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简论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趋势5-8

摘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已把治理农业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试图从施药技术的3个方面--药械、农药、施药方法来探讨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观点,力图为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和害虫防治8-11

摘要: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从其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将次生物质分成酚类、类萜、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次生物质4大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有忌避和毒杀作用,引诱害虫在寄主上产卵,使其后代有较好生存环境.植物次生物质吸引传粉昆虫繁衍后代,同时也吸引某些共生生物.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在昆虫和植物协同进化中具有信号转递功能.

褐飞虱生物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1-14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褐飞虱生物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褐飞虱生物型的分子多态型、生物型发生与转化的分子基础、生物型与抗性、生物型与共生菌之间的关系等.

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14-17

摘要:介绍了目前对防治多种蝗虫效果较好的虫生真菌-绿僵菌的种类、株系,以及绿僵菌对蝗虫的致病机理、对环境的安全性等,并讨论了国内外应用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效果、剂型研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前景.

农药米满的杀虫机制及在国内的应用17-19

摘要:新型杀虫剂米满是第一代昆虫蜕皮加速剂类仿生农药,由于其具有药效高、持效长、对作物安全,对人畜、天敌、鱼类和鸟类无毒害等优点,故从1997年进入中国农药市场至今已在全国普遍使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米满的杀虫机制及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六省市致病疫霉交配型及其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20-23

摘要:测定了2000~2002年采自四川、重庆、吉林、黑龙江、福建、北京六省(市)致病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及其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来自六省市的74个菌株中73株为典型的A1交配型,1株采自四川的菌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测定的37株代表菌中,对甲霜灵表现敏感、中抗、高抗的分别占27.0%、27.0%和46.0%.吉林、福建、黑龙江及重庆都存在高抗菌株.研究中还发现甲霜灵可促进部分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随机抽取15个对甲霜灵表现敏感、中抗和高抗的菌株,测定其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全部对腈嘧菌酯和烯酰吗啉表现敏感;其中2株对丙酰胺表现敏感,11株表现中抗,2株表现高抗.结果也显示:烯酰吗啉和腈嘧菌酯与甲霜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具有应用潜力.

种子生测法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24-28

摘要:通过室内应用单粒种子生测法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明确了单粒棉种室内生测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最佳生测条件.将转Bt基因棉种子25℃萌动72 h后匀浆,与0.45 g饲料混匀,以2日龄棉铃虫幼虫为试虫,测定其死亡率.建立了相应的抗性标准: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小于25%为中抗,处于25%~50%为抗,50%~65%为高抗,大干65%为特高抗.准确性验证表明,种子生测法同叶片生测法的结果相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半自然条件下几种赤眼蜂及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寄生能力比较29-32

摘要:在半自然条件(田间网罩)下,将人工饲养的玉米螟卵按4、8、16块/株3个处理分别固定在网罩内的玉米植株中上部叶片上,然后每网罩分别引入供试赤眼蜂20头,24 h后更换玉米螟卵块,连续3 d.7 d后调查供寄生的玉米螟卵被寄生率及羽化率.结果表明:在半自然条件下广赤眼蜂伊朗1-1品系虽寄生能力高于其他供试品系,但到第2、3天明显降低;玉米螟赤眼蜂北京6-2-2品系每天均维持一个较平稳的寄生能力,产卵量在时间上的分配比较分散,并在第2、3天显示出比其他品系较高的寄生潜能.广赤眼蜂伊朗1-1品系的卵块寄生数量可随卵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品系则在各处理密度下,寄生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从卵粒寄生率看,广赤眼蜂伊朗1-1和吉林1-2两个品系的寄生数量随卵块密度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其他品系增加幅度较小.

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32-34

摘要:室内测定了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9826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为67%和59%,高于化学杀菌剂烯唑醇(特普唑)处理的效果.研究表明P2-5菌株可以致使病菌菌丝畸变.应用双抗标记法测定了P2-5菌株在小麦根系中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可以在小麦根系定殖.

