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11-1809/S 国内刊号
  • 0496-3490 国际刊号
  • 1.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作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导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作物学报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作物学报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1-10

摘要: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1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MBF1转录辅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11-17

摘要: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92%,与拟南芥AtMBF1g相似性达80%。TaMBF1a编码的蛋白可能是核蛋白,且该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TaMBF1a基因均受条锈菌诱导高水平表达,且非亲和组合表达量高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乙烯、脱落酸也可诱导该基因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MBF1a可能通过水杨酸、乙烯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

《作物学报》历史17-17

摘要:《作物学报》的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1月创刊的《中华农学会丛刊》(中华农学会创办)。主要刊登农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改良、森林利用与防护、土壤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并报道农界消息及中华农学会的组织与活动。1919年自第1卷第5期起改名为《中华农林会报》,1920年1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中华农学会报》。原以卷(期)计算,第3卷第12期后改为以期计算。

花后高温下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同工型基因的表达模式18-24

摘要: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温度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稻胚乳中可溶性淀粉合酶(SSS)8个主要同工型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稻SSS各同工型基因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明显不同,SSSⅡb、SSSⅡc、SSSⅢb和SSSⅣa等同工型基因呈上调表达模式,而SSSⅡa、SSSⅢa等则呈下调表达模式;SSSⅠ和SSSⅢa是水稻SSSs基因在胚乳中表达的主要形式,而其他6种同工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与SSSⅠ、SSⅡc、SSSⅢb和SSSⅣb相比,水稻胚乳中SSSⅡb、SSSⅢa和SSSⅣa等同工型基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更敏感。

《作物学报》获基金资助24-24

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远缘杂交创造高油酸低棕榈酸花生新种质25-32

摘要: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A.pusilla和A.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A.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A.rigonii和A.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份(19—6,A.duranensis和23—1,Asp.),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份,其中A.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这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段外,还产生了新的DN段,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作物学报》文献计量学指标32-32

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在逆境下的表达33-40

摘要:柠檬酸合酶是植物多种代谢途径的限速酶,及代谢变化的标志酶。为了解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的生理功能,以甘蓝型油菜叶片c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获得一编码柠檬酸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659bp,ORF区含476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对显示其蛋白序列与拟南芥有较高的同源性(96.0%),氨基末端含一线粒体靶信号。聚类分析表明,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与其他植物内该基因高度同源。对油菜幼苗进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高温和低温、强光照和弱光照、盐、菌核病、干旱和水渍等处理,采用半定量PCR法对油菜叶片柠檬酸合酶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发现在盐胁迫、暗光和强光的处理下,柠檬酸合酶基因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化:在水渍、干旱、IAA和6-BA胁迫下,其表达有所升高,但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ABA对表达模式的影响与IAA相反;感染菌核病后其表达降低;对GA3的应答呈鞍型。对部分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其结果与半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41-47

摘要:利用Charlestonx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B2、C2、D1a、E和N连锁群,其中1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3.7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4.47%。

《作物学报》获奖情况47-47

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研究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48-56

摘要: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15个双片段聚合系分析了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的加性效应及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共鉴定出11个QTL,其中3个株高QTL,1个倒1节间长QTL,2个倒2节间长QTL,2个倒3节间长QTL和3个倒4节间长QTL,分布于第4、6和10染色体上。鉴定出23对双基因互作,其中7对为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16对为有显著效应的QTL与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结果表明,QTL加性效应和QTL间的上位性效应都是株高及构成因素的重要遗传组成。通过单片段代换系杂交衍生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可提高QTL鉴定和上位性分析的灵敏度。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57-65

摘要: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连锁群,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J)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有1个主茎节数QTL、A2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根重QTL在2个年度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但是未在2个年度稳定表达。

蓝细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向甘蓝型油菜中的转化66-70

摘要:血红蛋白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菌、真菌、酵母、藻类、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利用PCR方法克隆了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PCC 680的血红蛋白基因SLR2097,该基因属于“truncated”血红蛋白家族,大小为375bp,编码123个氨基酸残基。数据库搜索的结果显示所有的血红蛋白都有一个保守基序,即“F-[L]-x(4)-[G]-G-IT]-x(2)-[Y]-x-[G]-[R]—X-[M]-x(3)-H”,“truncated”血红蛋白家族也有该结构,表明它们的进化祖先相同。将获得的SLR2097连接到双元载体pCAMBIA1300-CaMV35S上,并转化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2。转基因油菜表型分析表明,血红蛋白基因SLR2097在油菜中的表达促进油菜的生长并缩短发育期,引起早熟,这些表型对改良油菜的农艺性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甘蓝型油菜Cu/ZnSOD和FeSOD基因的克隆及菌核病菌诱导表达71-78

