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11-1809/S 国内刊号
  • 0496-3490 国际刊号
  • 1.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作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导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作物学报 200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作物学报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利用BC2F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1299-1307

摘要: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和双向方差分析对上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单向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到了10个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其中有3个具有多效性。由于粒长和长宽比的高度相关性,控制长宽比的2个QTL均能在粒长QTL中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qgl3b是一个控制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的主效QTL,它可以分别解释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29.37%、26.15%和17.15%。该QTL对于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负向超显性。位于第8染色体的qgw8位点是一个控制粒宽的主效QTL,同时也是控制千粒重的微效QTL,能解释粒宽表型变异的21.47%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5.16%。该QTL对粒宽和千粒重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正向部分显性。双向方差分析(P〈0.005)共检测到61对显著的上位性互作,涉及54个QTL,其中23个是能同时影响2~4个性状的多效位点,且有8个位点与单向方差分析检测到的相同。控制长宽比的13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中,与控制粒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完全相同的有8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籼型染色体置换片段在杂交粳稻中的配合力分析1308-1316

摘要:利用10个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籼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及6个粳稻测验种,按NCⅡ设计,分析了籼粳亚种间杂种在10个染色体区段上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各置换系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值均高于背景亲本Asominori,其中带有第12、第4、第1和第11染色体片段的AIS84、AIS27、AIS3、AIS80和AIS76置换系产量相关性状的GCA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水稻籼粳亚种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都大于粳亚种内的杂种优势,对粳稻基因组导入籼稻X24—2~R367(Chr.12)、R1854~R288(Chr.4)、C970~C955(Chr.1)、C1350~R257(Chr.11)和X52~R2913(Chr.11)染色体片段,可显著提高杂交粳稻的产量水平。同一亲本所配的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最高或最低SCA的组合可来自不同GCA的亲本组合类型,表明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双亲一般配合力均高的前提下结合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超高产杂交稻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原则。

关于推荐第二届“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候选人的通知1316-1316

鲁麦21慢白粉病抗性基因数目和遗传力分析1317-1322

摘要:以多年鉴定具有慢白粉抗性的小麦品种鲁麦21和感白粉病品种京双16及其杂交组合F2:3和F2:4代株系200个为材料,于2005-2007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北京和安阳两地分别进行田间病害鉴定,并采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2种分析方法估算鲁麦21的慢病基因数目和遗传力。结果表明,在这2个群体中至少存在4对抗性基因,其广义遗传力为0.53~0.78。由于出现超亲分离,因此推测京双16可能贡献1对微效抗病基因,而鲁麦21至少含有3对慢白粉病抗性基因。

小麦转录因子TaMyb2s的克隆及表达1323-1329

摘要:利用小麦TaMyb2基因特异引物,克隆了3种类型TaMyb2的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TaMyb2-Ⅰ、TaMyb2-Ⅱ和TaMyb2-Ⅲ。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TaMyb2s的序列高度相似。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TaMyb2s与来自大麦、水稻等的直系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TaMyb2s的3种类型与小麦基因组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幼苗中的TaMyb2s均参与对渗透胁迫的应答反应,但表达模式不尽相同,TaMyb2-Ⅲ对渗透胁迫的应答最迅速,Tamyb2-Ⅰ次之,TaMyb2-Ⅱ最迟缓。从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幼嫩组织中TaMyb2s的表达情况推测,TaMyb2-Ⅰ和TaMyb2-Ⅲ可能主要在生长发育的前期调控下游基因,而TaMyb2-Ⅱ主要在发育后期发挥作用。

中国豌豆地方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1330-1338

摘要: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对来自全国春、秋播区19省区市的1221份豌豆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104条多态性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95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占62.52%。省份间SSR等位变异分布均匀,但是省份间有效等位变异数、Shannon’s信息指数(Ⅰ)差异明显,省籍资源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以内蒙古资源群最高,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资源群其次,辽宁资源群最低。PCA三维空间聚类图揭示,我国豌豆地方品种资源分化成3个基因库,基因库Ⅰ主要由春播区的内蒙古、陕西资源构成,基因库Ⅱ主要由秋播区最北端的河南资源构成,基因库Ⅲ主要由除上述省份之外的其他省区市的资源构成。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省份资源群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5.159~27.586,中国豌豆地方资源据此聚类成2个组群8个亚组群,与3个基因库的聚类结果相呼应。聚类结果显示,我国豌豆地方品种资源群间遗传距离与其来源地生态环境相关联。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1339-1349