Bt棉田中绿盲蝽防治技术的研究35-38

摘要:通过设置转Bt棉综防田(种植诱集作物和适当使用农药控制害虫)、对照田(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和化防田(使用农药控制害虫)3种处理,研究了冀南棉区绿盲蝽与捕食性天敌种群关系及绿盲蝽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t棉田,绿盲蝽分别于6月29日、8月14日和9月4日出现了3个发生高峰.其中6月29日综防田、对照田和化防田百株发生量差异不显著(P>0.05);8月14日,对照田的百株虫量显著多于化防田和综防田,差异极显著(P<0.01);9月4日,对照田的虫量达到60头/100株,且不同类型田差异显著(P<0.05).Bt棉生长前期和中后期,捕食性天敌在综防田的百株天敌量明显高于化防田和对照田,其中6月29日、8月29日和9月9日综防田的天敌量达65、70、75头/100株.分析3种不同类型田绿盲蝽对棉花叶危害株率、落蕾率、落铃率和成铃量影响顺序均为对照田>化防田>综防田,除化防田与综防田的落铃率无显著差异,其余均表现差异显著.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种群的作用39-41

摘要:用16种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是松节油和印楝乳油,其驱避率分别为94.12%和81.48%;对成虫拒食作用较大的是印楝乳油、金腰箭和松节油,其拒食率分别为81.25%、70.53%和65.25%.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持续效果试验中,24 h后虫口减退率最高,到第9天几乎没有效果.印楝乳油、海芋、桉油和胜红蓟对田间节瓜蓟马种群防治效果分别为82.22%、70.84%、67.94%和48.13%;除桉油对田间天敌有影响外,其余3种对田间节瓜蓟马天敌类群安全.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42-45

摘要:通过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影响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West)、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和小麦散黑穗病[Ustalago tritici(Pers)Jens.],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对这3种病害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随冬季灌水量的增加,小麦条锈病发病减轻,小麦散黑穗病发病加重,对小麦白粉病影响不大.

山葵墨入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45-48

摘要:对山葵墨入病病株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山葵茎点霉菌(Phoma wasabiae Yokogi).对该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不同的温度、pH、光照等条件对山葵茎点霉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显著的影响.该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9~25℃,最适温度为22℃;适宜生长的pH为6.0~9.0,最适pH7~8;该菌在黑暗条件下比在光照和光暗交替处理下生长快,且产孢的能力相对强;致死温度为55℃,10min.

不同日龄薇甘菊叶片对安婀珍蝶幼虫营养效应的影响48-50

摘要:用不同日龄的薇甘菊叶片饲养安婀珍蝶5龄幼虫,测定不同营养条件对安婀珍蝶幼虫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日龄叶片的安婀珍蝶幼虫,其多种食物利用指标存在差异.随着叶片日龄的增加,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有明显增大.10日龄叶片饲养的试虫,其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的幼叶和老叶饲养的试虫.

桃蚜敏感种群的筛选及其抗药性演化的研究50-53

摘要:采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筛选出比河北廊坊桃蚜相对敏感种群更为敏感的甘肃宕昌桃蚜种群,建立了18种杀虫剂对桃蚜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可作为今后国内各地监测桃蚜抗药性水平的敏感基线.用氧乐果、氰戊菊酯及其氧乐果+氰戊菊酯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汰选20次时桃蚜对混剂氧乐果+氰戊菊酯只产生4.85倍的抗药性,比氧乐果单剂(7.39倍)抗性发展速度慢,尤其比氰戊菊酯单剂(87.21倍)更慢,表明桃蚜易对菊酯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混剂可以延缓产生抗药性.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规律及测报技术54-56

摘要:通过2001~2003年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系统调查,初步明确葡萄霜霉病在当地的消长规律.对影响该病流行的相关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组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流行的预测模型,并用历史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其预测7 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为79.46%;用该模型预测2003年的病情指数,其预测7 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为87.73%.

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逐步判别分析模型及应用57-60

摘要:利用1980~1999年在山东青州调查记载的历年气象数据和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病情指数,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2000~2002年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预测准确度较高,拟合率平均为98.7%.

植物保护杂志书讯、会讯
书讯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