄已具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翔能力无显著差异。散居型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群居型个体。

一种适合水稻农杆菌转化的RNAi载体的构建和潮霉素对水稻转化的影响37-40

摘要:以感染水稻条纹病毒(RSV)水稻叶片的总K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出了RSV的CP基因。分别将正反向的CP基因连接到载体pMCG161,再将此载体和pCAMBIA1301载体同时双酶切,产物回收后连接,成功构建了适合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RNAi载体。在农杆菌水稻转化过程中,比较了分化阶段是否加潮霉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化阶段去除潮霉素的筛选可以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程度但同时降低获得水稻植株的阳性率。

黑龙江省部分育成大豆新品系抗大豆灰斑病鉴定40-42

摘要:2004年采用混合生理小种,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钢9491—2、九三97—40、绥98—6074等22份抗灰斑病资源材料,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43-46

摘要:对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其分蘖力、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相关均不显著。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其主要农艺性状并无矛盾,在抗稻瘿蚊育种中可以选育出高产且抗性强的品种。

泽漆乳浆及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研究46-49

摘要:使用浸渍法测定了泽漆乳浆及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的室内杀虫作用和拒食作用。结果表明其乳浆物浓度在9.77g/L对桃蚜24h后校正致死率为75.39%,48h后校正致死率为86.08%;其乙醇提取物浓度20g/L 24h的校正致死率为60.29%,48h后桃蚜校正致死率为63.06%。通过对泽漆乳浆和乙醇提取物杀虫效果和拒食作用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同浓度泽漆乳浆与提取物的触杀作用和拒食作用呈线性关系,且在浓度较大时,乳浆对桃蚜的致死率高于提取物,表明乳浆中对蚜虫致死物质的含量高于乙醇提取物,泽漆中对桃蚜具有致死和拒食作用的物质可能主要存在其乳浆中。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桃蚜乙酰胆碱酯酶的时间与剂量效应50-54

摘要:采用微量滴度酶标板法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处理桃蚜后AChE的活力明显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不同剂量间AChE的活力差异显著;酶动力学分析表明,AChE的Km值显著降低,而Vmax显著升高,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桃蚜后AChE与底物的亲和力明显增强,且最大反应速度显著加快。用LC10的吡虫啉处理桃蚜后AChE的活力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且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AChE的Km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Vmax均升高。此外研究了LC10的吡虫啉处理桃蚜后AChE在不同亚细胞层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ChE比活力的高低次序依次为:微粒体〉细胞核与细胞碎片〉线粒体〉细胞质液;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虽然没有影响AChE在亚细胞中的分布,但是却改变了对底物的亲和力和最大反应速度。

中国第三届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和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第一轮通知54-54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品系相对适合度的研究55-57

摘要:在室内25℃条件下通过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二斑叶螨抗性品系(R)的发育历期、孵化率、幼螨存活率、有效产卵量等诸多指标与敏感品系(S)相比均存在一定的不利性。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仅为敏感品系的0.53倍,存在适合度缺陷。

香泽兰提取物微胶囊剂对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研究58-61

摘要:试验观察了创制的香泽兰提取物微胶囊剂对小菜蛾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室内测试结果表明香泽兰提取物微胶囊剂对小菜蛾产卵具明显的驱避活性,随着使用浓度升高而驱避活性逐渐增强,处理后2d,500-4000mg/kg时小菜蛾着卵量分别降低了67%~91%;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驱避作用逐渐下降,但持效期较长,处理6d后2000mg/kg驱避效果仍可达到84%。田间使用香泽兰提取物微胶囊剂防治小菜蛾产卵的驱避作用好、持效期长,使用8d后各浓度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最高可达94%。

绿色木霉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组合正交筛选61-63

摘要:以测定绿色木霉菌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率为指标,分析比较了5种单一固体培养基和7种一般组合固体培养基的发酵结果,初筛出单一培养基玉米碎粒、稻壳和麸皮以及一般组合培养基玉米碎粒+麸皮+稻壳+脲为基本培养基。在此基础上选取玉米碎粒、麸皮、稻壳、脲为4个组分因子进行不同配比的正交试验,筛选出6号为最佳组合配方,其分生孢子量最高为9.90×10^10个/g,比初筛出的最佳基本培养基麸皮+脲(3.37×10^10个/g)提高约3倍,孢子萌发率为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