摘要: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和抗倒伏性及穗下节长度的QTL定位1350-1357

摘要: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了DH群体168个株系,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白粉病成株抗性、抗倒伏性和穗下节长度进行了QTL定位研究。DH群体及两亲本于2005年和2006年种植于山东泰安,2006年种于安徽宿州。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软件,共检测到12个加性效应位点和10对上位效应位点。在4D染色体上控制白粉病成株抗性的qApr4D,贡献率为20.0%,在各环境中稳定表达,其抗病等位基因来源于抗病亲本豫麦57;在7D染色体上控制小麦穗下节长度的qIlbs7D,贡献率为12.9%,在各环境中稳定表达。加性效应和上位效应对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抗倒伏性和穗下节长度的遗传起重要作用,并且基因与环境常常具有互作效应。以上两个QTL可分别用于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和穗下节长度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苎麻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1358-1365

摘要:以苎麻[Boehmeria nivea(Linn.)Gaud.]栽培种湘苎3号为材料,通过简并引物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苎麻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基因的全长cDNA分子,其序列全长为849bp,编码一段189个氨基酸的推导蛋白质。经基因比对及蛋白质结构分析与已报道的几种植物生长素结合蛋白有高同源性,认为是苎麻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cDNA,命名为BnABP1。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ABP1在苎麻三麻成熟期的茎、叶和芽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为芽〉叶〉茎,相对内标分子18S rRNA的表达量依次为0.755、0.632和0.360。但在根中没有检测到表达,说明该基因更多地表达于细胞生长旺盛的幼嫩组织。

以地理来源分组和利用表型数据构建中国小豆核心种质1366-1373

摘要: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表型数据,以类平均法聚类构建了中国现有小豆核心种质,共435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8.92%,涵盖98.3%的表型变异类型,控制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的相互适应的遗传复杂性在核心种质中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持。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表型频率分布、x^2测验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小豆核心种质可以作为整体资源的代表性样本,在小豆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棉花4个主栽品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1374-1380

摘要:以新疆4个主栽棉花品种新陆中20、新陆早24、新陆早33和03298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成功地诱导获得了体细胞胚并进一步发育成苗。研究发现,所用的4种激素组合均能有效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又以0.02mg L^-1或0.10mg L^-1 KT和0.1mg L^-1 2,4-D组合的诱导效果最佳;两个诱导措施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即沿中柱纵切棉花下胚轴切段,并以纵切面接触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KNO3用量加倍。挑选黄绿色、灰绿色或浅绿色的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继代于无激素且KNO3含量加倍的培养基中可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并在高比例KT/2,4-D(0.05mg L^-1或0.10mg L^-1KT和0.01mg L^-1 2,4-D)促进下发育成胚。借助在培养基上垫滤纸产生干燥作用,并间隔使用强透气效果的棉塞对培养三角瓶进行透气处理,体细胞胚可成熟发育并产生根系发达的正常再生植株。应用此法,4个实验材料在6-8个月内即可获得大量再生苗。

实心小麦86-741茎秆的解剖分析及壁厚特性的SSR标记1381-1385

摘要:以实心小麦86—741、新疆稻麦及其杂种F1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和SSR标记方法对86—741的实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心小麦86—741茎内仅有极小髓腔,髓腔中有髓,机械组织中有维管束的分布;杂种F1偏向实心亲本86—741,有髓腔,但髓腔的直径小于新疆稻麦,机械组织所占的比例小于亲本86—741;86—741维管束数最多,F1代其次,新疆稻麦最少。遗传分析与SSR标记结果表明,86—741髓的有无是由双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其壁厚性状由位于3BL染色体上的单显性基因控制,与SSR标记Xgwm-547的遗传距离为5.3cM。暂将该壁厚基因定名为Cwt—1。Xgwm-547可用于辅助转育壁厚特性,提高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白菜的内多倍化现象1386-1392

