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水稻化感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基因调控5-8

摘要:水稻化感作用和竞争作用是水稻抑草的两个方面, 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实现对杂草的生长抑制作用.水稻化感作用的物质主要有4大类:酚类、萜类、含氮化合物和其他化感物质.水稻酚类化感物质的代谢物质为莽草酸和乙酸-丙二酸; 类萜是由乙酰CoA经甲羟戊酸和异戊二烯焦磷酸(IPP)转化而来的, 类萜生物合成中起作用的是IPP; 含氮化感物质是由不同的氨基酸衍生来的.很多植物次生物质产生的酶基因已得到了克隆.紫外光处理水稻化感材料后12 h和24 h, 被诱导的苯丙氨酸氨基裂合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A4H)和二萜环化酶的酶活力比紫外光处理的无化感作用水稻中的要高2~4倍.用胁迫相关酶的编码基因对水稻的化感作用进行基因调控研究是探明产生水稻化感物质基因的重要策略.

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8-11

摘要:植物可以吸收、转移元素和化合物, 可以积累、代谢和稳定污染物, 具修复被污染土壤等作用值得关注. 本文综述了植物修复被农药污染土壤的机理和研究现状, 列举了修复各种有机污染物的典型植物, 及对此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作了相应的讨论.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天牛危害12-16

摘要:天牛是多种林木、果树、花卉的重要蛀干害虫, 其周期性暴发往往造成林业、果树业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天敌、纤维素酶抑制剂, 植物引诱和性信息素、寄主抗虫性等四个方面对天牛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论述.

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17-20

摘要:阐述了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和其活性鉴定, 以及PBAN在害虫的预测预报, 指导大田防治的应用, 并对影响性信息素诱捕作用的各种因素作了论述.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4年活动计划表20-20

Mariner转座子与小菜蛾抗性关系的研究21-25

摘要:以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小菜蛾种群及其敏感品系为研究对象, 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载体筛选、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技术, 检测了小菜蛾4个品系的Mariner转座子的存在及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以及敏感品系的小菜蛾中都存在两种大约500 bp的Mariner转座子片断, 初次证明在小菜蛾4个品系中均含有两种Mariner转座子, 并发现一种新的转座子基因片断, 但是没有发现Mariner转座子与抗性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利用Mariner转座子标签法在小菜蛾中分离定位基因、转化外源基因、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禾谷缢管蚜在越冬寄主植物上的行为研究25-27

摘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田间调查和利用微型昆虫显微摄影技术, 研究了禾谷缢管蚜越冬卵在越冬寄主稠李(Prunus padus)上孵化, 干母、干雌取食、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过程, 以及形态和体色变异特点.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越冬卵在室内的孵化率为88.68%~92.51%; 在德国北部吕贝克附近田间孵化率为24.2%.越冬卵孵化起点温度低于4℃.在室温22℃下卵孵化历期为5~7 d, 孵化高峰在卵孵化始期后第3~4天.一日内最佳孵化时间在05∶00~07∶30.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将越冬卵孵化的干母直接移植到麦苗上, 蚜虫几乎都不能存活.

用克菌宝COPFORCE同时防治作物真菌、细菌性病害27-27

双孢蘑菇顶枝孢霉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和药剂筛选28-31

摘要:在双孢蘑菇上发现一种新的病原菌:点枝顶孢菌(Acremonium strictum W.).该菌侵染双孢蘑菇的子实体, 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 大小为(2~15) mm×(3~20) mm, 病斑凹陷于菌肉或穿过菌肉组织直至菌褶, 深达2~13 mm.病斑干枯不腐烂, 俗你黑疤病或褐疤病.通过人工接菌观察了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培养特性、形态特征, 以及温度、 pH对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经室内外药剂筛选试验, 明确克霉灵、甲醛、硫酸铜和石灰水可有效杀灭该病菌.

绿僵菌对草坪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32-36

摘要:测定了从草坪灰翅贪夜蛾上分离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 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剂量效应常数分别为0.69和0.66; 在孢子含量1×106~7个/ mL高剂量下接种, 灰翅贪夜蛾和粘虫幼虫在接种第7天和第8天累积死亡率达100%; 在孢子含量1×103~4个/ mL低剂量下, 接种后第10天达到死亡高峰.在孢子含量1×102个/ mL下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和4%.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致死剂量是时间的函数, 对灰翅贪夜蛾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2.1×106和3.5×104个/ mL, 在孢子含量107~105个/ mL下的LT50分别为4.15、 5.1、 6.18、 7.7 d; 对粘虫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1.55×107、 2.39×105个/ mL, 在孢子含量107~105个/ mL下的LT50分别为4.4、 5.4、 6.4、 7.8 d.在草坪禾草上喷洒绿僵菌孢子含量1×106个/ mL, 5、 7、 10 d后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4%、 65.8%、 71.4%, 对灰翅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47.6%、 66.0%和79.6%.绿僵菌制剂孢子含量为1×105个/ mL对两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相近.