摘要:依据拟南芥、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已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同源序列法和RT-RACE技术克隆甘蓝型油菜Cu/ZnSOD和FeSOD基因,经序列分析和基因片段拼接,得到Cu/ZnSOD和FeSOD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为756bp(GenBank登录号AY970822)和1037bp(GenBank登录号EF634058)。以c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1322bp的Cu/ZnSOD基因组DNA(GenBank登录号DQ431853)和1659bp的FeSOD基因组DNA(GenBank登录号EF63405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u/ZnSOD基因ORF框长459bp,编码15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在基因组序列结构上具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而FeSOD基因ORF框长792bp,编码26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在基因组序列结构上具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二者外显子和内含子交接处完全符合GT/AG规则。利用获得的Cu/ZnSOD的cDN段作探针,对菌核病菌诱导甘蓝型油菜叶片的mRNA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品种(系)中菌核病菌诱导后Cu/ZnSODmRNA表达量比诱导前升高,抗(耐)型油菜Cu/ZnSOD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型。油菜叶片SOD酶活性分析结果也获得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SOD基因与菌核病抗性相关。

利用揉面特性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79-86

摘要:1BL/1RS易位系曾广泛用于小麦农艺性状改良,但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利用404份F5至F8高代品系(试验Ⅰ)和175份山东省主栽品种及高代品系(试验Ⅱ),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揉面参数的影响,分析不同高低分子量蛋白亚基(HWM/LWM—GS)背景下1BL/1RS的揉面特性,探讨利用揉面特性鉴定1BL/1RS易位系的方法。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的揉面时间、峰值带宽及峰后1min带宽显著低于非1BL/1RS易位系,而衰落角和带宽比(峰值带宽/峰后1min带宽)显著高于非1BL/1RS易位系,说明1BL/1RS易位导致小麦的揉面特性显著变劣。易位系的揉面谱带的主要特征为峰后1min谱带急剧衰落并变窄,带宽比显著增大,而非1BL/1RS易位系的峰后谱带衰落、变窄平缓或者稳定时间较长,带宽比较小。带宽比1.6可作为判断易位系的有效指标,即大于或等于1.6为1BL/1RS易位系,小于1.6为非1BL/1RS易位系,准确率达85.2%(试验Ⅰ)和96.8%(试验Ⅱ)。尽管优质HWM—GS背景对Glu-B3j(1BL/1RS易位系)的揉面特性有一定正向补偿作用,但品质特性仍显著劣于其他Glu—B3位点,带宽比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揉面特性不仅能测定育种材料的面团流变学特性,而且还能有效鉴别1BL/1RS易位系。

《作物学报》被以下数据库和文摘收录86-86

作物学报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87-92

摘要:2006-2007年在长江流域10个冬油菜主产省(市)布置32个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及硼肥施用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590kg hm^-2,与PKB、NKB、NPB、NPK及FFP(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平均每公顷分别增收油菜籽1055、727、253、337和639kg;施用磷、钾及硼肥的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按试验年份的物价计算,扣除肥料成本后,施用NPKB效益达到7274元hm^-2,与PKB、NKB、NPB及NPK处理相比,每公顷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868、2139、434和1076元,其中施用氮、磷、钾肥产投比〉2.0的试验数分别占总数的87.5%、87.5%和50.0%。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冬油菜施用氮磷钾硼肥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93-103

摘要: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中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充实度变差;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还影响茎秆中氮、钾、硅、钙、镁、铁、锌、铜、锰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及氮、镁含量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比茎重、秆型指数及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钾、钙含量负相关,与茎秆硅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适宜的硅含量为4.5~4.8mg kg^-1。由于生态条件不同,两试点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和受氮肥水平与栽插密度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高产、抗倒栽培要因地制宜。金优527基部节间的临界倒伏指数为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