摘要:研究和了解植物内多倍化现象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对于有效调控器官分化过程,加速有用器官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以白菜及其近缘属种为材料,运用流式DNA分析技术,系统检测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以及不同种属植物叶片的内多倍化水平。结果表明,白菜的内多倍化特点同样具有组织、发育阶段和种属特异性。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输导组织如幼根、胚轴、茎和叶柄比其他非输导组织的叶片、子叶、苞叶具有更高的内多倍化程度;在给定的组织器官中内多倍化水平随该器官的发育进程而提高,当器官成熟时,内多倍化水平也趋于稳定;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细胞核大小差异悬殊,呈无规律状态散布于白菜表皮组织相邻的细胞内;最高倍性水平的细胞核,在白菜叶片中为64C,而在甘蓝、芥菜和拟南芥中分别为32C、16C、16C,在同科的不同植物中显示了不同的内多倍化水平。

作物学报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花铃期棉田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1393-1402

摘要:试验于2004年在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和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大田进行。氮素设0、120、240、360和480kg hm^-2(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5个水平,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5kg hm^-2和118kg hm^-2,研究花铃期棉田土壤速效养分时间、空间变异特征及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两试点NO处理0~60cm土壤各层碱解氮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4个处理先呈现下降趋势,棉田追肥后,含量明显增加,之后明显降低,吐絮后又开始回升;两试点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0~60cm土壤各层速效养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相同土层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距棉株水平距离的增加,南京N1、N2、N3、N4处理呈下降趋势,NO处理水平变异特征不明显;南京碱解氮含量时空变异较安阳显著,安阳速效磷含量时空变异较南京显著。南京0~60cm、安阳20~6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随距棉株水平距离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而安阳0~20cm呈现相反趋势。安阳、南京分别以360kg hm^-2和240kg hm^-2施氮水平棉花产量构成相对合理、皮棉产量最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较优。因此,不同生态区应根据花铃期棉田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确定适宜施肥量,提高棉花产量品质。

过量表达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对烟草耐盐能力的影响1403-1408

摘要:利用前期克隆的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TaSOD1.1和TaSOD1.2,构建融合上述基因编码阅读框(ORF)的双元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获得了过量表达TaSOD1.1和TaSOD1.2的转基因烟草植株。研究表明,Na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伤害较小,叶片失绿面积较少,植株长势明显增强,叶片的SOD活性均明显提高,而MDA含量明显降低。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表现与SOD活性相同的趋势。表明在烟草中高表达小麦TaSOD1.1和TaSOD1.2基因,通过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调节,能增加植株SOD活性,减轻盐分胁迫造成的细胞膜质过氧化,增强植株抵御盐分胁迫的能力。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1409-1416

摘要: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使每穗粒数降低,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施氮量以225kg hm^-2为宜;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施氮量以180kg hm^-2为宜。

水稻脆性突变体叶的解剖结构和化学特性1417-1423

摘要:植物机械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农艺性状,为了解作物控制机械强度的机制,本文对一个水稻脆性突变体[bc7(t)]叶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及叶细胞化学组成分析。光镜和电镜观察都发现突变体厚壁细胞的细胞壁变薄;对细胞壁成分的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纤维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硅含量明显升高,而木质素变化不明显;木质素的组化反应也显示了木质素在突变体和对照之间差异不大;X-射线微区分析表明,硅元素在突变体叶表面明显提高。上述结果表明,突变体叶纤维素含量的降低影响了厚壁细胞次生壁的形成,导致细胞壁变薄,机械强度降低,硅含量的升高有助于突变体增强机械强度。

麦秸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1424-1434

摘要:粳稻品种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管理条件下,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植株中N含量及N、P、K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较低,P、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秸秆还田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N、P、K的收获指数。在秸秆还田量相同条件下,与FFP相比,SSNM降低了N、P的吸收量,提高了抽穗至成熟N、P、K的转运率,增加了N和P收获指数。表明秸秆还田和SSNM可以提高水稻N、P、K的吸收利用效率。