浙东大棚草莓白粉病菌越夏和初侵染菌源的研究36-39

摘要:离体和盆栽试验表明, 草莓白粉病菌经38℃高温处理8 h, 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或每天38℃处理8 h, 适温下16 h连续培养4 d后病斑不再产生分生孢子.据田间试验和调查, 在浙江宁波夏季自然条件下繁育草莓苗, 草莓白粉病菌不能存活到秋季, 但当草莓生长良好或在有明显遮阳条件下繁育苗, 少数病菌可以在草莓上越夏, 越夏部位多在病株9月间仍保持绿色或部分绿色的原发病部位的匍匐茎段上.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39-41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西北部春油菜菌核病于6月中旬始见病菌子囊盘, 子囊盘数量与3 d内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57), 与3 d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0.604).6月中旬始见大气中病菌孢子, 7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油菜花朵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 7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期.花朵带病率与3 d内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R1=0.95; R2=-0.857).7月初叶片开始发病, 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 以后逐渐下降.7月上旬茎秆开始发病, 为土表菌核直接侵染造成, 发病率低, 增长慢; 7月下旬因为病叶上病菌再侵染病害快速增长.

毛芋套种和杀虫灯对青菜上斜纹夜蛾种群的影响及控害效果42-45

摘要:通过3年调查研究, 初步明确在浙江温州夏秋季节斜纹夜蛾喜产卵于毛芋上, 毛芋上平均卵块量为0.162块/ m2, 青菜上为0.04块/m2, 是青菜上的4.0倍; 青菜套种毛芋与青菜田(CK)相比青菜上平均落卵量和幼虫量分别减少39.13%和52.17%; 青菜田套种毛芋控制斜纹夜蛾落卵的有效距离约20 m.青菜田套种毛芋并用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效果更佳, 与青菜田(CK)相比, 落卵量和幼虫量平均减少73.91%和83.23%, 比单用频振式杀虫灯的控害效果提高21.74%.

桑枝枯菌核病的发病规律研究45-47

摘要:桑枝枯菌核病是近年来在江苏发现的一种新的桑树病害, 该病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上已萌发的桑芽及新梢, 常造成桑芽枯萎和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经鉴定,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 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ary].病原菌在桑芽或新梢的寄生部位能形成黑色菌核.菌核随采叶、伐条等田间操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害发生与桑树品种关系密切, 育2号为易感病品种.桑园间作是造成病害交互感染的重要原因.

NPTⅡ基因和GUS基因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48-50

摘要:对小麦遗传转化上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选择剂及GUS基因在幼胚愈伤组织中的转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G418作为选择剂, 浓度为20~30 mg/ L较为合适.幼胚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3 d后, 即可检测到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农杆菌LBA4404由500 mg/ L羧卞青霉素抑制; EHA105、 AGLI由500 mg/ L头孢霉素抑制, 而不能用卡那霉素.

藏蓟的生物学特性、危害损失与防治50-52

摘要:在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对藏蓟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损失进行调查研究明确, 藏蓟株高100~150 cm, 多分枝, 每株藏蓟开花9~30朵, 平均每朵结种籽79粒.种子于室内存放225 d, 仅7%~15.0%发芽.气温达0~12℃时藏蓟根茎萌发出苗, 高峰期为5月上旬, 全生育期约142 d.1 m2内有藏蓟8~10株时, 青稞产量损失达30.3%~32.8%.

番茄叶霉病菌对氟硅唑敏感基线及抗药性风险研究53-55

摘要:从辽宁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氟硅唑的保护地中采集番茄叶霉病叶, 经单孢分离获得43株叶霉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硅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 EC50值最低为0.151 9 μg/ mL, 最高达4.647 5 μg/mL.所有菌株的EC50总平均值为1.253 1 μg/mL, 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基线.野生菌株经紫外线照射, 获得两个抗药性突变菌株, 其抗药性倍数分别为6.0和7.6.突变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显著低于原野生菌株.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测定方法的建立55-58

摘要:研究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的测定方法, 确定了保绿培养基的成分, 建立了抗药性测定的标准化模型.4叶1心期将稻苗在三环唑系列浓度药液中浸根处理36 h, 剪取稻苗叶段插于100 μg/mL苯并咪唑+0.5%水琼脂保绿培养基上, 用孢子含量为105个/mL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 保湿培养8 d后调查结果, 计算EC50值.该测定方法与小苗测定相比较结果更加稳定且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